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
    (2009) 陳美君; Chen, Mei-Chun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情形並比較不同背景因素的幼稚園教育人員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在教學中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類別、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因素及社區資源之運用的策略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育人員共計546人為受試對象,有效問卷為446份。研究工具為自編「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問卷」。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之差異比較:除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認知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中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之差異比較:各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類別之差異比較: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對利用專業人士及利用商店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班級數受試者對利用商店有顯著差異;不同所在區域受試者利用學生家長會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因素之差異比較:不同職務受試者在來自於教育人員(教師)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在來自於幼稚園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班級數受試者來自於幼童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所在區域受試者來自於幼稚園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運用社區資源可資運用的策略之差異比較:除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策略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各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對研究結果之應用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溫州街、青田街社區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探討
    (2007) 郭麗雪; Li-Shueh Kuo
    中文摘要 本研究欲探討台北市龍安國小家長志工近十年來,關心社區生態環境,落實推廣鄉土文化教育,並於2002年起協同社區裡其他非營利組織志工,參與大安區溫州街及青田街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研究者從親自參與此文化資產保存運動過程,觀察這段由下而上社區自發性的力量,是國內少數由家長志工參與文資保存運動的案例,為文資界開啟了幾項指標性的貢獻,如:由單棟古蹟認定走入面狀保存的開端、為台北市保存下具有特色的日式聚落等。因此研究者欲探討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北市龍安國小家長志工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情形。 二、瞭解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青田街社區文化資產保存有何困境。 三、提出社區文化資產保存可行方法。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有關單位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研究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主,再經由資料蒐集與文本回顧,交互推敲驗証,了解不同管道取得的資料是否有矛盾,以達到三角交叉檢測的信度與效度,最後得到以下研究發現與結論。 壹、研究發現 一、溫州街「殷海光故居」古蹟,以「歷史街區」保存,開啟了文化資產保存 面狀的起點。 二、青田街文化資產審定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引入變更都市計劃方式,會同 都市發展局「劃設保存區」以「風貌管制」來做全區保存,讓文化資產保 存的意涵更深入被探討。 三、公部門人力不足,導致執行力與社區的期望有落差。 四、溫州街與青田街日式宿舍管有單位「台灣大學」,對於「保存再利用」態 度消極、無積極作為。 五、政策執行因主管機關長官態度、觀點影響審定結果。 六、文化資產保存的政策不明確、法令制定緩慢。對於「歷史建築」與「風貌 管制」此一籠統全包的保存定位,未有明確定義,至今公部門與社區還未 提出具體再利用計畫。 七、加強健全社區網絡組織,從社區人文關懷做起。 貳、結論 一、溫州街「殷海光故居」古蹟審定,最後指定以「歷史街區」保存,保存範 圍除了「殷海光故居」連同其旁的「台大第一單身宿舍」。 二、青田街文化資產保存最後公告為四棟「古蹟」、七棟「歷史建築」,詳目 見表4-1(P80),全區以「風貌管制」。 三、人文素養與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 四、文化資產保存具有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教育的價值。 五、非營利組織志工是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重要推動者。 六、行政院要收回「閒置、佔用、低度利用的國有資產」政策有檢討的必要。 針對研究發現與結果做出以下建議: 壹、對公部門的建議 一、擴大「殷海光故居」古蹟現有的「歷史街區」全區範圍。 二、古蹟的管理維修經費由中央統籌。 三、增加文化局人員及經費編制費用。 四、促使台北市文化資產審定過程更公開化。 五、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施行細則與法令修法更明確。 六、應該加強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教育,從小學做起,培養具人文素養的國民。 七、公部門應鬆綁文化事務申請經費。 八、運用非營利組織,投入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工作。 九、檢討現有「都市更新」方式的都市計劃,改為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規劃以 歷史文化觀點出發的都市計劃。 十、修訂法令使都市計劃委員會一定要有文化及教育人士參加,且佔一定比例。 十一、公部門協助社區組織網絡的建立。 十二、建議仿波士頓紅線(Boston Red Line),設立台北市的自由之徑(Freedom Trail)。 十三、連結台北市已指定的日式建築,發展出一條日式建築聚落的文化觀光路線。 貳、對後續研究建議 一、探討台北市市定古蹟「紫藤廬」委外經營,經營方式與成效。 二、探討台北市都發局正規劃設計的青田街全區「風貌管制」的實施成效與推 動方法,繼續關心其後續發展。 三、探討英日兩國民間組織的「國民信託」模式,應用於台灣古蹟保存的案例。 關鍵詞: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保存、社區。
  • Item
    社區報讀者閱報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文山報導為例
    (2006) 何其慧; Chi-Hui Ho
    本研究主題是探討社區報閱讀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文山報導為例,旨在探討文山報導讀者閱讀後,是否增加了對社區的認同感,並因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以提升自我的社區意識,同時藉以瞭解文山報導與社區意識之關聯性,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除了採用文獻探討社區、社區報、社區意識及其間之關聯性,並以問卷調查方法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文山報導社區報發行在台北縣新店市、烏來鄉、坪林鄉、石碇鄉、深坑鄉、平溪鄉社區內各行業讀者,抽樣調查後以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閱讀習慣、社區意識分析、量表信、效度分析,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交叉分析,薛費法進行考驗等統計方法,獲取文山報導閱報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資料,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文山報導讀者以閱報年資長達四年以上為主,閱報動機主要為獲取資訊,特別關心的是風土人情類的人文新聞,而在當地居住時間越久的讀者,對社區意識更為重視。 經研究分析及結論陳述提出幾點建議: 1、在針對社區報讀者閱讀習慣部分,建議拓展三十歲青壯年群體,並加強社區多元化資訊與在地產業獨特性報導,並因應各地區人文型態規劃適當版面; 2、在提升社區報讀者意識形態部分,建議提供專版以宣傳社區參與者現況,並加強報導風土人情以拉近族群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