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一個國小校長的行動研究
    (2003) 江銘書; CHIANG, Ming -shu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一個國小校長的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林振春教授        研究生:江銘書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推展學校社區化之現況,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依據 動機歸納四個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有以下四個目的: 壹、探討「學校社區化」的理論與策略。 貳、分析「學校社區化」策略規劃與運作要素。 叁、「學校社區化」的運作模式。 肆、依據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學校推展「學校社區化」策略規劃的參考。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方式進行,主要以文獻分析、訪談以及研究者實際參與之觀摩、問卷 調查、相關文獻之蒐集。依據資料分析,研究者試圖從參與觀察、訪問之實際觀點來描述 與詮釋學校社區化的現況與可行之模式,並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學校推行學校社區化與社區教育的實務運作層面,主要以組織領導運作、 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資源整合與運用...等為研究重點,並依據上述的研究內涵,歸納 出研究結論。 一、學校行政應結合社教組織、共同運作,提升效果。 二、強化組織分工、責任分擔、激勵成員積極參與。  三、整合及運用社區人力、物力、財力、組織、文獻…等資源。 四、建立使用者付費習慣,使社區教育永續經營。 五、規劃具有地方特色之社教活動保存鄉土史蹟。 六、創新活動行銷方式,擴大民眾參與。 七、加強義工召募、遴選、訓練、考核,建立制度,樹立志工典範。 八、營造民主參與空間,加強溝通、協調,化阻力為助力。 九、尋求家長會、各界財力支援、經費公開,以昭公信。 十、培養社區領導人才,厚植社區教育人力。 十一、摒除黨派與地方勢力介入,純化社教內涵。 十二、社區組織成員廣納多元角色,促進民間團體支援合作。 十三、結合學校、社區、家庭,建立學習型組織願景。 十四、拓展社區參與層面,落實學校社區化的理想。 十五、學校數量多、設備齊全、師資充足、分佈均勻是拓展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
  • Item
    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以社區意識為導向
    (2005) 莊明達; Ming-Ta Chuang
    摘 要 本研究主題是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區化之研究~以社區意識為導向,旨在探討臺北市教育人員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推動現況,並瞭解教育人員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認同感之關係,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期能促進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社區意識之提昇,提供有助於推動學校社區化之方式。研究方法除了採文獻分析外,主要以問卷調查方法進行。 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之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抽樣調查70所公立國民小學719位之研究對象,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綜合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目前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實施現況偏向硬體場地開放及活動的辦理,以「已經做到校園場地開放」90.1%為最高。 二、台北市全體教育工作人員其社區意識偏向中度社區意識,其中最認同「我相當留心社區或村里的環境整潔與安寧」、「我會主動關心我所住的社區或村里的各種變化」、「我聽到社區居民發生不幸時會覺得難過」;認同程度最低之後三名為「我主動參加社區守望相助的工作」、「我對我所居住的社區居民認識很多」、「我只要有空,會儘量參加社區活動」。 三、教育工作人員背景變項與社區意識間之關係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教育人員其「年齡」、「婚姻狀況」、「現任學校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居住台北市時間」與社區意識高低群組之間有顯著相關。「年齡愈長者、已婚者、現任學校服務年資愈長者,職務愈高者、居住台北時間愈長者」,其比較偏向高社區意識群組;「年齡愈低者、未婚者、現任學校服務年資愈少者,居住台北時間愈短者」,其比較偏向低社區意 識群組。 (二)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現任學校服務年資、職務、居住台北市時間、學校班級規模」的教育人員在社區意識因素層面「社區參與」、「社區認同」與「社區關懷」有顯著差異,而在「社區親和」方面則未達顯著差異。 四、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社區化認同感偏向「同意」層面,亦即學校社區化認同感,受到大部分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育工作人員之認同。 五、教育人員不同之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現任職務以及學校班級規模」與學校社區化認同感「擬定妥善政策」、「奠基專業素養」、「執行互動作為」及「建立評核機制」四層面均有顯著差異。 六、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認同感之關係 (一) 教育人員社區意識因素層面與學校社區化認同感因素層面間有關連性存在,且偏向中度正相關。 (二) 透過典型相關分析,可知教育人員在「社區關懷」、「社區參與」、「社區認同」與「社區親和」上認同情形愈積極,其學校社區化認同感則愈積極、愈有正面的感受。其中以「社區參與」對學校社區化認同感之影響最深,在「社區親和」層面雖達正相關但相關程度不及「社區關懷」、「社區參與」、「社區認同」等層面。 (三)高低社區意識群組在學校社區化認同感因素層面「擬定妥善政策」、「奠基專業素養」、「執行互動作為」以及「建立評核機制」層面都有顯著差異。其認同情形都比中、低意識群組來的高。 七、學校對社區的協助以「學校提供各方面學習資訊給社區居民」獲得最多認同,其餘:「校園設置社區專欄公布社區訊息」、「提供家庭教育諮詢」、「編寫社區鄉土文化教材」、「輔導外籍配偶」等,其同意情形在50%以上,最為多數人贊同。 八、社區促進學校發展的作為,以「巡守隊維護夜間校園安全」以及「社區協助學校維護環境整潔」獲得最多認同,其餘順序「協助學校危機處理」、「地方仕紳蒞校演講」、「安排學生到社區場所發表成果」等,其同意情形在50%以上,為多數人贊同。 九、學校瞭解社區需求的溝通管道,透過「學校家長會」的方式,獲得最多認同。其餘順序為「學校辦活動時」、「問卷調查」,「地方仕紳到學校演講」、「親師懇談」、「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等,其同意情形在50%以上,為多數人贊同。   根據文獻探討和本研究的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意識方面的建議 (一)強化教育人員社區意識,建構學校社區夥伴新關係。 (二)建立社區經驗傳承輔導系統,導引教育人員體驗社區親和作為。 (三)建立學校社區合作發展機制,激發教育人員主動參與社區事務。 二、對學校社區化方面的建議 (一)政策層面 1.制定明確法令政策,發揮學校社區化功效。 2.強化宣導社會教育政策,促人人明悉政策方向。 3.提昇公關單位位階,強化資源統合應用。   4.列入師資養成課程,長養社區服務視野。   5.開放經費專款專用,成立基金減輕負擔。 (二)專業層面   1.定位理念行動,擴展服務胸懷。   2.學校辦理社區讀書會,增長社區專業實踐內涵。 3.設置專業社教導師,協助推動社教工作。  4.發揮辦學績效,爭取社區認同。 (三)執行層面   1.了解困境所在,積極突破現狀。 2.規劃社區教育,系統持續進行。 3.擴大家長會服務功能,結合社區發展方向。 4.洞悉社區權力結構,徵詢社區領袖意見。   5.成立公關推動單位,促成多元溝通效能。   6.共塑社區發展願景,納入學校經營目標。   7.進行深度互動作為,加入社區議題課程。 (四)評核方面   1.兼顧過程與結果,校務評鑑導未來。   2.設立獎勵好機制,行動研究求創新。   3.協調整合齊共識,行銷互惠續發展。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研究方法上可採個案研究法或行動研究法及深度訪談法 ,俾能收集到更客觀資料;在研究對象上可擴及到臺北縣市或全國的中小學;在研究主題上可針對學校社區化單一層面來研究或進行學校社區化與學校效能間之關係研究。   
  • Item
    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
    (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2-12-01) 張德永
  • Item
    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與可行的作法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2000-10-01) 林振春
  • Item
    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9-12-01) 林振春
  • Item
    學校社區化與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
    (臺灣省教育會, 1996-11-01) 林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