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論朱子「惡」之根源以探析其心性工夫論的繼承與開展
    (2022) 游偉欣; Yu, Wei-Hsin
    宋明儒者繼先秦儒學進一步在心性論方面有更精深細微的思考與建構,對於人之所以會為惡的原因深入關注與探討。朱子特重「氣質之蔽」對人產生的影響與限制,思考如何使人「去惡」以為善,因而發展出自身獨特的心性理論,並建立以「對治氣稟」為核心的修養工夫。故本文即由朱子論「惡」的根源來探析其心性論與工夫論之建立。朱子之思想遠承先秦儒家,近承北宋儒者,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是故其對於「惡」之根源的思考與理解,亦應有承繼先儒而進一步開展與轉化。因此本文第二章先針對朱子在「惡」之根源的思考,如何繼承與回應先儒進行探討。藉此掌握朱子對「惡」之思考,以及其心性工夫論的思想背景與形成軌跡。本文第三章探討朱子如何論述「惡」之根源,以藉此建立自己的心性理論。首先以「延平之教」與「中和新舊說」為核心,來探析朱子思想之形成歷程與其對惡之觀點的關聯。再者分別就「心為一身之主」與「性為氣質之性」兩個部分來探析朱子如何論「惡」之根源。在「心有善惡,性無不善」的思想架構下,朱子既保住人之所以能為善的根源,同時對於人在現實之中如何會為惡的問題亦給出說明:「心」沒有發揮其道德省思之本職,使性理受氣稟之限制而無法完全彰顯。由於朱子之「心」為一涵具「性理」與「氣稟」之整體,因此不僅只是「應該」為「惡」負責的「認知主體」,實亦具有「道德主體」的意涵。此外朱子強調論「性」必須要兼論「道德善性」與「氣稟」兩方面,其以「本然之性」為人天生本有的道德善性,以「氣質之性」為「本然之性墮在氣質之中」;旨在說明「本然之性」一旦墮入「氣質」中便會受其影響而導致呈顯之時或有所偏,故有人為善有人卻不善。此外朱子亦主張人無論氣稟之清濁昏明,皆能突破氣質的限制而向外呈顯本然善性,故其並非以「氣稟」為「惡」之根源。本文第四章針對朱子「主敬涵養」、「格物窮理」兩大工夫修養進行析論。朱子主張「敬」之工夫通貫動靜,能使人「心」挺立而做主宰;因此人要時時「敬」以存養與察識,使此「心」未發時不因氣稟而昏昧,已發時不受外物牽引而放縱,方能去惡為善。又朱子要人做「格物致知」之工夫,在「向外」格物窮理的同時亦是「向內」明心中本具之性理,由此去除氣稟物欲之雜,使心中之性理全然彰顯而去惡為善。且朱子認為人「心」對於內在本具的道德性理本有所「知」,只是因氣稟的影響而無法盡其知,故人必須要透過「格物窮理」之工夫而將本有的道德之「常知」推致「真知」,方能真正去惡為善。朱子強調「持敬涵養」與「格物窮理」工夫相輔相成,故應並重。
  • Item
    蔡沈《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研究
    (2021) 林偉傑; LIM WEI KEAT
    本文以蔡沈《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書集傳》是宋代《尚書》學非常重要之著作。這一部著作繼承了朱熹的注經風格以及義理思想,不但以義理解經,同時亦保留了傳統注疏和過去的解釋。然而在傳統注解義理發揮上,蔡沈採取了獨特的原則作為其解經的核心標準,而這一核心即是——二帝三王之心。因此,本文分為四個主題探究。 第一個部分旨在探討宋代《尚書》學中「心法」的概念形成因素,本文認為「心 法」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之修心理論,而儒佛會通也間接造成宋代儒家對 「心法」的鑽研。再者,<中庸>文本的地位提升也是原因之一,<中庸>作為宋代儒學 非常關注的文本,使得該書成為後來《尚書》學「心法」形成的基礎文本。 第二個部分旨在探討朱熹與蔡沈的《尚書》觀以及注經原則,本文認為蔡沈《書 集傳》根本上繼承了朱熹《尚書》學,而這也連帶影響了其文獻引用原則以及注經原 則。除此之外,本文認為蔡沈《書集傳》的注經原則,應當以朱熹與蔡沈之書信作為 標準。 第三個部分旨在探討《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中心法核心的建構,本文認為 蔡沈在建構「二帝三王之心」時,對於過去傳統注疏的解釋,有傾向於內聖化的現象, 而最明顯的即是<大禹謨>、<仲虺之誥>以及<洪範>中。 第四個部分旨在探討《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心法的精神導入以及政治連接, 在此章,本文發現除蔡沈序文所言的三個篇章之外,亦提出「敬」與「誠」的概念使 心法精神完善。除此之外,本文亦認為《書集傳》提出「二帝三王之心」之背後,與 朱熹的政治生涯有很大的關聯。
  • Item
    論真德秀的帝王教學及經史觀念對朱熹的繼承與轉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張莞苓; CHANG, WAN-LING
    南宋的真德秀服膺於朱熹學術,但其解經方式多以「六經」為先、史書、子書並列,不同於朱熹首重《四書》義理的解經方式。兩人差異的關鍵之一,在於他們對於《四書》、六經與史書之間的本末體用看法,具有相當微妙的差異。本文以真德秀為研究主體,並與朱熹進行對比,凸顯二人特色及差別,首先分析兩人在「《大學》經筵」上的解經風格與引用情形,點出兩人在帝王教學與解經策略上的差別;其次討論兩人如何看待《四書》、六經與史書之間的本末體用關係,呈現他們同中有異的經史觀,並看見真德秀對朱熹的繼承與轉化。
  • Item
    吳澄《春秋纂言》中的「屬辭比事」探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劉德明; Liu, De-ming
    本文以吳澄《春秋纂言》中之「屬辭比事」的解經方法為核心,探討其說的內容及在《春秋》學史上的意義與價值。關於吳澄的《春秋》解經方法歷來有兩種看法,一是根據吳澄的自述,言其《春秋》學深受朱熹的影響,反對一字褒貶及變例說。二則是根據《春秋纂言》的內容,其共歸納出《春秋》的七綱八十八目的書例,又其書中多頻繁引述啖助、高閌、張洽等以書例解經者之說。兩相對照,說法不同而令人有疑。本文由吳澄自述其「屬辭比事」方法的內容為核心,透過吳澄與啖助、朱熹的兩相對比,進而論述吳澄的「屬辭比事」之法。吳澄一方面受朱熹之說啟發而反對「變例」,另一方面則採取啖助歸類書例的方法以解《春秋》。但也因吳澄對於書例的堅持,所以必須對於《春秋》部份經文加改易。從《春秋》解釋史的脈絡來看,吳澄的「屬辭比事」之法,在某種程度下是結合與折衷啖助與朱熹之說,在方法學層次回應了如何詮解《春秋》的難題。
  • Item
    日本江戶時期伊藤家學對朱熹《詩經》二〈南〉觀的批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06-??) 張文朝; Chang, Wen-chao
    本文論述了中國傳統《詩經》學史上討論二〈南〉的重點,及朱熹對此問題的繼承與貢獻。又論述了十七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初期日本古義學中樞伊藤家學四位堂主二〈南〉觀的繼承與新見,及其對朱熹的批評。這雖是伊藤一家《詩經》學內部轉向的演變過程,卻也是日本整個江戶時代的學術嬗變史。伊藤家學既然是古義學派的中樞,則本文所論四位堂主的二〈南〉觀,可作為理解古義學派其他學者對此問題所持觀點的風向球。透過本文或可映現出中、日研究《詩經》學的版圖梗概,並藉由本文使後學者能在此議題上有新的認識。
  • Item
    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對朱子學研究的價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06-01) 許華峰
    朱熹一生講學,眾多弟子留下許多筆記。朱子去世後,這些筆記漸漸匯集流傳,成為後人研究朱子學的重要依據。相關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是南宋黎靖德所編的《朱子語類》。由於此書採分類編排,且為求體例上的一致,對原語錄文字往往予以改動,以其它語錄相參照將有助於更適切地了解朱子。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是語錄中最早刊行的一種。由於此書保留了朱熹諸弟子較原始的記錄形式,現存約二千二百七十五條的語錄,提供我們許多有意義的線索。如更詳細的記錄時間地點、大量依時間順序編排的語錄、語錄的異文等。本文除了說明《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的體例、內容,更指出這兩種殘本在朱子學研究上,提供了相關語錄條文繫年的重要依據,有助於研究朱子師生互動的概況,以及了解黎靖德《朱子語類》的編纂原則,補正「黎本」的錯誤等重要價值。
  • Item
    蔡沈《書集傳》所引據的資料分析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12-12-01) 許華峰
  • Item
    朱熹的鬼神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0-06-01) 黃瑩暖
    儒學發展至宋代,為了回應佛教思想的衝擊,不得不從現世人生的關注,推及於宇宙起源的探索與生死的思考等問題;其中對鬼神的討論,訂破了孔子以降「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闢佛最力的朱熹,對鬼神的討論也最多。本文嘗試對朱熹之鬼神觀及其關於祭祀感格的說法作相應的詮應,檢視其理論上的得失,並從儒學的角度看失熹鬼神觀的提出所顯現的意義。
  • Item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1-06-01) 黃瑩暖
    宋代新儒人物由於早年出入釋老的經歷,因此較能從思想內容上與佛教展開對話。其中,以朱子對佛教思想的探究最為深入,因此最值得注意。雖然如此,朱子的理解內容與佛教原義仍有差距。本文以「性空」思想為中心加以探究,發現朱子以「沒有天理內涵」理解「性空」,確非佛教「無自性」之意。朱子理解誤差的原因,在於從「性即理」的觀點來看佛教的「性空」,將佛教蕩相遣執的作用誤解為存有論的內容建構。雖然對佛教「性空」原義不契,但若就儒家以「道德」作為對性的實質規定,與佛教以「空」作為對性之執見的解消、不欲有實質內涵的建立而言,朱子「儒實釋虛」的分判大體上是不錯的;而據「虛」與「實」的分判來看儒學者者的工夫深淺,則表現出朱子對儒學的深心關懷。
  • Item
    理學家小傳(十五)文公朱夫子(下)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1-12-01) 王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