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王者之師:孟子政治行動
    (2023) 林語柔; Lin, Yu-Jou
    本研究欲從孟子考究孟子如何以「王者之師」的身分介入人世,施行國定而天下安的對治良方。將以孟子與三位國君梁惠王(369-319B.C.E.在位)、齊宣王(319-301B.C.E.在位)、滕文公(322-?B.C.E.在位)的對話,為主要分析對象。因《孟子》中的對話往往由對話者的不當之問起始,故將首先考索三位國君的歷史處境,加上對話的內容,析論孟子與三位國君的對話語境。其次分析孟子欲導正的癥結與方向,充分看見孟子因其「知言」,能善辨「言」中隱藏的「心」之不正。且對孟子因不同對話主題,所採取的不同對話行動,分明孟子是對惡的全然拒絕,或是對人性善之微光的肯定,以此梳理孟子有別於前人的政治作為,而明曉孟子如何藉著他的行動,實踐「王道」主張。對孟子政治行動的釐清,有助於了解孟子究竟如何對治當世的思潮,儒學既是一門實學,孟子現實作為的背後,實是其心志的展現與思想的踐行,是個人修養與政治理想的相即不離。也使後世清楚儒者個人修身乃至天下平,此一進程並非理想,而是真實的可能。
  • Item
    〈滄浪歌〉相關典故的解讀--以《文選》為例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7-06-01) 許華峰
  • Item
    四書講義(七)三綱八目之一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7-12-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九)三綱八目之三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8-02-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三)研讀四書的順序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7-08-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五)大學的性質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7-10-01) 王基西
  • Item
    焦循《孟子》學及其「以易注孟說」
    (2002-06-01) 賴貴三
    焦循(1763-1820),為清乾嘉之際揚州學派的代表學者,阮元(1764-1849)譽之為「通儒」。世居江都北湖黃玨橋,早年字理堂,後字里堂,晚年自號「里堂老師」;四十六歲,自築雕菰樓、半九書塾於家鄉「雕菰淘」中,一生深服「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證之以實,運之於虛」的治學精神,專力於讀書、教書、著書。博聞強記,識鑒精卓,經學以訓詁入手,而求義理通達,於《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論語》、《孟子》等都有著述與補疏;尤其,《雕菰樓易學三書》與《孟子正義》二書,為其晚年嘔心瀝血的傳世名著,夙為學者注意。本文擬爬梳焦循《孟子正義》中的《易》學資料,考察其「以《易》注《孟》」的實質、「通變神化」的理論脈絡,以觀照其源於《易》學的方法。全文分五節,前三節簡錄有關焦循《孟子》著述歷程、文獻與研究論著資料,以供學者參稽研考;後兩節清理條陳《孟子正義》中有關《易》學訓詁與義理釋例,證成焦循經學道統一貫、會通《易》《孟》的體系,及其「以《易》注《孟》」的詮釋特識。
  • Item
    孟子的「易」教(8)
    (孔孟月刊社, 2003-09-01) 賴貴三
  • Item
    孟子的「易」教(7)
    (孔孟月刊社, 2003-08-01) 賴貴三
  • Item
    孟子的「易」教(6)
    (孔孟月刊社, 2003-07-01) 賴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