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005
  • Item
    越南《李陳詩文》佛教文學研究
    (2023) 陳清雲; TRAN THI THANH VAN
    李陳時代是越南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被外國統治一千年之後,國家獲得獨立的主權,李陳文學就在此時誕生。這段時間,是越南文學的初始階段,而李陳時代的佛教文學是越南文學最為先鋒的兩種文學之一(另一種是筆記文學),其非凡的文學成就在於形塑了獨一無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越南佛教文學風格。  越南《李陳詩文》至今雖然有很多人關注研究,獲得可貴的成就,但對於其文學歷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本文從廣義的角度進行研究,包括:佛教與文學的關係;越南與東亞各國地區佛教文學的交流關係;概括研究越南佛教文學;闡述佛教文學階段性的歷史背景。以及從狹義的方向來談,就作者、作品、體裁、藝術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研究。本文所提出的論點概括性的研究越南長達五個世紀的文學類型,並且要深度具體的描述作品、作者的思想內容、藝術、體裁、語言,指出其真正面貌和特點。  本論文的具體研究結構如下:第一章是緒論介紹整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架構。第二章是對李陳時代佛教發展狀態及其文學環境做詳細說明。其次,陳述李陳之前的交州佛教文學,李陳之前的越南佛教形況及其演變過程。這時代佛教在社會保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進一步概說李陳的佛教盛況,並略述李陳佛教和印度、中國佛教的關係,以及其佛學、禪學、文學的特點。同時也在本章的第三節談及李陳的文學特點和當時的社會特徵。第三章說明《李陳詩文》的編纂者以及全書的成書過程和内容架構,進一步述評和介紹李陳詩文的作者類別,其創作者的身份非常特殊,有皇帝、貴族、官吏、禪師、僧人、儒者等,最後再論及全書的內容架構。第四章詳細討論《李陳詩文》的文學特色,包括創作題材與文學體裁(傳遞佛教教理,宣教詩偈;描寫自然環境,情理詩歌;反映家國意識,社會歌詩;反省現世人生,駢散文類),以及談到佛教思維的藝術表現(佛教與文學思維交融,心靈直覺的藝術思維),再論及李陳詩文的語言特徵與典故運用,包括︰禪哲理語言、隱喻手法、超邏輯語言、善用典故等手法特徵。第五章研究李陳詩文的思想特色,分為幾個面向來討論:一者,體現佛性思想(心佛一如,凡聖不異);二者,融合禪淨精神(佛教各宗派思想的融合,佛儒道思想的融合);其三,行道不離愛國(呈現隨緣樂道生活,發揚佛教入世精神)。第六章是論文的總結論。  整體而言,《李陳詩文》不僅繼承之前文學的成就,還影響後期文學,給越南文學帶來豪氣、開放、隨俗等元素和樂觀的精神,創造禪門談世事詩文,並給各代讀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說,《李陳詩文》是一個獨特聲音,那聲音是佛教盛行時代的精華,讓越南文學內容更精彩多樣化。
  • Item
    虛與身體——莊子、郭象與王夫之
    (2023) 吳億修; Wu, I-Hsiu
    本論文以思考《莊子》之虛為命題,對於《莊子》之研究,從形上與形下轉向實與虛的關係。「實」是成心以可見之形對世界的把握,「虛」指的是溢出可視性的身體對變化的參與。因此,又分為三個研究方向,第一是擴大被成心桎梏的感覺,打開現實未被體驗到的面向,這涉及了工夫修養與對主觀境界形上學的再讀;第二是尋找身體業已體驗但難以被感知的那些經驗,這與想像力的擴大有關;第三是現實被捕捉為實,與即將成為現實的身體經驗虛,這兩個面向間相即關係的研究。本論文認為,郭象與王夫之對《莊子》的理解與發揮也都建立在實與虛的雙重性上,不論是郭象的形實與情實,王夫之的物之初與形之開,身體都表達了無法被思想捕捉的流變,這又可以從情感與氣兩個面向進行申論。郭象將情與感二分,分別對應了與成心結合的感官欲望與身體間真實的通達,「感」在《莊子注》是聖王治理的基礎;而王夫之認為,雖然我們被侷限於可見之形,我們看不到有形與無形在每一個瞬間的互動與差異變化,然而,正在經歷流變的身體卻保存了所有前於見聞世界,前於當下認知的相感經驗,即使這些經驗因為渾天一氣流轉,可見沒於不可見地帶而成為無對象的經驗。王夫之不斷強調貴身與愛身,因為這些未被成心認識的自身經驗(虛)指向了被成心攝取之物的差異內涵,亦即,身體具有改變彼此對立現狀的所有潛能。 最後,筆者以感受的相即性嘗試回應複雜的當代社會。因爲成心,我們對物、對他人會有一種被制約的官能反應,如果這是現實中彼與此日以心鬪的原因,莊子、郭象與王夫之則提醒我們,我們有能力在發生反應前,感受到有別於現實面的,自我與他人的相互含攝。這個因修養而生之「時」並非是物理時間上的放緩或遲延,而是道之「先成」,沒有時空相之「虛」。感受上的相即指的是:我們仍能明白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官能反應,但我們確定自己可以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選擇,這個選擇源於身體對變化的持續參與,即使它們是如此微渺而難以感知。
  • Item
    《莊子》對「善意暴力」的思考
    (2023) 林慈涵; Lin, Tzu-Han
    本文追尋《莊子》所處理的社會問題,歸結出《莊子》是處理「善意的暴力」,此種暴力是以觀念與制度進行控制,以緩慢、間接而隱微的方式導致生命逐漸走向委靡。針對這樣的暴力型態,《莊子》指出根本問題在於施加者的「成心」判斷模式,而「成心」開展出的「依待結構」又會鞏固施加者誤以為的「權力認知」,導致暴力始終不斷運行。處理暴力的根本辦法是重探依據,「生命」是否得以安適是《莊子》的終極關懷,那麼一切的認知與行動都必須以「生命的安適」為「最高依據」。當「生命安適」成為最高依據,一方面會弱化原先偏差的控制,二方面儘管帶有控制性質的行動,也是利於生命生長而必要有的控制。欲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必須要有對應的「心知條件」,透過對天、一、命的認識來養成,藉此將原先的「成心」判斷模式轉化為「鏡心」。依「鏡心」所開展出的行動會有著虛、時、化的特性,這一特性也是應當要有的「行動原則」。由此心知與行動所構成的狀態便是「自由」,當視野聚焦在個體,是主體能情緒通暢無礙而「精神自主」,亦能依據實際情況「創造選項」的「行動自主」,在限制中展現出最高的能動性;當視野聚焦在群體,是透過君主實現一個利生的生長環境,萬物得以依循自身需求成長,這便是一個萬物能各得其所,充滿多樣性而昌盛的社會。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 Item
    《鍾呂傳道集》內丹易學思想
    (2022) 張家勝; CHANG, CHIA-SHENG
    《鍾呂傳道集》為鍾離權、呂洞賓師徒二人討論內丹紀錄,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論述,其內容為〈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論煉形〉、〈論朝元〉、〈論內觀〉、〈論魔難〉、〈論證驗〉,共分為十八個專題進行討論,後為施肩吾所傳承,與重功法實踐的《靈寶畢法》並列為「鍾呂內丹學」的重要丹道典籍。  首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依照時間順序,依次整理臺灣研究鍾呂丹道學位論文、大陸研究鍾呂丹道的學位論文、臺灣地區的期刊學報、大陸地區的期刊學報、會議論文及專書。  其次歸納《鍾呂傳道集》十八個內丹修煉專題,茲分為五大主題進行述評討論,即成仙之道、法天之道、造化之道、實踐之道、驗證之道。另外,將《鍾呂傳道集》與傳統易學進行聯繫。接次,在象數易學方面,針對〈論天地〉、〈論五行〉、〈論還丹〉三篇專題進行分析論述,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  最後提出《鍾呂傳道集》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結論部分則是「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與「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
  • Item
    《瀛奎律髓》評點研究──以方回、紀昀、許印芳為中心
    (2023) 溫仲斌; Wan, Chung-Pan
    《瀛奎律髓》是元代方回所選評的一部大型唐、宋律詩選集,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清代,引發了眾多批評家的陸續評點。這些批評家不但針對詩作發表評論,也會評點前人的評點,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數方回、紀昀和許印芳,本文即就此三家的評點作研究。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和進路,以及前人相關研究的回顧與探討。第二章〈方回的唐宋「詩人榜」與尊杜〉,透過分析方回的具體評點,重建其唐、宋詩人的排名,以透顯方回的詩學內涵,並非尊宋抑唐或只推崇江西詩派與「一祖三宗」,而是唐、宋並重,甚至是以盛唐為第一的。在宋代詩人中,方回實際上推崇的是陳師道、陳與義和梅堯臣。方回尊崇杜甫,在《瀛奎律髓》所建構出來的詩學史中,杜甫是其核心。杜甫以前的陳子昂、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在風格和詩法方面影響杜甫,為杜甫的出現作出準備,杜甫之後的詩人,只要能得其一法,便足以成名。因此杜甫便成為詩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和方回詩學系統裏的最高標準。方回以杜甫所開創的詩法為線索,將唐、宋詩人串聯起來,成為一個詩人譜系,並藉此拉攏四靈和江湖詩派,讓他們認祖歸宗,顯示出方回強烈的宗派意識。方回之所以尊崇杜甫,除了杜詩詩法可學和其中展示的儒家忠孝思想外,最大的原因是方回對當時浮靡詩風和卑污士風的極度不滿,故提倡杜詩來對治。第三章〈紀昀對方回的誤解與他們的歧異〉,紀昀之前的評論家對《瀛奎律髓》的評價是多元的,直到紀昀的評本和《四庫提要》的出現,才扭轉了這種多元的局面,他為《瀛奎律髓》的成書宗旨定調,即所謂宣揚江西詩派和「一祖三宗」。紀昀的定調影響深遠,當代不少研究者仍然以此為說,但其實這是不准確的論述。紀昀批評方回論詩以詩法為宗旨,是其「一生歧誤之根」,又認為方回的平生學問,只集中在變體、句眼和虛字等瑣碎庸陋的詩法上,紀昀對此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但事實上,方回論詩的宗旨和最高標準是「格高」,而格高則需要具體的詩法才能呈現,加上評點學的限制,故方回談論詩法比較多,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方回論詩以格高為第一的重要觀點。方回認為詩品體現了人品,故人品佳則詩品佳,但紀昀卻在評點中提出「但當論詩,不當論人」,與方回的觀點相反。然而,紀昀在《瀛奎律髓》評點以外的其他論詩文字中,經常談論詩品與人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甚至認為「人品高,則詩格高」,如此觀點,與方回其實是一致的。方回論詩主「格」和「意」,紀昀則主「興象」,則是兩人的另一歧異。更重要的是,《瀛奎律髓》以詩法接引來學,具有通俗詩學的特質,紀昀則是雅正詩學的代表,因此紀昀大力批評《瀛奎律髓》,其實是劍指所有通俗詩學著作,認為它們都是庸俗鄙陋和不足學的。然而,紀昀自己卻寫《唐人試律說》,也以詩法教導後學作應制詩,則又顯示出他的矛盾。第四章〈許印芳之詩法論與對方、紀二家的回應〉,許印芳最推崇沈德潛的詩論和紀昀的評點,受他們的影響,許印芳也成為了一個儒家詩教的維護者和傳道者。許印芳的詩法以聲律和章法為主,聲律方面,他將詩的聲調分為古調、拗調和平調,對分析聲律有很大的幫助,他又指出吳體即拗律,與現代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可見其卓識。章法方面,許印芳認為詩作的「氣體神骨」必須透過渾然一體的章法來呈現,而章法的渾成,則需要絲絲入扣的句法和字法來撐持,因此,章法、句法、字法,必須要做到高度的統一,而要歸於渾融的境界。只有這樣,「氣體神骨」等美感特質才不會落空,在許印芳眼中,詩法不是村學究的作詩死法,而是具有通往形而上的詩歌美感的鑰匙。此外,只要許印芳不滿意的詩作,他都會為之改正,這在選本批評中是罕見的行為。許印芳對方回的評價是劣多於優的,對紀昀則反是。他認為方回的缺點在於「舍氣格而專求字句」,其實是批評其不明章法。至於紀昀,則深得古人筆法之妙,又能針砭當時人作詩空洞的流弊,但他也有評詩苛刻和呆講本句不知變通的毛病。紀昀有些評語講得不清楚,許印芳則加以推衍闡發,有益於後學。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所得,並指出本研究所透顯出的詩學問題,乃是「術」與「道」的融貫問題。
  • Item
    從天道到心性--張栻思想研究
    (2022) 王柏森; Wang, Po-Sen
    本研究旨在透過天道、心性與工夫,全面性研究張張栻思想內容,以期全面性了解其思想後,藉此明白其思想系統。本研究從宋代切入,透過宋代儒學思潮著手,透過了解其當代背景,藉此更深入明白張栻的學術與思想。由於南宋學術基本上接續北宋而來,故先分析北宋儒學興起之因開始談起。由於宋學的發生原因牽涉到多方多面,實難以三言兩語道盡,因此本文透過政治、思想與書院教育三方面,進行簡易的說明宋學得以興盛之因。之後則從張栻生平著手,對於其成長背景、求學經過、仕官經歷與諸儒交遊等進行深刻地認識,對於其從學父親、師事胡宏、書院講學、學術交流與官場活動等進行了解。其後就其學術淵源與治學偏好進行討論。 張栻的天道思想一章,一共包含三部分,分別是太極、天理與道器。關於太極論的部分,探討了其對無極與太極關係的看法、與太極為萬物生化根源、如何參與陰陽動靜。最後探討張栻如何藉由理一萬殊的發揮,使太極賦予了其他範疇,拓展了太極論的解釋。在討論張栻論及天理時,先探討了太極與理的關係,除此之外,本節亦探討了張栻理的內涵與特徵,並與朱熹論理互相參照,認為朱熹時常以理來詮釋天道創生,且更為深刻,而張栻本人則無此類興趣。本章最後一節為探討張栻論道與器。筆者以為,雖然張栻無明確指出太極即道,但從太極表述為道,在張栻思想系統中是可行的。關於道與器,張栻認為道與器有形上形下之別,卻又強調道與器不相離,是以道與器並非異體,但出於重視形下世界的原因,張栻又認為器先而道後,道必須藉由器方能實行,而道內具於器之中。因此張栻強調道器須並觀。本研究的第四章,則探討張栻對心性的體會與工夫。在討論性的部分,筆者首先探討了性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其後探討張栻如何透過太極「理一萬殊」之理論,造成氣稟各異,得以解釋惡的可能。因此張栻肯定復性、復善之功,是以其強調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最後則探討本善之性的具體表現。在討論張栻對心的部分,則先探討了心在其思想系統中的地位。張栻之心之所以具有本體意義,在於其強調「天、心、性」為一,心與理一。最後則討論張栻「心為仁」的部分,張栻認為「虛明知覺的心」能夠體認、以應萬物,進而認識萬物背後之理,推道至極,心便能「萬善可備」,此處之心便是仁。最後一節則探討張栻的認識與工夫修養論。本章主要分為兩部分,「格物致知」與「察識涵養」兩部分來討論。在「格物致知」的部分,先探討張載與程頤對知吾固有內容的看法,進而與張栻對照。張栻之知具有先驗性,包含了「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內容,張栻除了在物上求格外,心上亦須講格,透過這兩條路徑進行工夫便能明白天理,與其他宋儒不盡相同。最後則討論其「察識涵養」的認知修養工夫,一開始張栻所重視的乃是「察識端倪」,從已發後的應對處著手。其後經過一番思索改變想法,認為「察識涵養」並重,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透過而「持敬主一」的工夫具體操作。
  • Item
    節遇謂之命—《荀子》命論思想研究
    (2023) 蕭惟双; Hsiao, Wei-Shuang
    關於荀子的命論研究,學界多偏重闡發其「天人」關係,並將命視為「概念」或「定義」來看待。這種取徑,雖然有助釐清荀子與先儒間天人觀之別,容易建立「命」的討論支點。但也因為太重視天人闡釋,恐不能宏觀《荀子》對先儒「命」的承繼與真義。特別是當我們留意到荀子「節遇謂之命」與具有「正名」以「正政」的特點,便不難發現,「命」除去天人關係的討論外,尚隱含其對先儒命觀的承繼與為政層面的關注。因此,為了突破學界研究的限制,彰顯荀子命觀背後的主體形塑歷程。本論文將從「正名」與「積善成聖的個體完成」兩面向進行詮釋。一方面藉「節」、「遇」凸顯荀子在天道、人道的闡釋,以深觀其針對沒落之世斬截而出的「歷史典範」新銓。另一方面,將荀子的「命」視為由「自我價值意識的挑戰與建構」的觸發點,以深探用仕效驗的形成。以此兩種詮釋來建構本論文,不僅不會排除過去的研究成果,反而還能帶領我們進一步看到荀子對先儒命觀的繼承與開創,更能涵括為學意義、義利關係、人格境界等層面的討論。更關鍵的是,當我們將「命」與「自我價值意識」相連,便順勢帶出個體的價值認同,以及其實踐行動所代表「儒者之所以為儒者」的身份意義與價值。是以,透過以上梳理,個體也就能夠有機會從原先「以為神」的昏昧狀態,逐步轉化至積善成德的「義榮」境界。個體的自我價值認同,與「制天命而用」的事功行動,也正在這樣的轉化下成為可能。
  • Item
    《水滸傳》的女性形象及其性別意義
    (2022) 葉秀薇; Yeh, Hsiu-Wei
    《水滸傳》最早產生於民間口語創作,許多零散的「水滸」故事經過民間長期孕育,反覆加工,最後再由作者有系統地收集、整理傳說與話本,並加以修改而形成《水滸傳》這部巨著,故從《水滸傳》可看到當時社會變動的情形與在傳統父權社會思維下兩性之性別關係與差異。對於兩性地位的觀念,在水滸世界中並沒有脫離傳統父權社會以來所建構出來的想法,在這裡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多半較為遜色與負面。有的同化於好漢群體之中與男性同夥作戰,表現強悍與鬥爭的性格;有的逾越已婚的身份而做出背叛夫婿的出軌行為,追求自我情欲的滿足;有的依附權勢、透過卑劣不義的手段來構陷水滸英雄,這些女性與男性的糾葛、衝突不斷地出現在這本男性所創作出來的文本當中,最後大多數的女性角色不是被犧牲就是被邊緣化,故本論文擬從「性別文化」的角度,來探究小說作品如何以男性的眼光創作出他們所期待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在以男性為主流的意識形態之下所形成的兩性關係與兩性互動,以便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裡所被曲解的女性,希望能藉此對《水滸傳》的解讀方式,又可多些詮釋的面向。
  • Item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研究──以人物設定、戲劇表現為範圍
    (2023) 陳億兆; Chen, Yi-Chao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霹靂布袋戲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的人物設定,以及戲劇表現上的多樣化與奇特性。 霹靂布袋戲是產生於台灣的特別戲劇種類,脫胎於傳統說書的方式、俠義小說的內容,而注入更多的神魔奇幻的戲劇演出及故事描述,使得主角人物可以死生不息扭轉乾坤、時而隱藏時而顯現、面目千變多樣萬化,貫串於長達兩千多集的戲劇當中,而不令人生厭,常有耳目一新的新發展。素還真這一位角色歷經三十多年的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並成為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明星偶像,主演的霹靂團隊經營有成,必有用心巧妙的地方。本論文嘗試從人物形象設定與環繞他的劇情安排,析論其豐富的戲劇表現。 論文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首先介紹霹靂劇集的奇特性,呈現出虛構的武俠世界,有超越現實的世界宇宙觀、有善惡難辨的多元價值論、有符合現代的人生語錄,為素還真變化多端的人物設計,提供認識的基礎。接著就1988年至2016年間的六十幾部霹靂劇集,分析出以素還真本尊為主角,以及化作分身為領導的劇情發展,進而分別論述本尊形象與分身的多樣風采。最後綜述此一霹靂靈魂人物本尊、分身交替出現,跨越綿長的劇情,演出團隊為求戲劇表現效果,一貫持守的編劇手法有何殊勝之處。 關鍵詞:霹靂布袋戲、清香白蓮、素還真、人物設定、戲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