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王順美; 沈姍姍
    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探索台北市Y社區一群社區婦女帶動的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的歷程。以深度訪談核心人員、收集報章文件、和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並做三叉檢核。研究發現Y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公園、河川的維護、資源回收等的生態管理行動。整個環境行動由一位社區媽媽開始,吸收社區內外資源,帶動其他媽媽、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社區環境問題,逐漸凝聚社區、形成組織並改善社區環境,加強居民的環境素養。
  • Item
    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王順美; 沈姍姍
    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探索台北市Y社區一群社區婦女帶動的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的歷程。以深度訪談核心人員、收集報章文件、和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並做三叉檢核。研究發現Y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公園、河川的維護、資源回收等的生態管理行動。整個環境行動由一位社區媽媽開始,吸收社區內外資源,帶動其他媽媽、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社區環境問題,逐漸凝聚社區、形成組織並改善社區環境,加強居民的環境素養。
  • Item
    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之教學效果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邱詩揚; 晏涵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之教學效果,並與「傳統教師中心環境教學」比較教學效果之差異。「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乃依據 社會認知理論、群體效能概念及跨理論模式,並掌握影響環境行為之重要變項,融合環境議是調查行動、行為改變策略及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所發展的環境教育教學模 組。 本研究採「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實驗設計」,立意選取宜蘭縣立羅東國中一年級(實驗組)及國華國中一年級(對照組),共374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中 有三個班級為實驗組A,接受「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之教育介入,另中三個班級為實驗組B,接受「傳統教師中心環境教學」之教育介入。本研究之評量 包括形成評量、過程評量及成效評量,以問卷調查、訪談、觀察記錄收集量性及質性之評量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環境行動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可有效增進國中生的「環境意識」、「環境議是知識」、「增強管理技巧」、「自我效能」、「群體效能」、「小組 合作經驗」、「個人環境行動」及「團體環境行動」;也可增進「家人的支持」及「同學、學長姐或朋有的支持」,並維持對行動預期結果的正向評價。「環境行動 與群體效能教學模組」在各變項的立即教學效果均優於「傳統教師中心環境教學」,且對「個人環境行動」與「團體環境行動」持續教學效果也優於「傳統教師中心 環境教學」。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感覺」、「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活動的興趣與喜歡程度」、「小組互動情形」、「教學媒體」及「學生手冊」 等方面,整體評價及滿意程度約在八成左右。 以往的環境教育教學多著重在個人環境行為,然而許多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卻常結合群體的力量。未來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時,也應將目標放在團體環境行為,透過團 體合作過程來增進學生之群體效能,進而促進學生採取團體環境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
  • Item
    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06-??)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李恆華; 潘瓊如; 馮嘉玉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校院之環境教育指標,第一年已完成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係統初步架構,本文則主要呈現第二年之研究歷程及成果。第二年乃根據已建 立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初步架構,透過三次專家座談與兩次的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進行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的評估,作為發展與選擇指標之參考依據,並藉由描述性統計、逐步迴歸及群聚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專家座 談及德術所得之資料,以驗證其結果具有代表性及充分之解釋力,進而建構能提供重要內涵與資訊之指標系統。 二年之園究結果共發展出現境教育指標系統為3個領域、10個層面、29項指標及86項指標細目。其中環教指標的三個領域包含「輸入」、「過程」及「輸 出」;而領域之下共分10個「層面」,據其重要性及適切性評比排序後,結果依序為1.「環境素養(輸出)」、2.「課程教學(過程)、3.「環境管理(過 程)」、4.「行政政策(輸入)」、5.「教育訓練(過程)」、6.「資源(輸入)」、7.「組織運作(過程)」、8.「背景(輸入)」、9.「推廣活動 (過程)」及10.「具體環境教育成果(輸出)」。在10個層面之下共包含29項「指標」,其中有17項為主要指標,12項為次要指標。主要指標包含: 「教師素養」、「學生素養」、「課程規劃與參與」、「教學資源(教材)」、「教學方法」、「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政策規劃」、「環 保培訓」、「訓練課程」、「人力資源」、「經費資源」、「工作計畫」、「團體動力」、「系統改造」及「活動規劃與參與」等項;在17項主要指標之下則包含 了22項的主要「指標細目」。 此研究所建構之指標系統,呈現大學校院環境教育之各項主要指標及細目,可作為大學院校及相關單位擬定環教政策計畫、實施環境教育教學、執行環境管理及編列 預算之重要依據,並可進一步提供未來評估大學環境教育品質及建立資料庫之參考。
  • Item
    探討價值澄清法在資源回收教學上之應用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唐孝蘭; 葉國樑
    本教學研究以資源回收環境價值為主要內容,探討價值澄清法應用在資源回收教育上之教學成效。研究者以價值澄清法設計一套關於資源回收的自編教材,對143 名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資源回收教學介入,並於教學介入前後以結構式問卷施測。研究發現在後測結果中,有/無意圖之研究對象在「結果評價」、「態度」「資源 回收認知」上,達到整體性之顯著差異。此外,從事資源回收之行為意圖與「結果評價」、「態度」、「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即此三類信念會直接影響其行 為意圖。而外在變項方面,研究對象本身從事資源回收之經驗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呈現顯著相關,表示學生具有資源回收經驗者,其資源要收行為意圖愈強。另外, 價值澄清教學法在「結果評價」、「態度」、「自我效能」、「行為意圖」、「資源回收認知」及「環境敏感度」上,後測分數均較前測分數較高,表示此種教學方 法對於資源回收教育具有其教學效果。
  • Item
    校園音環境教育的介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張家儒; 董貞吟
    本研究旨在評估「校園音環境教學模組」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成效。立意選取桃園縣各一所郊區及市區學校六年級學童為實驗組或對照組,研究樣本共 219 人,實驗組持續三週進行音環境教育課程,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教學後並予後測評值教學成效,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教學前之音環境「整體覺知」、「整體態度」及「整體行為傾向」均偏低,又以「整體行為傾向」最為缺乏。 二、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覺知」及其「分辨覺知」,而「察覺覺知」較不明顯。 三、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態度」、「感受態度」與「關切態度」,但「重要性態度」較不明顯。 四、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整體行為傾向」、「探索環境行為傾向」、「執行保護行為傾向」及「解決問題行為傾向」,而「整體行為傾向」及「探索環境 行為傾向」上,郊區實驗學校又較市區實驗學校及郊區對照學校表現佳。 五、整體課程學生多予正面評價,活動以偏向體驗及探索性質最讓學生印象深刻。 結果證實音環境教育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動有正向效果,可供相關研究參考,未來更能透過整體營造校園音環境,增進音環境教育之效果。
  • Item
    國小綠色消費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12-??) 林明瑞
    本研究旨在透過綠色消費的課程設計及行動研究教學,了解國小學生現存之消費觀念與習慣、觀察學生在綠色消費行動研究學習過程中其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的學習成長情形。本研究以臺中縣健民國小五年級學生為行動研究教學樣本,將學生分為實驗組(進行行動研究學習課程)及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以觀察、問卷調查、學習檔案評量、教學日誌、訪談及內容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歸納結論。研究結果如下:一、目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綠色消費認知上僅限於購買環保商品,對於綠色消費的態度則表現正向與高度的興趣。而在綠色消費行為上則僅表現於「資源回收」、「自備餐具、環保杯、購物袋」、「節省水電」等與學校環保宣導有關的項目上。二、本研究所設計之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就教師觀察、教學日誌、學生訪談、問卷及以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的結果顯示課程具有相當高之適用性。三、實驗組學生在受過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後,不僅在綠色消費的認知上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在態度、行為上的成長亦顯著優於對照組。四、學生的社經背景並不影響其在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上的學習成效。五、以學生為主體、融合行動學習、STS教學及學生自我導引式教學設計課程,採教學團隊模式進行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使學生能表現出經常與積極之綠色消費行為,同時完成具有較高適用性之綠色消費課程,並可促成教師教學團隊之專業成長。
  • Item
    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 晏涵文; 馮嘉玉; 劉潔心
    本研究之目的在建構我國整體性的學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作為日後定期評估或追蹤學校環境教育實施成效及改進之標準,亦可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人力預算分 配之參考。研究採用「輸入」、「過程」及「輸出」(Input-Process-Outcome)分析架構,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專家諮詢,擷取過去指標建 構之相關研究經驗,釐清重要之研究概念,並以現場訪談及問卷調查方式對我國各級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之現況進行瞭解,再透過德懷術及專家座談等方法找出各級學 校間具有共同性及特殊性意義的環境教育指標。在本研究發展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中,大學院校部份共計有二十九項指標,中等學校部份共計有十九項指標,國 民小學部份共計有三十一項指標,其中各級學校共同列為重要指標的項目有「團體動力」、「系統改造」、「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活動規 劃與參與」與「學生素養」等七項。此研究結果顯示,行政系統的配合度對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情形影響深遠,而校園環境保育的具體成果仍是評鑑學校環境教育推展 成效的重要依據,至於一向被列為環境教育重要目標的學生環境素養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發更精確且更易於實施的測量工具。
  • Item
    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04-??) 張子超; 周儒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運作良好且具代表性的民間團體,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探究他們推動環境教育活動的情形,並歸納他們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本計畫採用質化研究的方法,以目的性取樣的考量,選取了七個民間團體進行資料內容分析及深入訪談的研究。文獻內容分析及深入訪談的範圍包括:組織成立之時間和宗旨;組織架構;與政府、學術機構、其他民間團體、國際組織之互動情形;尤其是推動環境教育之模式與經驗,更是本研究分析與討論的重點。本研究在結果與討論中,針對每一個民間團體所推動的環境教育活動是特點,做清楚的描述與分析。最後歸納出十二項環境教育活動的內涵:成立自然公園是共同的主張、解說員訓練是主要途徑、重視親子活動的形式、與社區意識的結合、都會區自然步道的設立與解說、自然體驗是環境教育活動的重要內涵、關懷周遭環境議題維護自然生態、結合學校教育、婦女力量的發揮、關切日常生活的議題、大眾傳播媒體之應用、及環境教育理念與理論的融入。
  • Item
    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4-??) 王順美
    因應國際永續發展的潮流,對社會每個單位主體性的呼籲,期望本位上集體再學習,盡上綠色公民的責任,社會也要求綠色學校的建立。國際上普遍出現綠色學校計 畫,來推動全校性的環境教育,以環境稽核開始自評、改進。綠色學校的內涵在各國學者多有提出,臺灣綠色學校計畫提出四個面向的願景,除了強化顯著課程外, 更強調潛在課程,即透過參與改善空間、生活的歷程去學習,並有助於學校、社區生活及環境品質的提升。筆者所推動綠色學校計畫,隱含深層綠化的精神,試圖扭 轉潛藏在主流學校裡的碎裂式/機械式/化約式的世界觀,朝向整體式/有機式/生態式的世界觀,更重視校園內及學校之間伙伴合作的關係。本文最後,筆者評論 綠色學校計畫的推動機制及提出未來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