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學童母親運動行為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06-??) 呂昌明; 郭曉文; 王淑芳; 林旭龍; 李碧霞本研究驗證跨理論模式對了解運動行為的有用性及在控制潛在的干擾因子,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分別與運動階段的關聯性。以臺北市國小學 童母親為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611人。研究對象被歸類為不同的運動階段後,控制其人口學的差異,以比較三個社會心理變 項。樣本的平均年齡為38.7歲,在運動階段的分類上有7.9%的人為無意圖期、26.9%的人為意圖期、48.1%的人為準備期、6.6%的人為行動 期、10.5%的人為維持期。在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及運動決策權衡的量表上,無意圖期的學童母親得分最低,維持期的學童母親得分最高;但在知覺運 動障礙上則相反。不同的運動階段,在整體的社會心理變項(p<.001)及個別的社會心理變項(p<.001)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各社會心 理變項之解釋變異量從6%~20%。這些發現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的運動階段介入以促進身體活動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06-??) 賴香如; 李碧霞; 吳德敏; 趙國欣; 呂昌明; 卓俊辰; 蔡雅惠; 陳美昭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現況,以及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為九十三學年度就讀台北市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階段分層隨 機抽樣,抽出六行政區12所學校,48班學生,採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1,343名,回收率為99.41%。所得資料以t檢定、卡方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屬中間偏正向;男生身體自專高於女生;而女生社會自尊高於男生。七年級的身體自尊高於八年級。BMI過輕者 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專和社會自尊均高於正常者及過重者。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男生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六因素約顯著高於女生。 三、研究對象中44.5%從事規律運動,且男生高於女生,七年級高於八年級。 四、除了女生之外表適應與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無關外,男、女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專與身體意象均呈正相關。 五、不論男、女,規律運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其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經常與 他人一起運動的女生之身體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 六、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意象較無規律運動者高;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除了健康評價,其餘身體意象六因素均高於獨自運動者。Item 家長預防措施與子女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吸菸行為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12-??) 賴香如; 吳德敏; 邱詩揚; 李碧霞; 趙國欣; 鍾宜君; 李欣憶; 劉姿鈺父母親是影響下一代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父母的教養方式和督導可防範子女出現偏差行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高中職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 的現況,不探討其與學生菸害知識、態度和行為間的關係。 研究者招募對建構無菸校園有興趣的宜蘭縣六所國中和高中職為調查學校,採隨機取樣抽出每校每年級2班的學生和家長為樣本。針對抽出的36班133對親子, 分別以學生和家長版結構式自填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有效配對問卷共計1175份,回收率為87.4%。最後,利用SPSS11.0進行複迴歸和邏輯迴 歸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1.學生的菸害知識答對率在七成以上;反菸態度偏正向;約19.0%的人曾經吸菸。 2.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執行的情形在偶而與經常之間,其中又以管控零用錢、重視傾聽和子女教養等層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家長反菸角色學習層面上做得比較 差。 3.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與學生的菸害知識無關,但與反菸態度和吸菸行為有關。當父母的預防措施做得越好,學生的反菸態度越正向,越不會成為吸菸者。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推動預防子女吸菸之親職教育,協助家長解決相關之困境,以間接降低青少年吸菸率。Item 臺北縣市高職一年級學生成癮物質濫用之危險與保護因子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李景美; 張鳳琴; 賴香如; 李碧霞; 陳雯昭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高職一年級學生成癮物質濫用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研究對象為臺北縣市高職學校及設有職業科高中學校日間部一年級學生(不含特殊班 級及補校),採用比率分配法及比率機率抽樣法,抽出16所高職學校,再從各校抽出一年級3個班級的學生為樣本,有效樣本數為2,152人,施測時間是在八 十九年五至六月。 結果發現,受測高職一年級學生過去一年曾吸菸、喝酒、嚼檳榔與使用成癮藥物的盛行率分別為23.0%、29.1%、7.5%、0.5%;學生開始吸菸、喝 酒、嚼檳榔或使用成癮藥物的年齡中位數分別約為14、14、15、15歲,另嚼檳榔或使用成癮藥物的學生有九成也同時吸菸,此現象顯示學生是先嘗試吸菸, 爾後再嘗試噅檳榔或使用成癮藥物。 在高職學生使用成癮物質的保護因子和危險因子分析上,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及信念是高職學生吸菸、喝酒、嚼檳榔與使用成癮藥物的重要保護因子,而同儕的成 癮物質使用、邀約及成癮物質可得性是學生使用成癮物質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研究發現,建議青少年藥物教育應著重提高其自我效能,並培養青少年不使用成癮物 質的態度;建議政府機構對於菸、酒、檳榔及成癮藥物加強管制,以使青少年不易取得。對於未來研究方向,建議宜擴大研究範圍,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青少 年進行長期研究。Item 肥胖學童對運動及提升運動的看法(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06-??) 李碧霞; 周雨樺; 賴香如本研究旨在了解運動階段為準備期之肥胖學童的運動經驗和觀點,以及其對提升運動的看法。以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共441名為研究對象,以運動階段量表及 配合年齡、性別的BMI值,篩選處於準備期的肥胖學童參與焦點團體訪談,共有20名符合條件,最後有17名(男生10人、女生7人)參與兩場焦點團體訪 談。結果發現這群學生能夠從運動中體察一些變化,包括身體反應與改變、心理感受與改變、社會感受與改變、主動關切運動、運動的多元體驗等。可以讓肥胖學童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個體自我改變和尋求運動社會支持。建議重視這群學童的運動感受和提升運動的看法,以協助培養規律運動行為。Item 宜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12-??) 李碧霞; 吳德敏; 祝年豐; 賴香如; 趙國欣; 李欣憶; 鍾宜君; 劉姿鈺本研究旨在了解國、高七後學生菸害知識、態度、行為、拒菸自我效能、拒菸技巧、不吸菸替代活動、暴露二手菸環境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工 具,由班級導師協助施測。採隨機取樣方式從宜蘭縣市五所高中(職)和四所國中各年級抽出兩班學生為對象,實際回收194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7.2%。 研究木發現:國、高中生的吸菸比較分別是17.6%、24.4%。無論國、高中學生,吸菸者的拒菸效能、拒菸技巧,以及替代方案均顯著低於無吸菸者 (P<.001),而其家人及朋友的吸菸情形,也顯著高於無吸菸者(P<.001)。國中生吸菸的重要影響因子包括拒菸自我效能、反菸態度、 拒菸技巧、替代方案、家人吸菸,以及朋友吸菸,上述變項共可解釋34.5%的變異。高中生吸菸的重要影響因子包括拒菸自我效能、反菸態度、替代方案、在家 中吸到二手菸的可能性、家人吸菸,以及朋友吸菸,上述變項共可解釋33.5%的變異量。建議考量吸菸因子發展菸害防制教育、深入探討校園二手菸情境,並營 造無菸的優質校園,以及擴大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追蹤研究。Item 青少年藥物教育需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賴香如; 李碧霞; 李景美; 彭如瑩為建立本土化及適用於國內一般青少年的藥物濫用防制教育,本研究採 用質性研究法中的焦點團體訪談法,於八十七年十二月至八十八年一月間,以臺 北市文山區實踐國中一年級學生六十名(男、女各三十名)為對象,進行六場次、 每次一百分鐘的訪談,以了解學生對藥物教育的需求。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在校園和社區內,國中生使用的成癮物質以香菸最常 見,酒、檳榔、強力膠和安非他命偶爾見到。使用的原因可分為個人、家庭、學 校、同儕和社會等五類。2.為避免自己或友人染上成癮物質,受訪者會採用澄清 與強化觀念、謹慎擇友、從事正當休閒、擴充個人資訊和資源等方法。3.當友人 邀約使用成癮物質,受訪者的拒絕策略可分為直接(如:勇敢的說不、婉轉推辭等) 和間接(如:轉移或岔開話題、提供替代品、以警車鳴聲或哨音嚇阻等)兩類。4.學 校欲協助學生避免成癮物質,應兼顧硬體和環境、督導與管理、宣導教育、輔導 工作、替代性活動、教師角色模範、與家庭和社區結合等層面。受訪學生認為學 校現有的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具有部分效果,但生活層面的內涵可再加強。5.藥物 教育需求方面:(1)課程內容應涵蓋:藥物濫用資訊(如:藥物的定義、種類、影響、 成份、功用、辨識方法、來源、製造和吸食方法等)、拒絕成癮物質的方法、相 關法律規範等。(2)建議理想授課人選包括:教育人員、政治與專業人士、有相關 經驗者、明星和公益人物等。(3)教學方法以多樣化、提供參與式與互動式的動態 化教學(如:有獎徵答、遊戲、演戲、話劇比賽等),較具教學效果。建議未來在推 動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工作時能結合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力量,強化生活層面相關 技能的傳授;並針對藥物濫用高危險群學生進行藥物教育需求研究。Item 高職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介入之成效(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12-??) 賴香如; 吳德敏; 李碧霞; 祝年豐; 趙國欣學校長久以來都是預防青少年吸菸的重要據點,主要從政策、環境和課程方面著手。本研究旨在探應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對高職學生菸害相關知識、態 度、行為和技能的影響。 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選取臺灣北部某縣市三所高職一至三年級18班515名學生為對象,並依班級分為三組。實驗組一接受全校無菸策略和六節預 防吸菸教學介入;實驗組二只接受全校無菸策略介入;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處理。在介入前後,分別進行調查,再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卡方檢定來評估介入成效。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在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兩層面的介入後,實驗組一的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拒絕技巧和替代方案都顯著高於對照 組。2.在全校無菸策略介入後,實驗組二的反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均比對照組高。3.菸害知較差、拒絕技巧不足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 較低的學生,在接受了班級預防吸菸教學介入後,其菸害知識、拒絕技巧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均變佳。 建議高職在執 行全校無菸策略之外,仍需強化預防吸菸定,以求降低學生之吸菸行為。未來可加強與家長、社區建立反菸夥伴關係,再評估其成效。Item 有捐血意圖卻未捐血者的信念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6-06-??) 呂昌明; 李碧霞; 陳錫琦本研究旨在瞭解有捐血意圖而未付諸實行者的原因,乃依陳述的捐血意圖與實際的捐血行為,將受測者細分為有捐血意圖而未捐血者(N=86)、有捐血意圖且實際捐血者( N=40)、無捐血意圖且未捐血者(N=131)和無捐血意圖而有捐血者(N=1,未分析),以理性行為理論來剖析這些群體對捐血的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研究結果顯示,有捐血意圖者中,實際捐血者與未捐血者的認知是有顯著差異的,最主要是反映在捐血可使心情愉快、會造成貧血與感染疾病的三項信念,以及對捐血免費做一次健康檢查的評價;而且有捐血意圖者對捐血的正向信念認知,均優於無捐血意圖者。要規範有效的捐血計劃,應重視上述群體間的差異。Item 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及相關因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04-??) 鍾宜君; 賴香如; 吳德敏; 李碧霞; 祝年豐; 劉姿鈺; 李欣憶臺灣地區青少年吸菸比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而家長是督導青少年避免接觸菸害的第一線守護者,許多研究指出國中階段是青少年染上吸菸行為的危險時期,是否家 長並無有效的預防子女吸菸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探討家長預防國中子女吸菸措施的情況及探討相關因素。 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自宜蘭縣四所國中一、二、三年級各選出兩個班級學生家長為對象,共有706 位家長完成調查問卷。 結果發現母親預防子女吸菸的措施做得比父親好;不吸菸家長比吸菸家長有較好的預防子女吸菸的措施;家長的菸害的知識、態度與預防子女吸菸的整體措施及 其五項分措施間均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家長對於菸害的認識愈多、反菸態度愈正向,則在各項預防措施上都會做得比較好。另一方面,以家庭管教方式、家長年齡、 家長菸害知識、態度和行為可解釋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整體和各分量18.90%∼52.04%的變異量。上述結果顯示,應積極推動親職教育,加強家長對菸 害的認識、反菸的態度和教養子女避免菸害的技巧,並設法提升家長參與率。此外,鼓勵家長不吸菸,樹立良好楷模,以發揮家長有效保護子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