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8
  • Item
    綠雜訊半色調技術於浮水印之研究
    (2016) 余泰廣; Yu, Tai-Kuang
    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文件資料複印也日趨便利快速且精密,但也造成文件資料的偽造情況層出不窮;⼤量⽂件遭⾮法複製導致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受到侵犯,因⽽顯現出印刷防偽技術對智慧財產保護之重要性。⽬前半⾊調影像加密技術中,以FM (Frequency Modulation)網點及AM (Amplitude Modulation)網點為主軸,但FM網點的網點擴張(Dot gain)問題較⼤⽽AM網點細部的表現較差;因此有學者提出綠雜訊半⾊調技術,改善FM及AM網點缺點,降低網點擴張情形及保留邊緣細緻度;由過去研究中發現⽬前綠雜訊技術多以製作半⾊調影像為主,未發現利⽤綠雜訊半⾊調技術藏⼊實體浮⽔印之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的以綠雜訊半⾊調演算法為基礎,⽅法為改變演算法中種⼦形成⽅式利⽤不同網點尺⼨製作浮⽔印及底紋,並以HVS (Human visual system)評估其隱藏效果,尋找出最佳浮 ⽔印濃度及尺⼨,製作防偽⽂件,使⽂件經複印後⽴即顯現隱藏之浮水印。結果顯⽰,此綠雜訊半⾊調技術所製作之防偽⽂件,經由複印機複印及⼿機拍照將影像上傳⾄電腦進⾏程式解密後,能有效地顯現所隱藏之浮⽔印,達到防偽效果,保護⽂件之版權。
  • Item
    探索式學習應用於適地性歷史回溯遊戲之學習成效探討
    (2016) 劉書瑋; Liu, Shu-Wei
    在現代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轉變下,使得許多歷史場景消失在時代的洪流當中,先民所留下的智慧以及足跡,受到嚴重威脅。但在數位時代下,數位給了這些歷史場景無限的可能性,在良好的教學設計及應用下,使用行動遊戲將歷史文化傳授給學習者,除了讓數位得以重現人文,也讓人文繼續傳承下去。 本研究旨在建置出「學習歷史文化之適地性遊戲」,以李天祿布袋戲當作題材,利用擴增實境重建並回溯當年場景,讓學習者學習李天祿布袋戲之歷史文化,並且藉由分析學習者之學習成就,並輔以學習動機,比較探索式學習及記憶式學習之學習成效差異,進而探討探索式學習和記憶式學習的差別及發展可能性。其研究之實驗分成探索式學習和記憶式學習兩組,分別進行探索式學習和記憶式學習的學習活動,並且以前後測的方式判斷兩組間的學習成就是否具有差異,以及採用延後測,觀察兩組間的學習保留情形。 研究結果指出,探索式學習在適地性歷史回溯遊戲中,學習成就以及學習保留情形與記憶式學習相互比較,都具有一定之優勢存在,而在學習動機的表現,則是優於記憶式學習,兩者都證明了探索式學習在學習歷史文化方面,可能具有較為優秀表現的趨勢。因此研究認為探索式學習是一個可以發展並應用的學習策略,推薦給教學設計者、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 Item
    劇評類部落格之文本分析-以《半澤直樹》之劇評為例
    (2016) 陳郁; Chen, Yu
    隨著台灣媒體產業全球化及網路資訊來源多元,台灣偶像劇不再是閱聽人的單一選擇。2013年風靡全台的日劇《半澤直樹》,這部以當代職場作為題材的日本職場劇,除了造成收視風潮外,更引起了「半澤現象」與閱聽人對於職場生態與劇情的討論。因此本研究試圖了解台灣日劇劇評部落客對於《半澤直樹》的解讀型態,並藉此觀察出一部成功的日劇是如何在部落客之間引起熱烈討論。 本研究將以數個日劇劇評部落格對於《半澤直樹》劇評文章作為文本,以電視劇相關理論與閱聽人理論為基礎做一論述分析。目的在於分析這些喜愛且了解日劇的部落客對於《半澤直樹》之劇情與角色的詮釋與理解,並進一步探究部落客所擁有的生活經驗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解讀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多數部落客是以自身所處的時空背景與擁有的生活經驗來看待《半澤直樹》,並且認為《半澤直樹》是真實的人生職場寫照。由於部落客將《半澤直樹》視為真實世界的描述,進而也使他們認為劇中的角色是真實的,並將生活經驗投射在劇情與角色當中。同時,部落客也藉由將自己的職場生活經驗與《半澤直樹》相互對照以及參與劇情從中獲得愉悅與情感上的抒發,對職場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綜合上述,本研究證實了部落客所擁有的生活經驗確實會影響他們對日劇《半澤直樹》的解讀,若部落客擁有與《半澤直樹》之劇情與角色相似的共同點,部落客會更加喜愛收看與討論《半澤直樹》。
  • Item
    混合網點浮水印之交界區域處理技術
    (2016) 高彥翔; Kao, Yen-Hsiang
    隨著科技的興盛,偽造設備也日漸發達,其中以紙張的偽造最為簡便,隨處可得的複印機即可快速又清晰的複印,因此衍生出智慧財產權問題。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許多學者致力於紙張防偽技術研究,最普遍的技術是浮水印技術,其中,混合網點數位浮水印是以調幅(Amplitude Modulation, AM)網點製作浮水印及調頻(Frequency Modulation, FM)網點製作底紋,藉由複印機無法同時複印兩種不同尺寸網點的特性製作浮水印,但此浮水印在交界處會因為網點尺寸不同產生模糊的輪廓,且於近距離觀察時,人眼可直接觀察出此輪廓,降低浮水印的隱藏效果。 本研究目的為改善混合網點浮水印交界區域之問題,以網點尺寸漸變的方式模糊兩者的交界區域,且處理後的浮水印仍保有浮水印的防偽性質。本研究將設計交界區域漸變之演算法,交界區域從網點大的AM到FM,改為網點大AM到網點小的AM,再到FM,其中網點小的AM區域可分多次且網點尺寸變化幅度小,以此達到漸變的效果,並且以模擬人眼的HVS(Human Visual System)評估其隱藏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交界區域漸變演算法使得混合網點浮水印技術有更好的隱藏效果,未來可應用於紙張文件的防偽,藉此提高其隱藏效果。
  • Item
    數位半色調變圖影像浮水印
    (2016) 郭雅惠; Kuo, Ya-Hui
    數位時代的快速發展,使文件資訊的傳遞更加便利及迅速,但也衍生出非法複製、盜印等問題,為了辨別文件真假,人們開始重視文件的防偽功能。以實體影像浮水印為例,目前具有變圖影像效果之浮水印隱藏效果不佳、隱藏資訊也較為固定單調及易於複製,且解密的方式也較為不便。結合以上問題,若以數位浮水印結合柱狀透鏡之變圖影像,可以增加浮水印之多樣化,並達到防偽效果,透過不同角度觀看柱狀透鏡讓解密更為方便。本研究結合數位浮水印與柱狀透鏡之變圖影像,製作由不同張數變圖原始影像組合而成之數位半色調變圖影像浮水印,於正常觀看下無法辨識,覆蓋柱狀透鏡解密後,即可得到隱藏之圖像,並經由不同角度觀看柱狀透鏡能得到變圖影像之效果。加密流程則需先設計多張二階化變圖原始影像之遮罩為素材,分別以數位半色調過網技術製成加密浮水印,再將加密浮水印分割成柱狀,交錯組合成數位半色調之變圖影像浮水印。經數位模擬解密後進行正確率評估,輸出於實體文件,覆蓋柱狀透鏡進行解密並觀察效果。經實驗結果,本研究可成功製作以兩張及三張原始圖製成數位半色調變圖影像浮水印,並加值應用於文創明信片產品。
  • Item
    流水號浮水印鑲入個人化郵票自我驗證防偽功能之研究
    (2016) 陳冠妤; Chen, Kuan-Yu
    自1999 年澳洲郵政率先推出個人化郵票後,在全球各國郵政引起一陣結合數位印刷技術的個人化郵票旋風,不少民眾訂製個人化郵票為留存紀念或實際使用郵寄。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雖越來越少使用傳統的寄信方式傳遞訊息,但依然不減集郵所帶來的益智怡情,且物以稀為貴,使得某些特別的紀念郵票價值更是不減反升,漸漸走向「加值產品」的角色。然而,不肖人士利用郵票的有價證券特性,偽造郵票的事件層出不窮,許多專家因此致力於郵票的防偽功能發展,但個人化郵票以數位輸出可變印紋的特性,卻容易被忽略,尚鮮少有人為此設計防偽機制。 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應用數位半色調加密技術,以網點位移方式組成加密微結構,並透過郵票結合數位印刷所形成之可變印紋,彰顯可自我驗證防僞功能,藉此向民眾宣導,整體不僅提高對郵票的收藏意願,更增加趣味性與教育性等獨特價值。運用程式自動計算數位半色調加密網點,嘗試將流水號浮水印加入不同色版,並藏入個人化郵票,使用柱狀透鏡解密後,與右下角外顯序號互相對應,即為自我驗證之防偽功能。 此研究結果曾於2015 年台北亞洲國際郵展實際進行設計輸出及推廣,成果顯示此方法是可行的,本研究所開發之防偽自我驗證功能穩定,且若使用影印機複印,因加密訊息區的網點細緻度高,隱藏訊息無法複製;亦或是遭人塗改其中一外顯流水號時,便可馬上辨識出郵票已經變造;且因程式可即時運算圖檔,可依輸出需求量印製此加密郵票,達到依需求可做彈性調整輸出列印,避免大量庫存。 最後,為延續以上研究成果,另外測試於整枚郵票中影像藏入流水號,以不影響影像辨識、美觀為原則,兼具設計概念,並可解出與外顯流水號相對應之號碼,且同樣具有自我驗證之防偽功能與郵票的有價證券特性。
  • Item
    虛實融入感於行動擴增實境教學之影響因素探討
    (2016) 李承蓉; Li, Cheng-Rong
    過去多項研究證實應用行動擴增實境進行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後有學者卻認為這樣的方式難以取代自然經驗,部分學生也有可能過度專注虛擬內容,忽略真實環境;因此有學者提出 ,應該先了解受試者在虛擬環境中的存在感(presence),受試者很可能因為個人經驗和個人特質的不同,而影響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可以更加符合行動擴增實境的存在感測量方式,稱之虛實融入感;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滿意度對虛實融入感的相關影響,本研究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互動經驗合稱為AR學習體驗。以目前國內急待提升的科學教育主題之一的碳足跡為教學活動作為教學科目。 本研究所提出之虛實融入感,用以測量學生之實體存在感、社會存在感、時間存在感以及使用者與虛實互動情形。本研究假設學習者在使用行動擴增實境的學習成效,會因虛實融入感的不同而受到影響,也會影響使用者的AR學習體驗。本研究募集對象新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共計60名,進行行動擴增實境學習活動後,透過問卷量表了解國受試者虛實融入感程度現況,探討學生的虛實融入感與學習成效的關聯性,並探討虛實融入感與AR學習體驗之相關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高年級國小學童之虛實融入感有程度上的差異情形,而大部分受試學生在運用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學習活動後,能有效地提升了碳足跡單元的學習成效。結果顯示虛實融入感與學習成效整體是有顯著相關。虛實融入感與AR學習體驗及各構面也都呈現顯著相關,顯示出受試者的學習經驗會對虛實融入感產生影響。整體結論具體建議教育工作者未來在運行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教學時,應考慮虛實融入感、AR學習體驗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 Item
    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研究
    (2016) 朱家瑩; Chu, Chia-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以網路問卷調查法,搜集行動社群參與者之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情形。總計回收578份有效問卷。再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比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之結論,分別給予行動社群業者及後續研究者相關具體建議。茲將本研究重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尋求人氣」與「迎合性策略」、「炫耀性策略」、「示弱性策略」、「協助性策略」有著高度的相互影響力;尋求歸屬感」與「示弱性策略」,有中度正相關;「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與「迎合性策略」呈中度正相關 二、女性參與者「維持關係」之動機高於男性;31歲以上之組別其「維持關係」之動機較30歲以下之組別高,41歲以上組別之「尋求歸屬感」之動機顯著低於其他年齡層組別 三、教育程度較低者,其「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人氣」動機高於教育程度高者,研究所(含)以上在「尋求歸屬感」之動機顯著高於高中職;動態更新次數高者,其「尋求人氣」動機高於動態更新次數低者;使用時間較長者,在「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尋求人氣」之動機均高於使用時間較短者 四、男性採用「示弱性策略」高於女性;年齡較低之組別,採用「炫耀性策略」高於年齡較高之組別 五、參與者自我呈現策略中,國中(含)以下使用「炫耀性策略」高於高中職和大專院校;動態更新3-4次者,採用「炫耀性策略」、「協助性策略」上顯著高於動態更新1-2次者;使用時間為1-2、3-4、5小時以上之組別,在採用「迎合性策略」、「炫耀性策略」、「協助性策略」上皆顯著高於1小時以內之組別
  • Item
    即時串流直播平台Twitch.tv之使用與滿足研究
    (2016) 陳君毅; Chen, Jun-Yi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個人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截取高畫質、高音質的畫面。同時,網路頻寬技術的提升與普及,讓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即時串流(live streaming)平台進行直播。即時、目的取向、小眾化、互動性高的即時串流平台在世界各地不斷興起。台灣也先後成立了RC直播、LIVEHouse.in、麥卡貝Live等。即時串流直播平台一方面滿足了閱聽人因應科技所展生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則拓寬了傳播的研究領域。 由於目前即時串流平台的商業模式仍跳脫不出廣告的範疇。因此了解閱聽人、滿足閱聽人,進而吸引閱聽人成為當務之急。為了瞭解並滿足閱聽人的喜好,本研究選定即時串流平台中的領頭羊,Twitch.tv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並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做為基礎,利用問卷調查法,蒐集Twitch.tv使用者的人口特質、使用行為、使用動機與使用滿足,共收回613份有效問卷。再以各項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比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論,給予即時串流直播平台業者與後續研究者相關具體建議。茲將本研究重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Twitch.tv的使用者其使用動機與使用滿足呈現顯著正相關,意指使用動機越強,獲得的滿足越強。 二、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與「職業」的使用者,其在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使用者,在使用動機中的「社交性」與「娛樂與消磨性」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的使用者在使用動機中的「娛樂與消磨性」上有達顯著差異。 四、使用動機中,以「資訊需求性」的動機強度最強;使用滿足同樣也以「資訊尋求性」的滿足強度為最高。
  • Item
    台灣女性閱聽人對電影《性愛成癮的女人》之接收分析:情慾、身體、解放
    (2016) 王思媛; Wang, Sih-Yuan
    近年來,台灣社會中,關於女性情慾解放的論述,再度興起。「姊妹淘」、「女人迷-臉紅紅」等網站以及「解放乳頭」運動的出現,更導致性解放的聲浪逐漸高漲。去年,一直極具爭議性的導演拉斯.馮提爾拍攝的新片《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上映,此片被譽為其突破巔峰的情慾代表作。台灣作為亞洲唯一一個一刀未剪上映的國家,《性愛成癮的女人》在國內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事實上,在第二波女性主義之後,開始出現另一種聲浪,女人也可以成為慾望的主體。換句話說,兩性之間的性愛未必一定是二元的宰制,女性不必然在其中永遠深受男性掌控,女性也可以從性愛中獲得歡愉。本文藉由性、身體與權力以及女性主義性解放等相關論述,透過文本分析,研究發現,電影《性愛成癮的女人》文本再現出與以往電影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此部電影中,女性掌握性場域的主導權,更成為慾望的主體,不再受男性支配。此外,導演除了透過此部電影諷刺父系霸權外,更在結尾闡述他對女性情慾解放運動的評價與註解。接著,本研究藉由焦點團體訪談法,訪問曾看過此部片的20到35歲台灣年輕女性,以接收分析理論研究台灣年輕女性觀眾如何解讀此電影文本。研究發現,這些女性受訪者大多採取優勢與策略來解讀文本。然而,由於華人社會家庭觀念的根深蒂固,因此在面對涉及母親及家庭議題時,他們大多採取了對立解讀策略來解讀文本。最後,透過電影文本的討論,本研究亦發現,現代台灣年輕女性對西方國家社會有某種較自由、開放的想像。同時,這些現代女性,也在情慾解放與傳統社會價值觀中自我掙扎。因此,觀看此部電影,成為這些現代女性,另一種實踐情慾解放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