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6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2人、名譽教授5人,每年國科會補助之專題研究計畫超過廿個,補助之經費每年約三千萬,研究成果耀眼,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的論文數每年約70篇。

近年來已在課程方面 著手變革,因應學子的各種不同的生涯規劃與需求,加強職業輔導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增加高科技相關課程,提供光電學程(光電半導體、半導體製程技術、近代光 學與光電科技等)、凝態物理、表面物理與奈米科技、高能與理論物理、生物物理、應用物理等研究發展專業人才,並配合博士逕讀辦法,讓大學部學生最快能在五 年內取的碩士(透過碩士班先修生),八年內取得博士,有助於提升本系基礎與應用研發能量,為各學術研究機構與業界高科技創新與研發人力(包括在光電業、半 導體製造業、電腦週邊產業等)。

本系亦推動網路教學(科學園)與數位科學研究,作為提供科學教學與學習系統平台的強化支援,並除了原先開設的教育學程外,多增強學生英語教學的能力,與世界科學教師系統連結,在教師從業方面,塑造世界級的物理科學教師,發揮教育影響力。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鎢表面上單原子與原子團動態之研究
    (2006) 翁文記; Weng Wen-Ji
      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場離子顯微鏡觀察銥吸附原子、鎢原子團、及鎢台階邊緣原子在鎢表面的擴散運動。實驗結果得到銥吸附原子在W(211)、W(110)、W(111)平台上的擴散活化能分別為0.66±0.03eV、0.95±0.04eV、1.56±0.01eV;而銥吸附原子在W(111)平台邊緣的擴散活化能則約為1.41±0.1eV。   鎢原子團在W(111)平台上的擴散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基本的單一原子跳躍模式,另一種則為邊緣原子整排的滑動模式,而根據實驗研究的結果顯示,此兩種模式是並行產生的;鎢原子團的擴散活化能會隨著原子團的增多而有振盪和增加的趨勢;我們也觀察到鎢原子團在W(111)切面上所呈現的多樣化形貌,而且原子團以二維方式的排列會較一維方式排列穩定;不論原子個數為多少的原子團,其形貌以緊密狀結構出現的機會也會較直鏈狀結構頻繁。當三、六顆原子團在呈現正三角形的形貌時,會較其他種形貌穩定而難以改變其結構。   最後我們針對W(111)切面上平台邊緣原子的擴散行為進行研究,並將各種動態行為的發生做溫度上的定位;由於W(111)是呈現三對稱的切面,若平台是以三對稱的形貌出現或是沒有邊緣原子的存在,會較為穩定不易發生形貌上的轉變。
  • Item
    以場離子顯微鏡研究鎢表面上鈀吸附原子間的交互作用
    (2002) 黃意茹; Yi-Ju Huang
    在這個研究報告中,研究了在鎢(211)面及鎢(110)面上,鈀吸附原子間的交互作用。在鎢(211)面上的同一通道中,二個鈀原子易形成距離最小(2.74埃)的雙原子團且以此結構在通道中擴散,二者間的交互作用能與次靠近結構的交互作用能相差為-110.2meV,雙原子團的擴散活化能為Ed=0.59±0.01eV。當二個原子間的距離越大,其交互作用呈現有吸引也有排斥的震盪現象。在鎢(110)面上,我們加以探討原子間多體的效應,選擇F3lin=-80meV、F3tri=F3bent=-8meV,其他如四個原子以上彼此之間的多體交互作用,在探討多個吸附原子的自由能時,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我們也探討了鈀原子團在鎢(110)面上擴散的機制,在雙原子團的擴散中,轉向且質心位移分別為2.23埃及1.58埃的機率與平移(質心位移為2.74埃)的機率差不多,它們都是原子向最鄰近位置運動二步而成,這也可由鈀三原子團發生平移(質心位移為2.74埃)的機率比轉向(質心位移為0)的機率大,而得到輔證。鈀雙原子團在鎢(110)面上的擴散活化能為0.65±0.01eV,鈀三原子團為0.68±0.01eV,當原子數目越多,擴散活化能越大,成單調增加,顯示鈀原子團的擴散皆為沿鄰近位置跳動組合而成,而無特別的交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