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6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2人、名譽教授5人,每年國科會補助之專題研究計畫超過廿個,補助之經費每年約三千萬,研究成果耀眼,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的論文數每年約70篇。

近年來已在課程方面 著手變革,因應學子的各種不同的生涯規劃與需求,加強職業輔導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增加高科技相關課程,提供光電學程(光電半導體、半導體製程技術、近代光 學與光電科技等)、凝態物理、表面物理與奈米科技、高能與理論物理、生物物理、應用物理等研究發展專業人才,並配合博士逕讀辦法,讓大學部學生最快能在五 年內取的碩士(透過碩士班先修生),八年內取得博士,有助於提升本系基礎與應用研發能量,為各學術研究機構與業界高科技創新與研發人力(包括在光電業、半 導體製造業、電腦週邊產業等)。

本系亦推動網路教學(科學園)與數位科學研究,作為提供科學教學與學習系統平台的強化支援,並除了原先開設的教育學程外,多增強學生英語教學的能力,與世界科學教師系統連結,在教師從業方面,塑造世界級的物理科學教師,發揮教育影響力。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應用單分子技術於SARS冠狀病毒核殼鞘蛋白-DNA交互作用之研究
    (2011) 許又仁; You-Ren Hsu
    SARS-CoV核殼鞘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與其病毒RNA結合形成核殼體(ribonucleocapsid)是包裹形成病毒顆粒必要的過程。近來SARS-CoV核殼鞘蛋白的研究顯示其蛋白質的結構靠近N端與C端個別有一個具有結構的區塊(NTD與CTD),且兩者皆能與RNA與DNA結合。在這個過程涵蓋了複雜的蛋白質-核酸交互作用,以及蛋白質之間彼此的交互作用。在傳統的生物化學技術如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應用於研究蛋白質-核酸交互作用有其技術性的限制,難以直接性的區別CTD與NTD與核酸結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腳色的差異。 這篇論文的目標是應用單分子技術構建一個可直接觀察SARS-CoV CTD與NTD個別與單一核酸分子產生交互作用過程的實驗系統。我們透過螢光染劑YOYO-1和DNA結合並接著在經聚乙二醇(PEG)改質的玻璃上,並透過Alexa594和蛋白質結合,構築螢光影像。使得實驗過程可透過兩種螢光的受激發後放光的波長不同,在不同的濾鏡頻道下分別觀察DNA與蛋白質產生交互作用時的影像。 實驗的結果意外的發現SARS-CoV CTD在低濃度的環境下,SARS-CoV CTD會產生聚合(Aggregation)的現象,使得少量SARS-CoV CTD以Oligomer形式存在;而SARS-CoV NTD在相同的濃度條件卻並不產生聚合的現象。而在蛋白質與核酸交互作用的實驗當中,我們觀測到SARS-CoV CTD與DNA之間的親和力(affinity)大於SARS-CoV NTD與DNA之間的親和力與相關文獻的EMSA結果一致。透過此實驗系統的建構,可進一步應用於了解核殼鞘蛋白(NP)-RNA交互作用與SARS-CoV RNA的包裹機制。
  • Item
    利用奈米洞快速定序DNA序列的物理方法研究
    (2005) 蔡永信
    目前最常使用的自動DNA定序法,屬於較費時間與資源的方法,加上最近興起的奈米洞蝕刻技術,能使奈米洞的尺寸做到與單股DNA直徑差不多,透過在基膜上鑿出奈米洞,在膜的兩邊加電壓,讓帶負電的單股DNA穿透過去,再量測電流值,由於每個核酸分子的大小不同,堵塞效應所造成的電流訊號也會不同,藉此分辨出單股DNA分子鏈上的序列。本模擬提出的方法,除了實驗上加的垂直基膜的電場外,並在基膜上方,加入一個以奈米洞為旋轉中心的旋轉電場,幫助核酸分子在洞口停留時間久一 點,讓電流序號更明顯,在搭配本論文提出的比對方法,使得即使電流訊號有遺失,也能利用不同組數據補其不足,進而定出完整的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