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6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2人、名譽教授5人,每年國科會補助之專題研究計畫超過廿個,補助之經費每年約三千萬,研究成果耀眼,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的論文數每年約70篇。

近年來已在課程方面 著手變革,因應學子的各種不同的生涯規劃與需求,加強職業輔導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增加高科技相關課程,提供光電學程(光電半導體、半導體製程技術、近代光 學與光電科技等)、凝態物理、表面物理與奈米科技、高能與理論物理、生物物理、應用物理等研究發展專業人才,並配合博士逕讀辦法,讓大學部學生最快能在五 年內取的碩士(透過碩士班先修生),八年內取得博士,有助於提升本系基礎與應用研發能量,為各學術研究機構與業界高科技創新與研發人力(包括在光電業、半 導體製造業、電腦週邊產業等)。

本系亦推動網路教學(科學園)與數位科學研究,作為提供科學教學與學習系統平台的強化支援,並除了原先開設的教育學程外,多增強學生英語教學的能力,與世界科學教師系統連結,在教師從業方面,塑造世界級的物理科學教師,發揮教育影響力。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鈀在鎢(211)表面一維通道上之長程交互作用
    (2009) 王麒鈞; Chi-Jun Wang
    在先前場離子顯微鏡的研究,發現兩顆鈀原子在鎢(211)表面,在相同通道以及相鄰通道上吸附原子的交互作用具有振盪的形式,即為Friedel Oscillation。FIM受到空間限制,只能看到局部的範圍,因此希望藉由掃瞄穿隧顯微鏡來觀察鈀原子在鎢(211)表面上,受到基底引發的交互作用影響,是否會形成特殊的表面結構。在我們的實驗中,利用離子濺射的方式來清潔樣品表面,接著曝氧氣搭配機械手臂上的加熱板和樣品座中的PBN加熱板加熱退火數次,可得到乾淨的基底表面。利用液態氮使得樣品降至低溫100K之後再蒸鍍鈀原子,觀察鈀吸附原子的分佈;由於在110K單顆的鈀原子會開始擴散,而鈀的雙原子團亦會在250左右發生擴散的行為,因此在我們的實驗中,讓樣品回溫至120K、200K以及RT,再降至低溫100K來觀察鈀吸附原子的分佈,並且統計在相同通道上不同吸附位置出現的次數,然後計算出鈀吸附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能。實驗結果發現在低溫或是回溫之後,都可以看到交互作用能有振盪的情況,表示即使回溫至室溫,基底引發的交互作用依舊存在;受到此交互作用的影響,在回溫至120K的實驗中發現鈀吸附原子會形成特殊的拉鍊結構。隨著回溫的溫度提高,也觀察到鈀原子聚集形成島的現象,而且島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不過島的大小卻沒有明顯的增減。
  • Item
    矽單層在銀/矽(111)-(1x1)薄膜表面上的成長
    (2015) 吳佳原; WU, Jia-Yuan
    在本實驗中我們利用液態氮將 Si (111)-7×7 基板降至100 K後,再用K-cell 蒸鍍銀原子於表面,經過熱退火後得到平整的銀薄膜。 在該薄膜上我們維持一定的溫度蒸鍍矽原子,藉此成長矽單層。在改變不同溫度下蒸鍍矽原子,我們透過掃描穿隧式顯微鏡發現4種不同結構的矽單層,包括4×4、√13×√13-1、√13×√13-2、2√3×2√3,並且發現 4×4 結構在高溫比較容易出現。而在超過 1 ML 的鍍量實驗中我們發現第二層的矽單層和 2×2 的有序排列。 另外,從低能量電子繞射儀的觀察,發現銀薄膜表面原子排列存在錯位,在這種表面成長矽單層會使得排列方向改變。在排列方向改變的區域存在明顯的邊界或是排列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