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6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2人、名譽教授5人,每年國科會補助之專題研究計畫超過廿個,補助之經費每年約三千萬,研究成果耀眼,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的論文數每年約70篇。

近年來已在課程方面 著手變革,因應學子的各種不同的生涯規劃與需求,加強職業輔導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增加高科技相關課程,提供光電學程(光電半導體、半導體製程技術、近代光 學與光電科技等)、凝態物理、表面物理與奈米科技、高能與理論物理、生物物理、應用物理等研究發展專業人才,並配合博士逕讀辦法,讓大學部學生最快能在五 年內取的碩士(透過碩士班先修生),八年內取得博士,有助於提升本系基礎與應用研發能量,為各學術研究機構與業界高科技創新與研發人力(包括在光電業、半 導體製造業、電腦週邊產業等)。

本系亦推動網路教學(科學園)與數位科學研究,作為提供科學教學與學習系統平台的強化支援,並除了原先開設的教育學程外,多增強學生英語教學的能力,與世界科學教師系統連結,在教師從業方面,塑造世界級的物理科學教師,發揮教育影響力。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鎳在銀/矽(111)-(√3 × √3 )表面上聚集分布和熱力衍化的研究
    (2011) 張國偉
    蒸鍍鎳原子於銀/矽(111)-(√3×√3)表面上,變化其鍍量和溫度,並藉由STM觀測鎳原子的聚集分布和熱力衍化。固定溫度於室溫改變鍍量,鎳原子會形成鎳原子團,若鍍量大於0.2 ML,部分鎳原子團會合併形成鎳島,且鎳原子團與鎳島均隨鍍量上升而逐漸變大。 固定鍍量改變溫度,含鎳原子團在300℃以下會逐漸向銀島邊緣聚集,且於300℃逐漸形成外型為幾何形的Ni2Si-δ(2×1)島,並於200~300℃有往塊材擴散的行為,由銀島交界處鑽入裡層,使得表面鎳鍍量下降,於400℃銀原子開始退吸附,使原先被銀覆蓋住的鎳矽化合物變成NiSi2再度露出表面。 升溫至600、700℃時,銀原子已經完全退吸附,而鎳原子仍在矽(111)表面上,其表面形貌主要為,矽(111)-(7×7)、原子團、鎳矽1×1-RC和NiSi2(B)(鍍量超過1.4 ML才會出現),並藉由STS得知,鎳矽1×1-RC的電性頗為類似N型半導體,而NiSi2(B)類似於金屬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