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國中生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關聯探討—以受歡迎度為調節變項
    (2021) 吳安琪; Wu, An-Q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關聯,並檢視受歡迎度在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間的調節效果。研究參與者為565位來自臺灣北部、四所國中共15個班級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男生291人,女生274人,平均年齡為14.25歲)。本研究以自陳式量表測量社會目標,使用同儕提名問卷測量社交計量受歡迎度、同儕知覺受歡迎度、以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和利社會行為。研究結果如下:(一)國中生的親密感目標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支配性目標與攻擊行為顯著正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負相關;受歡迎目標與攻擊行為和利社會行為均無顯著關聯;受歡迎目標和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均顯著正相關。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外顯攻擊和關係攻擊顯著負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二)性別差異方面,男生在支配性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親密感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男、女生在受歡迎目標的得分無顯著差異;另外,男生在外顯攻擊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利社會行為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而在關係攻擊的得分上並無顯著性別差異。(三)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受歡迎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之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有顯著影響:具有高受歡迎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的關係攻擊行為;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與利社會行為均有顯著影響: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關係攻擊行為,而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受到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四)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支配性目標和親密感目標均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存在交互作用,顯著影響青少年的利社會行為:具有低支配性目標且高人氣、或是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高人氣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
  • Item
    國中生社會目標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同儕氣氛及性別為調節變項
    (2021) 趙敏安; Chao, Min-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社會目標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聯,並進一步檢視同儕氣氛及性別在其中所扮演的調節角色。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參與者來自台北市某所公立國中的11個班級共261位學生,其中包含男生133名、女生128名(平均年齡14.64歲)。研究工具使用自陳式「社會目標量表」(包含支配、親密、受歡迎目標)、「班級同儕脈絡問卷」(包含:自在、合作、凝聚、衝突、孤立)、「攻擊行為量表」(包含關係攻擊、外顯攻擊)。研究結果為:1. 在支配目標方面,低正向(自在、合作、凝聚)和高衝突的同儕氣氛下,高支配目標的男生會出現較高程度的外顯攻擊;在高自在的同儕氣氛下,高支配目標的男生及女生皆會出現較高程度的外顯攻擊。2. 在親密目標方面,在高自在的同儕氣氛下,高親密目標的女生會出現較高程度的關係攻擊。3. 在受歡迎目標方面,在高衝突的同儕氣氛下,高受歡迎目標的男生會出現較高程度的外顯攻擊。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的實務意涵與貢獻、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的方向進行說明。
  • 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和關係受害與旁觀者行為反應之相關研究:以關係攻擊規範信念為中介變項
    (2021) 廖翊安; Liao, Yi-An
    本研究之目的乃探討國中學生的關係攻擊傾向和關係受害程度與其在關係攻擊情境中的旁觀者行為反應(即助長者、局外者以及保護者旁觀行為)之間的關聯,並進一步檢視關係攻擊規範信念是否存在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地區四所公立國中共539位學生(男生273名、女生266名,七年級學生177名、八年級學生180名、九年級學生182名),平均年齡為14.26歲。本研究之測量工具為「關係攻擊傾向量表」、「關係受害程度量表」、「關係攻擊規範信念量表」以及「關係攻擊情境之旁觀者行為反應量表」,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簡單迴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國中生之關係攻擊傾向與助長者、局外者旁觀行為存在正向的相關和預測力,與保護者旁觀行為存在負向的相關和預測力。(二)國中生之關係受害程度與助長者旁觀行為存在正向的相關和預測力。(三)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規範信念與助長者、局外者旁觀行為存在正相關,與保護者旁觀行為存在負相關。(四)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規範信念在關係攻擊傾向與不同旁觀者行為反應、關係受害程度與不同旁觀者行為反應之關聯上皆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和輔導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 Item
    國中輔導教師介入關係霸凌事件的輔導困境與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杜淑芬; 鄧文章; 陳亦鳳; Su-Fen Tu, Wen-Chang Teng, Yi-Feng Chen
    本研究探究學校輔導教師在關係霸凌事件中的輔導困境與策略。透過團體訪談,共有27 位專兼任輔導教師參與,包含22 位女性、5 位男性,平均年齡34.5 歲,教學年資8.31 年,而平均輔導年資則為5.59 年。資料收集階段共進行5 次團體訪談,每次團體約為2.5 ∼ 3 小時。資料分析採用模板主題分析進行,運用第一次逐字稿建立初步分類系統,再將資料進行分類並視需要增建或修改分類系統。研究結果:輔導教師主要的困境包括(1)關係辨識困境,何謂關係霸凌難以定義,而受害者與加害者互為霸凌循環也讓辨識困難;(2)個別輔導困境包括受害者質疑與擔心被輔導、加害者否認與抗拒輔導等;而(3)系統合作困境則包括合作導師的輔導知能與抗拒合作、以及家長情緒涉入過深導致事件的複雜化等議題。在輔導策略部分,輔導教師多採用個別輔導與系統合作雙管齊下的多元介入輔導策略。首先,輔導教師需要擱置辨識、接納關係流動特性,其次,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個別輔導工作中,同理尊重當事人主觀感受,將焦點放在修復人際關係與發展關係能力;而在系統合作中,則直接入班進行旁觀者輔導及導師或家長等重要他人系統合作諮詢,以營造有利於人際修復與關係發展的人際環境。
  • Item
    大班幼兒不同攻擊類型與情緒能力、社會認知能力之相關研究
    (2011) 莊美麗; Mei-Li, C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班幼兒不同攻擊類型(肢體攻擊、關係攻擊)與情緒能力(情緒理解、情緒展現規則)及社會認知能力(心智理論)之相關情形,並檢視不同攻擊組別(非攻擊者、肢體攻擊者、關係攻擊者、兼具肢體與關係攻擊者)在情緒理解、情緒展現規則及心智理論作業的表現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此外,亦將檢視大班幼兒攻擊行為(關係攻擊、肢體攻擊)與情緒能力、社會認知能力之發展現況及性別差異情形,供幼兒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學或輔導之參考。   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之82位大班幼兒(男44人,女38人,平均年齡5.9歲),使用「幼兒社會行為-同儕提名問卷」、「幼兒社會行為問卷-教師版」、「基本情緒圖」、「情緒情境知識作業」、「情緒展現規則作業」、Strange Stories及《魏氏幼兒智力量表修訂版》等研究工具,分別測量幼兒攻擊行為、基本情緒辨識、情緒情境知識、情緒展現規則、社會認知能力及語言能力。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男生幼兒肢體攻擊行為顯著高於女生,而在關係攻擊、基本情緒辨識、情緒情境知識、情緒展現規則、社會認知能力上則未有顯著性別差異情形。 2.大班幼兒肢體攻擊與關係攻擊有顯著高相關,且同儕提名與教師評定幼兒攻擊行為間亦有顯著相關。 3.大班幼兒在生氣與害怕表情的辨識上正確率較低,且對於引發生氣與害怕情緒的情境較易產生混淆。 4.大班幼兒對「負向故事」的情緒展現規則理解較「正向故事」佳,且要隱藏內心真實情緒時,較多幼兒選擇中性表情掩飾之。而在隱藏情緒動機之推論上,無論性別及攻擊類型組別為何,皆以作「自我保護」推論的比例較高。 5.大班幼兒肢體攻擊與情緒理解、情緒展現規則及心智理論能力之間在控制了關係攻擊(及語言能力)後,沒有顯著相關;而關係攻擊與情緒理解、情緒展現規則及心智理論能力之間在控制了肢體攻擊(及語言能力)後,同樣沒有顯著相關。 6.大班幼兒非攻擊者、肢體攻擊者、關係攻擊者、兼具肢體與關係攻擊者在情緒理解、情緒展現規則及心智理論作業的表現上皆無顯著差異。
  • Item
    導師班級經營、班級氣氛與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之相關研究
    (2009) 粘絢雯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二年級班級中,導師班級經營、班級氣氛與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兩所國民中學及彰化縣四所國民中學之二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共計50個班級(50位導師與1761位學生)參與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導師對關係攻擊的評估量表」、「導師對關係攻擊的態度量表」、「導師對關係攻擊的處理策略量表」、「班級氣氛量表」、「班級關係攻擊信念量表」、「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關係受害經驗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s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發現:(一)不同班級經營風格的導師所帶領的班級內的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沒有顯著差異。(二)導師對關係攻擊的態度中之「同情受害者」和班級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情況達顯著正相關。(三)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導師對關係攻擊的評估與態度並無法預測班級關係攻擊的情況,但能預測班級關係受害的情況,且以「同情受害者」的預測力最大;而導師對關係攻擊處理策略也無法預測班級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的情況。(四)班級氣氛中的「同學支持」、「組織」、「團結」與班級關係攻擊情況達顯著相關;「同學支持」、「團結」、「班級關係攻擊信念」與班級關係受害情況達顯著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班級氣氛、班級關係攻擊信念無法預測班級關係攻擊情況;班級氣氛、班級關係攻擊信念能預測班級關係受害情況,且以「班級關係攻擊信念」的預測力最大。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家庭情緒表達、父母心理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之相關研究
    (2013) 呂玉琴; Yu-Chin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情緒表達、父母心理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之相關及預測情形,並檢視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傾向是否具有性別差異。   研究參與對象為臺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公立國民小學之440位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童(男生238人,女生202人),使用「關係攻擊同儕提名量表」、「家庭情緒表達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等研究工具,分別測量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關係攻擊傾向、家庭情緒表達及父母心理控制。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高年級女生的關係攻擊傾向略高於男生的關係攻擊傾向,但是此性別差異的傾向並未達顯著水準。 2.國小高年級學童所知覺之父親及母親的正向情緒表達、以及所知覺之父親及母親的負向情緒表達均有顯著差異,即學童知覺母親比起父親有較多的正向及負向情緒表達。 3.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母親比父親有較多的心理控制,且此差異達顯著水準。 4.父親及母親的正向或負向情緒表達與學童的關係攻擊之間均未達顯著相關;但母親的正向情緒表達和女兒的關係攻擊之間呈現負相關。 5.父親心理控制和學童關係攻擊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母親心理控制和學童關係攻擊間的相關達顯著,特別是母親的心理控制和女兒的關係攻擊呈正相關。
  • Item
    「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
    (2008) 王孜甯; Wang, Tzu-Ning
    關係攻擊是指以傷害對方人際關係為目的之攻擊行為;成年初顯期則指由青少年轉換至成年階段之過渡時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適合臺灣社會的《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藉以測量成年初顯期個體在不同激發情境脈絡下的關係攻擊傾向,並建立其心理計量特性。首先進行前導研究,包括訪談、開放式問卷以及半開放式問卷,藉以瞭解成年初顯期關係攻擊之內涵;再以文獻及前導研究結果為基礎編擬本量表,進行預試以及項目分析後形成正式量表為十四則情境共38題。激發情境類型包括一般性激發情境(激怒起因大多來自於兩人在看法或態度上的歧異)以及關係性激發情境(牽涉到關係性威脅、社交地位或自尊遭到損害的情況),後者再依據互動者的關係劃分為好朋友及普通朋友的脈絡。行為反應題項則分為間接關係攻擊與直接關係攻擊,前者指攻擊者利用第三者的關係或群眾力量進行攻擊,例如拉攏第三者站在自己這一方;後者指攻擊者直接利用自己與標的人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攻擊,例如與標的人物冷戰。本研究以1502名大學生(578名男性及924名女性)為研究參與者,分析《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內部一致 (α = .69~ .82) 且穩定 (r = .70~ .84),具有可接受之信度。而在效度方面,內容效度檢核結果顯示,各題激發情境與關係攻擊行為反應的敘述符合研究者所劃分的類別定義;至於建構效度的部份包括因素效度、同時效度及區辨效度。以各分量表與全量表之內部相關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因素效度,顯示各分量表之間具有關連性但也各有功能存在,且本量表的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再以同儕提名方式的《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以及自陳式的《大學生活適應量表》檢驗同時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與此二量表皆有相關存在,且會因不同激發情境下採用的關係攻擊手段不同,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關連性;最後分別以性別、年級與社交行為來檢驗區辨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能有效區辨男性與女性、大一與大四、關係攻擊者與非關係攻擊者的關係攻擊傾向,其區辨力會因為不同激發情境下採取之關係攻擊類型而異。同時研究者也根據不同性別與年級提供得分概況。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在量表發展、量表使用、量表解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2006) 莊季靜; Chi-Ching Chuang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莊季靜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之同儕攻擊的國中學生在性別以及其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本研究根據Crick 與Dodge(1994)所提出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線索編碼、線索解釋、目標設定、反應建立與反應決定等五個步驟,以及對情境的痛苦感受,探討同儕攻擊者對於被激怒情境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並加入利社會行為者以對照社會訊息處理歷程差異之處。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三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932人(男生471人,女生461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生社交行為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以及「社會情境故事—圖畫版」。量表資料以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為:(一)國中學生在同儕攻擊類型上有性別差異:外顯攻擊的男生多於女生,關係攻擊的女生多於男生,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者的男生多於女生;(二)三種類型之同儕攻擊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痛苦感及反應決定上有顯著差異;(三)同儕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線索編碼、線索解釋、反應決定等步驟以及痛苦感受上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同儕攻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 青少年、社會訊息處理
  • Item
    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與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2009) 林苡彤; Lin, Yi-T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未涉入者)在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也探討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不同關係攻擊角色是否有性別差異。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四所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964人(男生498人,女生466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關係攻擊同儕提名問卷」、「關係攻擊受害經驗量表」、「同理心量表」及「規範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情境式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考驗、t考驗、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在關係攻擊角色上有部分性別差異,關係攻擊加害者、加害與受害兼具者的人數為女生多於男生,未涉入者則是男生多於女生;(二)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規範信念有顯著差異;(三)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的同理心有部分差異;(四)國中生不同關係攻擊角色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有部分差異;(五)國中生的規範信念、同理心及人際衝突因應策略的表現,可以有效預測其關係攻擊加害及受害程度。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