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長工作條件對科系選擇過程的影響(2022) 陳巧宜; Chen, Chiao-I科系選擇作為青少年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影響未來的生活與職涯發展,過去科系選擇的研究主要圍繞於性別議題,指出學生會受到家庭、學校、心理因素影響選擇傳統性別科系。本研究試圖重探「家庭」對於學生科系選擇的影響。父母會以不同形式提供子女科系上的指導,奠基於大階級分類—中產階級、勞工階級上,雙親的教養模式、價值觀會因階級產生異質性。然,大階級的影響逐漸式微,「微階級」的概念隨之興起,同一階級所傳遞給下一代的資本更細緻的區分為該職業的特定能力。本文也以Melvin L. Kohn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分析父母職業的工作條件,如何造成子女在科系選擇中的自主性、判斷力與自我導向性,探討相同階級的家長如何因為工作條件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影響子女科系的選擇。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已完成科系選擇的高三生或是正在就讀大學一年的大學生,了解其於科系選擇時的過程,選擇該專業的原因,並連結於其父母的教養模式、工作條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現今性別因社會氛圍不再為科系選擇的主要原因,但仍具潛在影響力,分數制度的轉變也加重性別的分化。家長作為學生科系選擇意見的主要徵詢對象,雙親的職業位置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社經地位高者會主動提供較多的資源與意見,學生也會更聽信於雙親中社經地位高的一方,而勞工階級家庭的學生會依據自身的目標堅持,雙親所提供的意見不會有太多影響力。工作中的監督程度高低、工作內容也會影響子女在科系選擇時的自我導向、自主力、判斷力,雙親的職業為官僚體系或是創業體系,也會影響子女對於未來職涯的想法。子女也會有極大的程度繼承雙親的職業或是進到相關領域就讀,也很容易遵循雙親求學、就職的路徑。雙親的職涯經驗確實會對於子女的科系選擇造成影響,增加代際再製的可能性。Item 高中女學生的學生自治參與經驗—以北部公立男女合校為例(2023) 李祖儀; Lee, Chu-Y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女學生如何看待校園學生自治參與經驗,並藉此檢視女學生對於學生自治與性別議題的看法,以及這些經驗與看法如何影響女學生的回應,並進一步探究女學生參與前後自身的行動。故本研究從學生自治角度出發,先以各層級法規角度檢視現行制度實行狀況,再鎖定北部三間高中公立男女合校,以六位參與過學生自治組織的女學生為訪談對象,藉由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深度理解女學生於校園中如何經歷學生自治活動經驗。 研究結果發現:現行學生自治相關規範,雖然保障學生自治的正當性、降低參與限制及促進學生參與,但部分學校對學生會長的參選資格仍設有限制。至於校園中的學生自治文化,因參與學生和校方權力的複雜互動,加上一般學生缺乏效能感和對於學生會的認同不足,使得整體學生自治參與低落,而構成對學生自治組織支持度不足的校園自治環境。另外,由教師和同學形成的校園性別互動文化,再製了傳統二元對立的性別氣質,而學生自治組織職務性別化、成員組織性別化、學長姊制傳統所形成的學生會性別體制,意外對於女學生參選學生會長形成鼓勵促進的效果。 女學生針對上述文化衍生、阻礙學生自治事務推行之困難,採取了適應性的回應模式。此外,女學生多表示性別體制對於學生自治沒有影響,然而其言談中對於性別體制的感受與認知存在矛盾。 最後,女學生在參與學生自治後皆表示有收穫與啟發,更關注學校行動和學生權益,與此同時,亦體驗到會議中無力感與充實增能並存的複雜感受。但儘管如此,大部分女學生對未來是否繼續參與學生自治,似乎持保留態度。Item 以青少年自我揭露為中介探討性別與學制在接觸偏差同儕的機制(2023) 林毓恩; Lin, Yu-En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可能來自接觸偏差同儕或疏離的家庭與學校關係。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庫分析,隨機選取全台就讀高中學校日間部、夜間部與少輔院的學生,共3,215筆有效資料。研究包含人口學資料、青少年對父母的自我揭露、接觸偏差同儕的情形,針對上述進行以自我揭露為中介的結構方程式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與就讀日間部、夜間部的學生相較於男性與就讀少輔院的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揭露,且較不容易接觸偏差同儕。青少年性別、學制與接觸偏差同儕有直接關係,但仍受青少年自我揭露的部分中介,顯示青少年對父母的自我揭露越多,越不易結交偏差同儕。本研究結果可供學校藉親師溝通管道,使父母重視並採取策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連結。Item 高齡者代言運動裝備對於高齡消費者評估廣告之影響(2022) 林祐謙; LIN, YU-CHIEN運動已經成為一種風潮,運動用品之消費也占了民生支出很大之比重。再加上台灣有少子化問題及已成為高齡社會,許多健身房及運動中心開始設計出適合高齡者之運動內容,讓高齡者也可以一同參與運動之行列。讓高齡者可以有更多社會參與,達到活躍老化,讓身心靈皆健康。背後更代表高齡者對於運動裝備之需求也會跟著提升,可想而知運動產業在未來高齡市場中無可限量。所以許多品牌開始以高齡者作為品牌代言人,希望自身品牌形象及廣告可以與高齡者產生連結,形成正面的廣告效果,進而使高齡者願意購買品牌商品或推薦給親朋好友,讓品牌可以順利獲利。所以本研究欲探討高齡者代言運動裝備之廣告對於高齡消費者的廣告效果,並加入代言人性別、專業配適、語言態度做為調節變項。本研究利用實驗法,且採用受試者間設計,回收有效問卷共426份。結果發現高齡代言人對於高齡消費者在評估運動用品廣告時會有較好之廣告效果,且選用男性高齡者做為運動裝備代言人時,對於高齡消費者在評估廣告時會有較好之廣告效果。但是代言人的專業配適與廣告標語之語言態度並未有調節之作用。而研究者利用實驗結果可以提出以下建議: 1.運動品牌可以選擇高齡者來做為品牌代言人;2.運動品牌可以選擇男性來作為運動品牌之代言人。Item 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12-??) 楊巧玲; Chiao-Ling YangP. Willis的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出版至今已40年,促使後來的研究者視學校為一政治、社會、文化鬥爭的場域,並能了解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如何在學校中形構而成,影響深遠,經典地位無庸置疑。本文著眼於其主要發現與論證,即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如何交織共構而成勞工子弟的身分認同,首先從四位一體的角度,分別針對其基本議題、技法、認識論、存在論進行評析,以期形成較為全面的理解;其次將焦點置於教育的範疇,探討這樣的經典著作對教育研究以及實務有何啟示,前者包括基本議題的深化與開創、民族誌研究法的貢獻與侷限,後者包括教育政策與學校改革、教師角色與師資培育;最後提出二點反思:教育研究應多著眼於教育政策的可能弔詭、教育機會均等既是基本議題也是終極關懷。Item 高齡者社會互動與寂寞感之研究:社會行銷觀點(2018) 謝欣潔; Hsieh, Hsin-Chieh在全球人口老化(global population aging)的浪潮下,臺灣也邁入高齡化的社會。面對人口老化的現象,是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關注高齡者的心理福祉及社交需求之相關研究議題。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從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方面逐漸改變的過程與現象,包含面臨身體機能衰退、疾病產生,和對於情緒壓力調適。以及個人在人際網絡與社會地位的改變等等,造成個人身心的壓力也隨之越變越大,因為環境壓力而使得身心束縛無法釋放,與他人(家人、朋友等)之間也愈顯疏離愈顯寂寞。 但是在過往研究當中,雖然有許多高齡者之相關研究,但關於其寂寞感卻是鮮少被重視的,因此本研究以此切入觀點。主要是藉由探討高齡者之間與社會的社交行為與寂寞感之間的影響,以「社會互動」為自變項;而「寂寞感」為依變項做探討,並且加入「性別」、「自覺健康」與「情感需求」等調節變項,運用問卷調查法,使用迴歸分析從中發現他們的社會互動行為與洞察他們的社交需求,最後本文依據研究結果,運用社會行銷的觀點提出相關策略來解決高齡者之需求,進一步提升整體社會福祉。Item 國小資優生師生關係與性別之研究(2008) 程煒庭; Wai-Tim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教育師生性別與師生關係等相關變項之交互作用,主要目的為:(一)探討國小資優教育之師生關係現況;(二)探討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師生關係之差異情形;(三)探討國小資優教育中,師生不同性別變項、不同教師組別之師生關係差異情形。 研究者以自編之「師生關係與性別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台北縣市187位國小四、五、六年級資優生以及同年級的169位普通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不同學生性別、教師性別、教師組別之國小資優生師生關係的差異情形。量表施測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資優生與教師之師生關係普遍屬於正向,不因教師組別(普通班、資優班)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變異程度較與資優班教師大。 2.國小資優生、普通生與普通班導師之師生關係並無差異,但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在角色期望分量表上的得分變異程度較普通生大。 3.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會因「學生性別」及「教師性別」二個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而有所差異。在普通班男性導師班上的國小男資優生之師生關係,較普通班男性導師的國小女資優生良好;在普通班女性導師班上的國小女資優生之師生關係,較身處普通班時男性導師的國小女資優生良好。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做為參考。Item 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2005) 黃文玟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角色因素、性別因素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五年級資優生的普通班級同學為對象,以資優生與同儕互動之影片,及自編之「認識他人」人際知覺量表為研究工具,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派,接受不同的實驗處理後,探究實驗結果。 研究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等組後測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是否告知影片主角為資優生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第二部分採2╳2二因子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在角色因素的影響方面,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會因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與否而有所不同,且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組比未告知組對資優生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要高。但在情意、創造及社會特質方面,是否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對普通班同儕的資優生人際知覺則無顯著差異。在性別因素的影響方面,對於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女同學對於女性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顯著高於男同學,亦顯著高於對男性資優生的評價。至於在對資優生認知、創造及社會特質的人際知覺上,「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的二因子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且「自身性別」、「資優生性別」個別的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差異。Item 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2005) 戴淑梅Item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2010) 王建雅; Wang,Chien-Ya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青少年至成人期的「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比較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族群、性別於幽默風格的差異;探討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與八向度幽默風格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共計有2905名自國中至七十歲左右的成人參與研究,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ANOVA)、探索式因素分析(EFA)、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考驗。所得的結論列述如下: 一、量表編製方面 (一)信效度方面:八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1~.88之間;再測信度介於.76~.88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亦呈現不錯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研究結果方面 (一)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性別方面: 1.男性在弄巧成拙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和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女性。女性在自我調侃型幽默顯著大於男性;2.自我調侃型的幽默風格於青少年晚期發展出來;3.主動攻擊型與弄巧成拙型的幽默風格在青少年全期(國中到大學)並無顯著差異,直至成年期後顯著下降。 (二)在不同性別與族群方面:1.原住民在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漢族;2.原住民在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的幽默風格也顯著大於漢族;經控制兩族群之學歷背景後,所得結果完全一致。 (三)與自尊的相關情形:1.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調侃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負相關;3.主動攻擊與自我吹捧的幽默在國中、高中、大學與自尊無關,在成人階段與自尊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青少年獨特生理特徵與自我中心觀的影響。 (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與預測:1.五大人格特質與四種正向的幽默風格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的幽默與所有人格特質負相關、自我吹捧型與嚴謹性負相關3.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所有人特質無關;主動攻擊型幽默與外向性、開放性正相關,與友善性、嚴謹性負相關;4.外向性能顯著預測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與自我吹捧型幽默風格;5.情緒穩定度對弄巧成拙型的幽默有最高的負向預測力;6.開放性對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有最高的預測力;7.友善性最能負向預測主動攻擊型幽默。 (五)與依附風格的相關與預測:1.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安全依附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焦慮依附正相關;3.逃避依附與弄巧成拙型幽默有中度正相關;4.安全依附風格,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格。5.焦慮依附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6.四項人際依附風格中,以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最能預測幽默風格的表現。 上述研究結果,驗證八種幽默風格類型的存在,並可區分出正向與負向的幽默風格。研究亦顯示族群、性別、發展階段的差異,該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族群文化工作者實證資料,作為未來研究探索與教育輔導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