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一九六〇年代臺東長光阿美族音樂研究——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為例
    (2019) 洪嘉吟; Hung, Chia-Yin
    本研究以臺灣音樂史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所衍生的臺東阿美族長光部落13首樂曲為主題。此批錄音屬1967年5至6月間一次性採集行動的成果,僅存於《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簡稱《歐史檔案》)中,至今未有文獻進行論述。本論文跨足「民歌採集運動」1967年該次採集事件的脈絡重構,發現僅有李哲洋與劉五男為主要成員,雖憾二者皆已逝世,但因其行前田調知識和經驗,加上擔任當地溝通橋樑的李泰祥,與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關係網絡,造就此次採集成果豐碩。錄得內容除樂曲外,還有採集者李哲洋留下的口述歌者資訊、歌者劉秀英演唱的即興歌詞意涵等,皆牽涉到長光部落1960年代的音樂生活場域。然而,19世紀末大港口事件後而形成的長光部落,承襲自該區域阿美族之歌舞文化,在1950年代基督教傳入後發生了較為劇烈的變化,甚至令豐年祭逐漸式微。但1960年代天主教傳入後,卻因宗教本土化的傳教政策,使長光部落的豐年祭(Ilisin)歌舞(malikoda)另以感謝祭(Kansiyasay)形式保存,且轉而以教會音樂的方式傳播至其他部落。本研究從樂曲場域與當年歌者的群體脈絡中,發掘在該時空背景下,母系氏族(nagsaw)和世系群(laluma’an)與當地基督宗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農耕音樂在長光阿美族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Item
    花蓮縣阿美族Ilisin(豐年祭)音樂現況研究-以港口部落為例
    (2008) 盧薆竹
    在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祭典儀式」可說是其文化的核心,談論儀式,不免牽扯到宗教部分。然而在儀式過程中,「音樂」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音樂的表現,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係緊密結合,增強並延續儀式之行為及氣氛。在現今所有原住民族的祭典活動中,被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阿美族的豐年祭,熱鬧歡騰的歌舞場面,總是吸引不少觀光客與媒體的目光,但它不僅被當作一種形式的展現手法,在以外人眼光解讀的載歌載舞表演型態背後,阿美人藉著音樂來建立與神之間的溝通橋樑,其表演方式、內容都隱藏著更深層的信仰觀。 本文主要研究花蓮縣阿美族Ilisin(豐年祭)音樂之現況,以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的港口部落為研究對象。港口部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部落,由於地理位置的偏僻,加上部落的保守作風,港口部落保留了較傳統的豐年祭祭儀內容,包括儀式過程與所使用的歌曲。惟近年來社會型態變遷影響,造成部落年輕族群大量外流,不僅對儀式中音樂的使用情形產生影響,也面臨音樂文化傳承上的危機。本文透過對這些現象進行多面向的探討,以呈現港口部落豐年祭音樂之發展現況。 本文撰寫擬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部分,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並回顧其相關文獻。第二章,介紹港口部落的阿美族,此章為阿美族港口部落之一般民族誌探討。第三章,論述港口阿美豐年祭之祭儀與音樂,此章論述港口阿美豐年祭之祭儀內容與豐年祭音樂分析,透過田野調查資料的分析整理,將港口部落豐年祭之祭儀面貌建立起來,並針對豐年祭音樂進行分析探討。第四章,論述港口阿美豐年祭中人、儀式與音樂之關係,此章為第三章之延續,在經過第三章對豐年祭音樂的分析後,試從音樂的文化面向對豐年祭音樂進行探討。第五章,為港口阿美豐年祭音樂之現況探討,本章主要探討港口部落在經歷殖民時期以及文化全球化後,音樂所呈現的面貌及所面臨的危機。第六章,結論部分,此部分為全文總述,加入筆者的一點建議,並提出未來繼續研究的可能方向,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