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王範地、王直《瀾滄春曉》之音樂分析與研究
    (2022) 江宜柔; Chiang, I-Jou
    中國傳統器樂作品,皆有以地方音樂或少數民族音樂作為音樂素材創作之樂曲,以展現其地方韻味與風格特色,而琵琶作為中國代表性樂器之一,有許多具有地方風情特色的作品,而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樂曲亦有許多。本文以王範地、王直所創作之樂曲《瀾滄春曉》作為研究主題,探討拉祜族音樂概況及在樂曲中之運用。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曲家及樂曲背景之探討,藉由文獻資料的收集與閱讀,透過王範地、王直兩位作曲家的生平與理論、樂曲創作背景及元素等追朔,進而釐清樂曲背後的創作由來及發展;第二部分為拉祜族音樂之探討,在內容方面,以拉祜族源流與發展做出發,介紹族群特有的文化及與音樂相關的生活方式,並進而研究拉祜族音樂體裁、特色及常見樂器;第三部分為《瀾滄春曉》樂曲的分析與詮釋,由上述的章節之研究及王範地琵琶指法的探討,藉此對應筆者對《瀾滄春曉》的分析與詮釋;第四部份則是結論,總結了每一章節中的重點,並闡述筆者在本文中所獲得之意義及研究成果。
  • Item
    王範地琵琶藝術語法-二度創作理念與手法研究-以《霸王卸甲》為例
    (2015) 薛靜雯; Hsueh, Ching-Wen
    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範地先生於六十餘載的藝術生涯中,琵琶藝術已建構出完整的審美意象,音樂詮釋具有獨到的見解。通過自身學習過程所汲取的音樂養分與創意,王範地先生經由深思熟慮,以其深厚豐富的藝術底蘊,將所詮釋的樂曲凝聚出一本心血集成-《王範地琵琶演奏譜》。本論文便以曲譜中《霸王卸甲》此曲為中心,並參考與王範地先生所編寫之《養和集》文章集錦,做深入的樂曲詮釋解構。並藉此研究梳理琵琶二度創作手法可變性,並探究詮釋傳統曲目其發展限度的可變性。
  • Item
    琵琶曲《青蓮樂府》演奏分析與研究 —— 以王範地演奏譜為例
    (2018) 施禹彤; Shih, Yu-Tung
    傳統曲目,為琵琶藝術的重要精髓。1819年,華秋蘋主編的《琵琶譜》正式出版,成為了記載琵琶傳統樂曲的先驅。1895年,李芳園將《琵琶譜》之曲目,重新編排、整理後,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之名出版,其中《青蓮樂府》即為李芳園,以個人見解,將《琵琶譜》中的四首小曲重新編排,再以聯綴的發展手法串聯成套後,重新命名之文套曲,此曲也成為琵琶經典傳統文套曲之一。而將《青蓮樂府》納入流派傳譜的有平湖派及汪派,再加上現行的演奏譜,共有九種版本,而本文則以王範地之《青蓮樂府》演奏譜做為探討及分析。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獻的探討,透過追溯《青蓮樂府》之源流,於傳統流派中之保存,及現行演奏譜之比對,藉以釐清其形成與發展;第二部分為王範地與其演奏譜之探討、分析,在內容方面,以介紹王範地之生平,教學理論之運用,並且釐清其音樂美學及二度創作之理念,藉此對應筆者對王範地演奏譜《青蓮樂府》的分析及詮釋;第三部分則為結論,除了總結各章之重點,亦論述筆者在此文所獲得之研究成果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