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1

本所於民國75年秋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經當時理學院吳院長京一、與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球科學系等系主任,以及本校科學教育學者之籌備和規劃,分別於75年成立博士班,於76學年度招收第1屆博士班學生,83年成立碩士班,於84學年度起正式招收第1屆碩士班學生,87年成立教學碩士班,於88學年度招收第1屆教學碩士班學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發展研究---中等學校地球科學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8-07-31) 張俊彥
    本研究計劃的主要目的為:(一)將今年度研究開發所得的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材,在一所高中進行實驗性教學研究(Pilot Study),來探究其在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上的影響。實驗性教學研究將同時採用質與量的研究方法:量的方面將採用「問卷調查法」與「靜態組比較」之研究設計,質的方面將採用「半結構式晤談」之研究方法,來深究學生對此電腦輔助教材的觀感;(二)經由上述實驗性教學研究所得回饋,修正改良此「問題解決」策略為基礎的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材;同時發展出與本研究有關之地球科學單元的測驗工具,以便作為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之評量工具;(三)根據「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繼續設計發展其他兩個單元的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學教材(預定內容為「造山運動與地震」及「燦爛星空」兩單元);(四)第二年的計劃為正式教學研究(Main Study),將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不相等控制組」之實驗設計。測驗工具採用第一年研究發展出的評量工具作為成效指標。實驗性教學研究將著重於比較:接受此「問題解決」策略為基礎的電腦輔助教材教學的學生,與未接受此份教材教學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成就與態度上的差異。最後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對目前中等學校在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材、教學及未來研究上,提出建議及改進方針。
  • Item
    中等學校地球科學「問題解決活動」之實驗教學研究 (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8-07-31) 毛松霖; 張俊彥
    本研究計畫的重點及主要目的為:(一)根據「創造式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型,設計八個有關地球科學的教學單元,且以試教實驗教學研究方式運用在中等學校地球科學課堂上,來幫助修正改良此「創造式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使其更適用於目前的國內中等學校地球科學課。(二)經由深入的文獻探討、並由試教實驗教學所得回饋、及國內外現有測量工具,設計並發展出有關評量「問題解決」的三種工具,其中包括:(1)高層次思考能力量表-參考Bloom's Taxonomy所分類的應用、分析、評鑑等階層;同時根據Biggs & Collis研究所得的SOLO Taxonomy評量方法,來評量學生在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測驗工具;(2)科學過程技能量表-包含問題覺知、觀察、解釋資料、及形成假設等科學過程能力的評量工具;(3)對科學的能度之量表,以便作為地球科學學生在有關「問題解決」方面的指標及評量工具。(三)將研究所得改良式「創造式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同時配合研究發展所得有關「問題解決」的評量工具;運用準實驗研究法的「不相等控制組」之實驗設計來驗證其成效。研究結果不但可提供中等學校,在改進地球科學教材及教法上一些重要訊息;同時幫助科學教育研究者及科學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領域中,有更深層的瞭解及學習如何實際在課堂上應用「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同時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作為未來設計遠距教學及用於資訊網路上互動「問題解決」教學各方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