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1

本所於民國75年秋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經當時理學院吳院長京一、與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球科學系等系主任,以及本校科學教育學者之籌備和規劃,分別於75年成立博士班,於76學年度招收第1屆博士班學生,83年成立碩士班,於84學年度起正式招收第1屆碩士班學生,87年成立教學碩士班,於88學年度招收第1屆教學碩士班學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高中科學教師「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與評量素養的系列研究
    (2022) 洪菁穗; Hung, Ching Sui
    本論文旨在調查高中科學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評量素養,及對於科學課程的評量素養現況。本文包含三個研究,研究一探討高中科學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包含課程特徵、挑戰與需求、課程目標與教學活動設計,並分析課程目標與活動設計的交互作用。研究二旨在調查高中科學教師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評量素養,並分析評量素養元素間的交互作用。在研究一、二也分別探索不同科目、年資及專業成長經驗的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及評量素養分布。研究三則開發了科學評量素養問卷,並調查高中科學教師的評量素養現況、評量素養元素間的關係及背景因素的影響。由於研究二、三以Abell與Siegel (2011)的科學教師評量素養模型為基礎,二個研究都包含評量目的、內容、策略與行動。但研究二的評量行動聚焦於評量計分,研究三則加入教師對於教學與學習的概念。40位主要來自於北台灣的高中科學教師參與研究一、二,每科各10人,包含資淺、資深教師各3人及種子教師(即學科中心教師及課綱委員) 4人。這二個質性研究主要以半結構訪談收集資料,並混合資料導向及文獻導向的方式產生編碼架構。研究三為量化研究,採取二階段的分層隨機抽樣,最後得到322份北北基桃公立高中科學教師的有效問卷作為後續分析的基礎。研究一的結果顯示教師對於課程特徵的概念與課綱相符,但忽略科學探查的部分面向。教師雖然肯定課程的價值,但也提出不同層面的挑戰。最常見的挑戰是微觀因素,其次是巨觀及中觀因素。此外,教師賦予探究實作課程多樣化的目標,最常見的目標是提高學習動機、連接科學與生活及了解、執行科學探究等。對於不同的探究階段及活動,教師賦予其特定的教學目標,然而不論是教學目標或活動設計,都忽略分析、詮釋數據及論證與建模。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非常多元,包含一般及特定活動。而不同科目、年資、專業成長經驗的教師在探究教學概念上各具特色。在研究二中,教師對於探究實作課程的主要評量目的為形成性目的,總結性次之;其評量內容非常多元,其中「以探究作為結果」的內容比「以探究作為方法」的內容多。教師常用書寫、口語與觀察資料來判斷學生的表現,但較少使用實作模型;其計分標準反映了評量內容及資料類型的多樣化。教師的評量目的、內容及評量策略之間有交互作用,且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師在評量素養上呈現部分差異。研究三確認了高中科學教師在各評量素養元素的CFA模型。受訪教師持有較強建構概念,最重視診斷性目的,另二種次之;在評量內容及判斷學生表現的資料類型上呈現出多元性。另外,建構概念比傳統概念更能正向預測教師的評量目的、及評量內容與行動的頻率。在背景因素部分,科目與年資在評量素養上的差異分布於不同的評量素養元素。最後,本文提出對應的建議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