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緒夢者-洪筱淇彩墨創作論述
    (2023) 洪筱淇; Houng, Hsiao-Chi
    在藝術風格的創作下也有部分象徵因素隱藏其中,有母性的原型以及不同情感氛圍色彩以及線性象徵符碼,以正在幻想放空的女孩為主景,並以透明的線條融入背景,而這些隱藏的藝術符號創作出來的作品和作者表現依附親近關係的情感有關聯,描摹一種意識和無意識間透明朦朧的界線,而透明與朦朧也象徵著自覺和真實擁有變化萬千的風貌,有時朦朧有時清透。而此文亦在探究兩者之間隱晦的情緒象徵以及圖像中創作分析其對於作者未解的自身議題以及重要性,和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情緒抑制以及保護的自我防衛機制有關,需要反覆覺察生活與創作中的感性秘密並在創作的歷程中梳理與內在的對話與剖析受東西方精神與心理學家啟發關於創作的部分。撰寫內文主要分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象徵與精神學裡探析、第三章-心像空間與詩性流淌、第四章-創作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從創作裡面的精神世界由進行淺至深層剖析,接著從象徵以及精神學裡做對照,將意識和潛意識中的抽象空間具象化,接著介紹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最後做一個自己對創作的想法以及整體的結論。
  • 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
    (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
    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
  • Item
    「嶼.海共生」-生態系下的循環與衍變
    (2014) 徐聖淵; Hsu,Sheng-Yuan
    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在幾次經驗中到過綠島及蘭嶼,更見識到原來島嶼上還有美好的地方,島上居民與海的關係不管在交通、經濟、觀光…等都非常密切。都來自於海洋,但近年來人為破壞,水底逐漸黯淡無光,生命力日漸枯竭,使得海洋不在美麗。 在一次的浮潛中我看見小丑魚與海葵間的和平關係,海葵提供小丑魚安全的避所不被大魚攻擊,而小丑魚則引來獵物幫助海葵獵食,兩者間是和平共生的!然而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資源又是特別的重要,許多資源都來自於此,擁有寒暖流交會,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的吞吐更造就了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奇蹟,奇特的海岸地形也促進了觀光發展!這些一再的顯示出「海洋」對台灣的重性,也表現出人們與海洋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牽引著對方。海洋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人類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只要有一方破壞了這個機制將會造成毀滅。 台灣與海洋在過去彼此和平共生,兩者間共生的關係是一個嚴密且循環的生態系統,彼此環環相扣,近年來人類慾望的高漲破壞了這個和平的共生機制及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將藉由島嶼與海洋間共生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並以海中生物共生的情形與人類結合,予以圖像化,運用象徵主義,將筆者之意念寄託於圖像之中,貫穿筆者此階段創作精神,以魔幻寫實作為視覺效果呈現,最後使用超現實主義之下意識書寫之技法表現海洋生物,並予以人類做連結。
  •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
    (2011) 朱書麒; Chu,Shu-Chi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
  • Item
    生活記實個人心境繪畫創作研究
    (2013) 蘇湘竹; Su-Hsiang-Chu
    摘要 綜觀西方美術史由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畫家,曾以靜物為創作題材之畫家不計其數,靜物畫反映著一種時代、文化、生活的狀態與樣貌,不同時期的作品皆可看見不同形式的運用及轉變,相對的靜物畫也可作為畫家的風格、思想、精神的表徵。而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的時代應有著敏銳的觀察與感受,才能藉由不同的藝術創作手法,表露出藝術家獨有的體悟與看法。 本論文以生活記事為題,並以具象的形式及象徵性的符號等來表現現實意象,生活記事是生活體悟的提煉,所以生活記事並非生活所見所聞大小事的納入,而是精粹出普遍之中帶有深刻性及價值性意涵的事物,情感在生活記事扮演著穿針引線之效,用細微的心情去感受生活,體會出更多不同的心境感受。 本論文的結構,可分為六個章節。將在第一章說明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介紹西方靜物畫不同時期之作品風格演變,第三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與學理基礎,藉由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和象徵主義的隱喻手法,成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和認識創作的內在哲學思想,第四章介紹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詳細說明生活記實作品中的畫面風格與形式分析,第六章對本論文作一些總結與心得感想。
  • 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
    (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
    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
  • Item
    臺灣民間故事的繪畫表現性之研究
    (2014) 侯建平
      民間故事屬於口頭文學的一種,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就扮演著娛樂、宗教、習俗與教育的文化傳承角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源,舉凡文學、詩歌、繪畫與戲劇等,都有民間故事的痕跡在裡頭。   當畫家以敘事性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民間故事時,必須先瞭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民間故事的文本經常有改寫、再創作的問題,所以敘事性繪畫也未必要完全忠於文本,畫家僅需要確定故事的主幹,並找出其中構成故事的關鍵元素,就能讓觀者在靜態的畫面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在歷代畫作的分析與比較方面,以符號學與圖像學的觀點探討符號的象徵性,以及畫家如何利用畫中人物的姿態動作、造型與色彩的搭配組合,藉著象徵的作用,讓圖像產生寓意以傳達畫家的意念,並產生畫家的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的創作實踐部分,筆者以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臺灣民間故事的內容,考量了民族性、本土性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情感共鳴,選出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並使用傳統油畫技法繪製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創作的重點包括:美的凝滯性、美的永恆性以及姿態的曖昧性,利用靜止的姿態和大面積的單純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帶給觀者無盡的對話與想像,從而達到藝術的永恆性。
  • Item
    雨‧相-人物繪畫的象徵與地域氣候特質的關係研究
    (2009) 林岡弘
    文化的形成,是人類經年累月堆積出來的成就。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的種種文化特色,背後都有它發展的故事。在眾多發展的因素中,「氣候」是個一直以來對於筆者有高度吸引的部分。在北台灣,多變、多雨的天氣,造就了屬於這一塊土地的風格特色。這樣的特色,讓這塊土地有著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文化,那麼,在繪畫創作領域之中,是不是也有著直接而相關的關係呢?人物繪畫,是一個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指標,從人物的繪畫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文化的風俗、特質、情感甚至是歷史軌跡。可以想見,不同的氣候特質,將會造就不同的人物繪畫情感。 那麼,多雨的天氣,會帶給繪畫發展什麼樣的影響?在這些地區裡,人們會怎麼用人物繪畫來詮釋氣候的特色?人們的思維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成長的土地-北台灣為出發點,並延伸追尋其繪畫的緣起,探討氣候造成的土地文化所形成的繪畫特色。
  • Item
    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
    (2009) 傅浩軒
    摘要 本創作研究在探討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這心靈場域是筆者透過個人特定選用的符號來營造出一種可以訴說個人情感的畫面,而每個符號是親身經歷的、是身邊隨手可得的,也可能是想像出來的角色等。對於筆者而言,這些選用的符號為著就是能讓筆者更能夠清楚地與觀賞者一起關心環境的保 護,並傳達不只對大自然的保護有所負擔,同時也要關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 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四章來敘述,謹摘要如下: 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研究目的、動機、內容與方法等。重點擺在透過藝術創作深入對心靈的探討,並了解生命的可貴與自然的重要性。 第一章:創作相關文獻學理探討。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所衍伸出的個人創作方向與思維模式。因著筆者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在筆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對西方藝術某些特定時期的思維追求與表現手法的沿用。像是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筆者而言,所看重的反是對於自然的偉大而非全然的接受人定勝天的思維。透過探索自然的豐盛,體會寫實的定義不在是追求事物的表象,整個過程從親近大自然的巴比松畫派到指射人文的社會寫實主義與個人心象的寫實。最後透過浪漫主義的遐思與象徵主義背後的意涵,將前面對於生命中的體悟串聯在畫面當中,營造出隱喻性的畫面給予觀者啟示性的聯想。 第二章:從藝術、人文與自然的關連性中反思個人創作。透過藝術的角度筆者將自然的關懷與尋找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平衡點,做為創作的方向。探討的方式藉由藝術、人文與自然相互的對話,來釐清三者各自扮演的角色,從筆者對於三者的體驗延伸出對環境保護為意象的心靈場域。 第三章: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本章節在談論筆者對於藝術創作的價值在於能夠與觀者之間有更深層面的對話,期待的是更深的隱喻性畫面能夠啟示觀者對於環境保護的看待與自身經歷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視覺效果的美感。每張藝術品若企圖透過熟練的技法來呈現出畫家所要求的藝術面貌,而這時技法的活潑與細膩顯的格外重要。因為若沒有生命支撐的技法是難以彰顯畫家內心深處的生命力只會成為死板的呈現,也難以成就一張充滿靈魂的作品。 第四章:代表作品分析。本章節以各種的心靈場域連結訴說筆者的心境,以不同的符號呈現各階段的作品面貌,來表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結論:個人創作觀感與成果分享,以及在未來面對創作上的態度與期許。
  • Item
    ─ 跨界‧遊思 ─「我」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9) 許秀玟; Hsu.Hsiu-Wen
    本創作論述以跨界遊思─「我」的繪畫創作為研究主題,意指無拘無束、深沉的思惟遊走於感官界與精神界,以「心靈」深刻的觀察頓悟複雜的事物,「自我觀照反思」,而不固執自我、去除生命的慾念而「喚回自性」。 主要的創作元素取自平日生活中的體驗所轉化成的內在精神象徵,以內在象徵意念、超現實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和心理學層面的探討,來描繪自我的內心世界。從〝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面向切入,透過時間的流轉,時空背景的轉換及自我角色的多重扮演,來探索自我內在思惟、情感思緒,透過想像與現實共構的世界來表達自我的潛在心象。象徵手法是人們傳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筆者藉由象徵所傳達的想像及其隱藏的隱喻來反映自我心靈的潛在意象,擷取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創意與空間重組的概念,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理念。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步驟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確立學理研究欲探討的中心主旨及範圍,並訂定自我的創作方向。第一章﹝創作的學理基礎﹞,闡述自我創作的理念並探討影響個人創作的脈絡源流─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相應的觀念之比較。第二章﹝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包含自我的創作理念、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相關性之分析。第三章﹝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針對創作的內容、表現形式、油畫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一探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闡述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內涵與實踐。﹝結論﹞部分主要針對本研究作綜合性的結論、省思及未來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