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問石記─蕭博駿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蕭博駿; Hsiao, Po Chun
    本文主要以筆者的創作脈絡為研究內容,而當中大部分的創作源自於生活的體驗,無論是臺灣野柳的地質奇景、敦煌石窟壁畫的文化薈萃、或是中國北京、蘇州與上海等地的園林造景,甚至是筆者置身於大都市當中受到櫥窗文化的時尚偏好,種種在臺灣與中國各個地域的遊歷與體悟,對於筆者而言皆是人文風土的精神感召,亦是啟發筆者創作脈絡的重要元素。  再者,回歸於筆者本文的研究步驟中,將會透過古今中外的史籍考據,並結合文化研究理論的輔助下,如後現代理論與符號學理論,逐一對應於筆者創作脈絡與各個系列作品的內在意涵,深入剖析可見的物質意識,如園林造景、時尚精品等,同時延伸背後不可見的崇拜意識,如消費/物質文化、佛教義理等,在兩者可見與不可見的匯集之處,即為筆者於本文中所追求的問題意識與創作核心,本文最終將解析筆者於各系列作品的創作風格與母題符號,回歸於筆者針對創作概念視覺化的實踐成果。筆者首先在第一章為此研究論文進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規整,並對研究範圍與專有名詞完成界定;第二章則是開展筆者對於「問石記」中的園林研究與敦煌元素的疊合,進行精神與物質崇拜兩者的整合;第三章接續以文化研究的內在視角剖析消費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符號學相關的探源,協助筆者以更具學術性的角度詮釋創作理念;第四章即落實於筆者創作觀念與風格形塑的分析,延伸至第五章筆者近年來各系列作品的圖像說明。最終,第六章結論的部分收整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與創作歷程。  筆者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分析下,宏觀地經由傳統技法的學習與臨摹的創作基礎出發,並結合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觀點,進而揉合古今精神崇拜與物質崇拜的雙重意義,積極拓展筆者對於崇拜意識的創作脈絡,賦予中國敦煌藝術與當代物質文明更為嶄新的內質再生,揭櫫筆者對於當代性的人文見解與時代意義。關鍵字: 石頭、敦煌藝術、消費文化、符號學、當代水墨
  • Item
    肖像繪畫創作的認同感之研究
    (2023) 林正哲; Lin, Cheng-Che
    本研究主要探索與解析肖像畫中關於青少女的符號與感知語彙,肖像畫扮演文化與知識傳承的重要角色,且在藝術史上形成脈絡,起初在宗教之中扮演協助與推廣的角色,隨後在文藝復興時肖像藝術家的崛起,工業革命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對肖像畫的影響使得近代藝術產生丕變,也因此讓許多畫派百花齊放。本文將藝術家在這些青少女肖像畫中傳達的訊息,藉由圖像感知與符號學分析其不同層面的涵義。由於時代、文化與區域各異,藝術對肖像畫的造型呈現也是變化萬千,所以本文著重於青少年女性的符號語彙研究,輔以近代心理學的學理中,兒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收集、鑑別與整理文獻上分析,試圖解釋當代青少年普遍面臨與經歷的內在思想與意念。隨著時代變遷與文明的革新,筆者長年在從事初等教育的環境中,發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狀態因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此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同一感」的建立,以及尋求同才與自我的認同。在群體之中孩子們有如微型社會的結構使得各自產生「策略性自我表現」於生活之中。由於上述的現象促使筆者於藝術史中關於青少女肖像的符號進行梳理,並將其與現下的青少女現象融合,開展出一種兼含具有當代、寫實與主觀的創作,藉由這些爬梳獲得創作養分,使得創作作品得以添加內涵與獨特創作圖像。 本論文藉由探索「肖像繪畫創作的認同感」,除了檢視藝術史中肖像畫的脈絡,更藉由結合現下社會環境議題為創作上的思想與實踐脈絡,進而探討筆者作品與探索青少女符號與象徵性語彙作為人和世界的重要媒介所延伸出來的相關議題。
  • 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
    (2005) 黃玉秀
    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
  • Item
    相似與反思:歐洲首式視覺文化中的主體與性別
    (2013) 洪嘉宏
    語言與社會行為間具有共構關係,從而表現事物秩序。本論文經由Foucault知識型進路,理解不同時期的語言秩序與首式視覺文化間的關係,並透過論述分析、符號學取徑與精神分析,嘗試詮釋不同首式論述事件,而知識與權力在首式符號上的書寫與銘刻等作用與痕跡,有助於本論文考掘不同知識組態下,首式景觀力場中的主體及性別認同。本文據此將Foucault的知識型擴充應用,藉由考掘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及現代時期的首式事件,呈現特定認識組態上的首式視覺景觀,詮釋關涉其中之主體與性別認同,並探討知識型、認同、自然與假髮賽博格等議題。最後,本論文揭櫫當代組織身體與無器官身體同時生長的精神分裂現象,並討論在此處境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反思者與促進者角色。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迥異於樹枝狀結構的地下莖哲理、策略與態度,及其共生及生成性格,或可對應無器官身體的慾望、力度及超連結概念。當代自我在反思主體、性別與認同等存有時,因而可藉由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特有的創造、實驗、造橋與包容特徵或位置,創造積極意義。簡言之,本文以結構主義視野考掘歐洲歷史首式,最終在結構主義與現象學之間下錨,以詮釋當代自我的主體與性別認同,並指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當代自我反思存有上的可能貢獻。 關鍵字:首式 首式視覺文化 知識型 論述 符號學
  • Item
    Floating 浮世意象:氣球造形意象分析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
    (2014) 李侑儒; Lee Yu-Ru
    本創作研究以社會新聞事件為引,試圖以海報創作的形式呈現現代人面臨的各種攸關生存的面向,創作主題將從三個方向進行,分別為「經濟」、「性別」、「飲食安全」。從有感於民生用品上漲的事件,到跟任何民生消費有關的議題,進而試圖理解人們面對當今物質生活下的角色立場,以及經濟環境的脈動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藉由探討人民在整體世界經濟體制之中,如何被操控與影響,卻又不得不面對基本的生存、消費的問題,反思與建構出對於生活消費、經濟議題的創作思維。「性別議題」來自於女性作為被觀看的對象的觀點,受制於性別的意識形態的社會立場。在當今的社會風氣與媒體文化中,刻意強調女性的身體,並放大檢視女幸身體,反而忽略個人的整體特質,「事業線」的詞彙出現便是明顯的例子。透過以上觀點,進而試圖理解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為何,女性主義與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有什麼衝突,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也許這是整個性別發展脈絡之下在當代所產生的面貌,女性作為被觀看的角色有何先例以及當代的意義,試圖透過創作呈現出個人的理解與詮釋。最後一個是食品安全的議題,「食安」在2013年成為消費新聞的重要項目,人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面臨了前所未見的問題,這個幾乎逼近到人類生存的底線,以當前所發生的事件作為核心概念,進而建構出對於飲食安全的詮釋方式與概念。最後,透過探討三個面向的議題,引導出「浮世」的核心概念,透過海報的形式呈現,同時加以整理海報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視覺載體進一步的瞭解與剖析,作為整體系列創作呈現的主要方式。 符號學為這一個創作分析的基礎理論,透過符號學,進行作品視覺符號的探討與整理。而在這一系列創作的視覺呈現中,「氣球」成為了「浮世」概念的主體,而氣球如何結合各個主題以傳達出每個議題的內涵,也是透過符號學的方式分析。並試圖將「氣球」作為這一系列統一的視覺元素,透過不同的主題,發展出氣球不同的應用模式。整體的研究方向期望透過文獻的分析與整理,試圖勾勒對於現世人類生存議題的大輪廓,透過海報的呈現方式,將「氣球」與三個主要議題概念的結合,進而捕捉「浮世意象」的概念與內涵。
  • Item
    臺灣民間故事的繪畫表現性之研究
    (2014) 侯建平
      民間故事屬於口頭文學的一種,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就扮演著娛樂、宗教、習俗與教育的文化傳承角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源,舉凡文學、詩歌、繪畫與戲劇等,都有民間故事的痕跡在裡頭。   當畫家以敘事性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民間故事時,必須先瞭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民間故事的文本經常有改寫、再創作的問題,所以敘事性繪畫也未必要完全忠於文本,畫家僅需要確定故事的主幹,並找出其中構成故事的關鍵元素,就能讓觀者在靜態的畫面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在歷代畫作的分析與比較方面,以符號學與圖像學的觀點探討符號的象徵性,以及畫家如何利用畫中人物的姿態動作、造型與色彩的搭配組合,藉著象徵的作用,讓圖像產生寓意以傳達畫家的意念,並產生畫家的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的創作實踐部分,筆者以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臺灣民間故事的內容,考量了民族性、本土性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情感共鳴,選出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並使用傳統油畫技法繪製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創作的重點包括:美的凝滯性、美的永恆性以及姿態的曖昧性,利用靜止的姿態和大面積的單純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帶給觀者無盡的對話與想像,從而達到藝術的永恆性。
  • Item
    「意識形態風格」 之台北市形象廣告設計創作研究
    (2010) 林政緯; Lin, Zheng-Wei
    本論文以符號學的角度來探索中興百貨平面廣告在視覺設計上的運。針對視覺符號與象徵意義的關係,運用符號學分析與平面廣告設計研究等理論加以系統性地探討。企圖整理出中興百貨平面廣告上的符號運用,以建構出具有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的符號元素為何?並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創作試驗。 本論文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試圖從符號學的角,了解視覺符號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意識形態觀念與平面廣告表現之應用。同時以中興百貨平面廣告為文本,分析其視覺符號運用,來探索何為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的設計元素。第二部分:根據以上分析結果進行創作試驗,針對台北市都市文化,結合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平面廣告符號的表現手法,作為城市推廣海報創作核心的概。 經由第一部分的作品分析,可得知中興百貨平面廣告在視覺符號上的使用,具有規範性與一致性。例如在圖像符碼的選擇上,常採用二元對立的形式;色彩的氛圍營造,也選用單色調或對比強烈的效果,營造懷舊文學或戲劇舞台的感染力;文字編排上,則是以圖像化的手,將其配置在畫面的邊緣地帶。整體上視覺圖像與文案的搭配能達到共鳴,雖然皆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的意涵,但正符合其文案所主張的意識形態風格,先吸引注目性,再使觀者能在觀看同時,去深入思考背後的涵義。因此筆者在本次創作中,將符號學文獻探討心得結合中興百貨平面廣告案例分析結果作為創作基礎,以台北市文化局為廣告對象,採取「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型態為主題,發展系列海報推廣台北市形象,藉此驗證符合本研究宗旨之設計作品。
  • Item
    微風景----微距攝影創作研究
    (2013) 田 正; Cheng Tien
    本創作研究者於第一章緒論論及,試圖提升放大率,針對平凡的客體為拍攝對象,以非再現的手法,形塑自身的創作語彙。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探討法、深度訪談法及實驗創作法進行論述,由文獻探討可以前人的作品為鑑,避免重蹈覆轍及閉門造車的窘境,與資深攝影家的訪談,以補文獻之不足,最後經不斷的反覆實驗後,篩選出可作為拍攝的對象進行創作論述。 第二章學理依據部份,針對符號學、錯視、生活美學、當代攝影的主要流派、及攝影器材進行論述,為本創作研究提供學理上論點依據。在第三章中針對錯視作品及微距攝影作品進行解析,整理出可供創作的參照。研究者利用符號學中符徵與符旨的的關係,在微觀下的尺度,使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物件 (符徵),與僵化的固有意義 (符旨) 斷裂,再以研究者的文本,使符徵與符旨重新鏈結,使物質的意義產生轉變以得新意。研究的對象均是生活周遭的物質,在不同的觀看方式下產生新意,藉此傳達筆者研究所三年求學的創作歷程心境。因此,於第四章陳述本創作研究者的創作歷程及作品說明,論述創作歷程中所遇瓶頸、改進方法及個人的創作理念、內容、技法等相關經驗。 經不斷地實驗創作後,研究者於第五章整理獲得三項成果:一、除常規鏡頭外,還可以鏡頭對接的方式提升放大率,若需環境說明時,魚露目8號是值得推荐。二、生活中的物件並非每個樣本均可作為拍攝對象,只有在特定的拍攝距離、觀看角度、光源種類及光源強度等條件下,才可能成為創作的元素。三;、在原本的畫意攝影上,結合研究所三年所學及物理專業,可形塑自身的創作風格。
  • Item
    創意品牌形象設計之研究-以「藏」jabber咖啡為例
    (2010) 曹桂華
    摘要 本創作研究以「藏」-jabber咖啡為創作主題,透過相關文獻研究與個案研究後,建構以都會女性為市場之創意情感咖啡品牌,並規劃與創作一系列的視覺設計創作。主要創作目的是應用消費性的符號學原理,為舊有咖啡品牌建構新的形象策略,並透過新的創意策略拓展新的消費群,建構明確的市場定位,在新概念下建構具獨特創意的視覺形象系統,以符合小眾市場時代的需求。創作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市場實地訪察法、創作實證法進行。在創作歷程中,首先針對台灣市場分析目前咖啡經營趨勢,了解目前現狀之後以「創意情感咖啡」的概念建構新的品牌視覺系統,進而分析競爭品牌的市場、品牌概念、品牌策略、銷售通路等作為市場定位參考。研究五行概念、符號學理論、情感設計內涵、創意品牌發展等作為擬定品牌策略參考,再確定五個系列的創意咖啡定位、品牌創意概念、明確設計方針,最後進行設計構想草圖發展與相關視覺設計。 第一章緒論主要內容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譯、研究創作方法、研究架構;第二章相關文獻研究包含情感設計、符號學、五行作文獻分析研究,近年台灣咖啡文化經營相關發展與個案研究,第三章針對「藏」咖啡分析競爭品牌、訂定形象策略、執行品牌創意設計,並對「藏」咖啡設計創作作品理念說明;最後一章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本創作研究之具體研究價值,在於以情感故事建構咖啡之品牌文化,依照東方自然哲學區分五種類型市場,並依此設計五種象徵符號,進而延伸出符合當代社會現況的創意情感咖啡系列視覺設計。 關鍵字:五行、情感設計、符號學、創意品牌
  • Item
    符號化太湖石-陳紀安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19) 陳紀安; Chen, Chi-An
    本論文是以筆者碩士學位期間的創作作為研究對象,藉此來體現筆者自身以及反映社會環境。本文是以太湖石符號為出發,在第二章的學理依據,先藉由園林美學,梳理山石的傳統指涉,再透過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符號學,闡述太湖石符號如何變成神話,進而使神話化太湖石的過程呈現。了解太湖石符號如何從眾多意指的情況,慢慢在意識形態的運作下,使其符號走向單一價值。之後再藉由後現代的拼貼方式,使太湖石符號在任意編排的情況下,脫離太湖石神話較封閉的意指,另一方面也能使符號隨筆者運用。第三章則透過同樣運用太湖石符號為創作相關的藝術家,互為參照,其中以藝術家展望、徐累以及陳建發,作為筆者創作脈絡的釐清和對照,進以檢視自身創作。第四章的創作內容與形式,則闡述筆者的創作思考,由太湖石之小觀宇宙之大,藉此延伸至過度人工化的世界,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並進一步分析筆者系列創作之內容,由「動物園」、「再建的大地」、「再見的大地」三系列作品,呈現創作理念與表現方式。最後再分別敘述每件作品意涵,透過不同形式予以呈現,希望能提供觀者與自身反思的空間。至於第五章為最後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作品對當代社會環境的關注以及藝術的思考,企望未來能持續深化並且能提升個人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