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心靈體驗與水墨畫創作
    (2009) 陳建焜; Chien Kun-Chen
    本研究探討水墨畫的創作,是經由身歷其境體驗的過程,使種種的思緒儲藏於心靈內在的意識,形成水墨畫創作上的元素與豐富性。   心靈的體驗小到自身環境,大到天地萬物間,因為個人覺知的不同,會形成對物象有著不同的價值定義;身處在迥異的現實環境裏,也會形成不同的創作風貌。所以在價值上的認定與創作上的表現,是心靈體驗過程中,會產生與現實互動的思索。人們經過自身與體外物象的遭遇,形成記憶了身歷其境的經驗。文中探討了自由度對於體驗的重要性。以及價值、焦慮、心理作用、停頓與自由的相互關係。並且舉出因為擁有靈性與創造力的自由,才引發的創作表現。   體驗的歷程是人與環境的因緣際會,本文引用佛教思想「一念三千」詮釋人們十種生命境界的傾向,其中「十如是」訴說諸法實相-事物運行的法則軌跡,並且以「三世間」的觀念,道出人與環境的關聯—因為個體環境物種的不同,對環境就有不同的見解。藉由「一念三千」訴說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其在心靈體驗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豐富了創作思維的多元性。   水墨畫在繪畫媒材中,有著獨特筆墨精神內涵與表現技法,在中國的宋朝以來扮演著繪畫表現的主流,水墨畫講究意境,文中訴說了藝術境界的美在於心靈的映射,而體驗的過程,即是映照出再現意境的心靈美感;水墨畫創作的泉源,便是在大自然中去進行體驗觀察,呈現出心象或物象的美感與意境。並能運用筆墨的特質將個人生活的時代性展現。水墨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換創作的內容,同時記錄了創作者個人體驗的足跡。   在創作理念中,舉出寫生的精神,以及象徵、暗喻與心靈再現對於創作的關聯性。在寫生的過程中,闡述直覺是表現造形美感與表現描繪對象的生命活力。象徵是指藉由親身參與來喚醒自我,暗喻是將一種事物轉化成另外一種更豐富更有價值事物的一項技巧。心靈再現即因經驗的累積裡獲得靈光乍現,藉由筆墨紙硯媒材的運用,抒發出體驗環境所汲取的養分,而創作出水墨畫作品。   作品創作以心象與物象兩種元素進行,心象的作品:例如萬象心照、滅生不息,傳達對當代的時空與科技汰舊換新的思索及表現,物象的作品,例如汝即梵、寶來攬勝,在描繪風土民情或大自然美景的展現。運用水墨畫的材質,創作出心象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空間,抑或是以寫生為主體,轉換成心靈再現的物象表現;水墨畫的材質將因創作者的心靈體驗的精神思維過程,而創作出與當代環境呼應的作品,水墨畫精神與形式也對時代進行了描繪。
  • Item
    寫心寄情繁花間-吳柔慧水墨創作論述
    (2011) 吳柔慧; Wu,Rou-Hui
    藝術的表現常隨著時代,也同其合流並進,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觀想,藝術創作的過程,常是充滿著游離與隱晦的,即使自然給予人類無盡的生命及豐富的想像,生命形式的存在從來都是有其流動的定律與周期,不管是向外的擴張或向內的收縮,都顯示出生命的兩極化。從繪畫中體驗一種真理,就是自然,也由藝術的審美觀照中體會生命的無常,由這樣的意象空間,表現在視覺藝術上,以虛實心象的觀照,藉物化下所引生的精神境界,及自然節奏中體悟到的生命不可逆的本質,並以探就繪畫創作和外境相融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象。 從生活經驗及環境時事的感受著手,將花卉投入其中發想。例如對花的各種聯想及在生活經驗中個人對櫻花開與散落的感動與懷念之情;藉由以寫心寄情之美學理論為基礎,及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加上在色彩在人的情緒反應上的不同所產生對畫面呈現的成果,試創作屬於自我情感敘述的繪畫,運用水墨與膠彩的各種不同的材料特性,取其優點融合運用,試從其中尋找出新的繪畫表現方式。使藝術創作的精神由物化的體悟中得到觀想與共感,將人的生命的情境提升,在繪畫創作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呈現。
  • Item
    台灣水果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陳若慧
    本文旨在探索前人所累積的創作經驗與繪畫理念,結合自身的筆墨技巧、學養、個性、及時代背景,運用藉物喻情的手法,以水果寄情,研究水墨畫創作技法,期能推陳出新以求探索多元變化可能性的拓展,尋求水墨畫創作的新方向。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蔬果畫中水果畫之發展 分三個段代來探索蔬果畫中的水果畫之發展;一是中國古典繪畫時期之水果繪畫,二是近現代之水果畫,三是台灣當代的水果畫。解析每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畫家的水果畫,研究他們的師承、畫風、貢獻及影響。 第三章 東西方繪畫之異同 分析水果畫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價值,探索西方靜物畫的流變並且對於西方靜物畫與東方水果畫之異同進行比較。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繪畫理念 研究如何體認客觀主體,創作構思以至實踐及完成創作,對於在此一創作過程中所依據的創作理念以及所伴隨的審美意識、加以探討。 第五章 作品解析 針對作品,就創作動機、繪畫理念、內容與形式、創作特點以及藝術價值這幾個層面加以陳述解析。 第六章 結論 探討研究當前社會環境帶給水墨畫的衝擊,展望未來之方向作為努力的目標。
  • Item
    佛法學習對高中美術教師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
    (2016) 林麗雲; Lin, L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美術教師在職涯當中於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佛法之後,對其個人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研究者最初敘明為何聚焦於福智文教基金會之高中美術教師學員,及研究背景與目的等,接著在文獻探討當中深究佛法與美術教育的淵源和關係、福智文教基金會之相關資料與現況、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之主要經典廣論之內涵要義、創作與創作教學之理論與內涵等,再提出其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研究問題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探究:第一、了解福智美術教師創作學習與佛法學習歷程;第二、分析福智美術教師的佛法學習對創作的影響;第三、分析福智美術教師的佛法學習對創作教學的影響;第四、探究福智美術教師學習佛法後之創作與創作教學特色。 關於「福智美術教師生命歷程與創作特色」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學習佛法時間長短有關鍵性意義、創作歷程與學佛經驗表裡關係一致。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對創作影響」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創作的優先次序讓位於佛法學習、考慮業果與利他的創作表現。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對創作教學影響」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福智美術教師創作教學具有崇高性與理想性目標、福智美術教師視創作教學為生命教育之實踐、福智美術教師依據佛法反思創作教學之教材與教學媒體。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後之創作與創作教學特色」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福智美術教師透過創作與創作教學詮釋佛法、透過創作與創作教學表達並實踐教育愛、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創作與創作教學支援系統。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職涯發展等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部、師培單位等教育行政與教學機關參考,及後續研究者之參酌。
  • Item
    烏托邦與桃花源—汪逸創作理念論述
    (2020) 汪逸; Wang, Yi
    本篇論文系以烏托邦與桃花源兩條線索梳理創作理念之論述,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創作者(筆者)之背景以及創作中對於跨文化溝通以及水墨美感追求的來源。 第二章引入烏托邦的概念,梳理了其理想鄉起源,與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關係,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反烏托邦文學,歷史終結論,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以及數位革命後的伊托邦等發展歷程。最後例舉了阿布拉莫維奇、黃永砅、Shimon Attie三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 第三章則梳理了桃花源概念的發展,《桃花源記》的故事來源及時代背景,陶淵明的隱士形象,桃花源的三種意象:仙境、人間、隱逸,列舉了李子柒和董小蕙兩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後,將烏托邦與桃花源進行了對比。 第四章介紹了筆者對於「創作」概念本身的萌發契機,在創作過程中思索探究的過程,以及單獨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節則為結論以及未來展望。
  • Item
    意象山水墨畫創作研究
    (2001) 周明聰; chou ming tsong
    論文提要 本研究以「意象山水彩墨畫創作研究」為題,旨在探討現代中國畫色彩的表現性,以及個人主觀意象山水創作研究,藉由中西美學與美術理論的研究,深入理解藝術的創造性與表現性。 本論文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釋義。 第二章:探討繪畫的表現,關係到中西繪畫理論的研究,包括時間因素、空間意識、意境範疇、感覺性、創造性、形式風格的多樣性。 第三章:從色彩之認識,了解色彩的特性、中國畫顏料之特性、種類與應用,以及中國畫顏色的機能性,此外也探討西方顏料之運用於現代中國畫上,最後針對現代彩墨畫的色彩風格探討藝術家的作品風格。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除了論述個人的思想、理念及創作的過程的體悟,並且解說作品與創作方法。 第五章:結論則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傳統予以尊重,做到承先啟後的傳承任務,也要融合中西,才能進一步探索創新。最後則是個人期許與展望。
  • Item
    繪畫中的自然與表現的關係-《自然影像與人》系列油畫創作之研究
    (2001) 朱文正; Chui Wen- Cheng
    [摘要]論文大綱 本論文主要在探索繪畫創作中,對自然的呈現問題,但不限定於風景畫,而是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自然意味」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含。並以「自然哲學」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創作的討論基礎。作者希望在探討之餘,也能回過頭來重新檢視繪畫創作本身的問題,進一步使個人的創作歷程與作品發展呈現更為清晰完整。 從大自然的現象或自然與人的關係,對藝術行為或繪畫創作者本身,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則是本論文最終想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依序為<緒論>、<繪畫與自然哲學>、<繪畫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創作理念分析與呈現>及最後<結論>部份。第一章<緒論>,對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主旨及範圍、創作研究方法、創作研究與論文關係重點扼要進行說明。第二章<繪畫與自然哲學>,嘗試歸納從繪畫作品中,透露出與自然相關的觀點、創作者描繪自然的本意,與東西的各家哲學中的自然描述作判斷比較。 因此第三章<繪畫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則從繪畫創作者的觀點來討論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層面分析,將其分為三個議題來加以討論,大多繪畫對自然的論述多在作品藝評的解釋或美術史、美學理論論述立場著墨、並非只是對自然意義本身做單純的描述,而作者由傳統繪畫與創作形式中,歸納自然形態與畫面真實空間關係的演進過程,從繪畫創作者的觀點來討論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層面分析。 第四章<創作理念分析與呈現>是作者的創作理念分析與表現。體驗自然、觀察自然仍是創作中深刻與真實產生的重要因素,作者探討現代繪畫觀與自然的關係,同時呈現作者創作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從創作發展與表現的範圍分析內容表現的造型,材料與媒介運用及創作方法整體表現與未來展望。 在第五章<結論>的部份,認為對於自然的觀念在新世紀美術發展的年代,應積極被視為一重要影響因素。單從時代和畫家的風格表現,恐怕極難真正釐清當代藝術發展的真正面貌,藝術中理想與生活的距離、商業價值、媒體的介入影響和限制,恐怕是創作者未來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 Item
    現代水墨創作之研究我觀、我思-現代生命的空間情懷
    金永煥
    藝術創作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對生命情感的投注,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現象自然的襯景描繪,也有心靈「移情」的交感聚射。本論文在探索與創作的方向上,即沿著生活變動的母題,尤其是後現代意義籠罩下的臺灣,彈奏出的變調戀曲為觀察的重點,將都會情感的心理空間拼貼在我的創作畫面中,既是視覺上的理性對待,也是精神上的感性眷戀;此外,不同的環境場域(臺灣與韓國)提供我迴遊冥思的比較空間,包括思想態度的面對與哲學靈思的啟悟等。 在我創作生命的座標上,以宏觀的理性思考作縱的開掘;以微觀的感性領悟作橫的品嘗。讓情感自由地滲透在創作的空間裡,並與現實生活作聯繫。透過縱、橫不同角度的考量與析解,本論文在架構規劃上,全文共分六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一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的論述與說明。 第二章 現實生活的變動交感一針對韓國與臺灣的生活現象作觀察,沉澱美感的現實特色與發展概況,勾勒出後現代社會的心理面向。 第三章 哲學靈思的啟悟-主要將影響我創作的中國哲學思想作一理性的反思剖析。 第四章 我的創作觀-就此次創作的思考歷程與態度、作品內容的呈現與歸類、作品表現的情感企圖及表現方法的建構特色作一闡述。 第五章 作品分析說明-以十六張作品作本次創作的內容解說。 第六章 結論-是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 「創作」本身原來就充滿吊詭的性格,因為創新(包括情感溢注與內容形式),所以要面對不成熟,要具備最大的勇氣去割捨取材。將感動的心靈呢喃透過理性的篩漏檢驗,創作生命會變得更厚實。所以,本次的創作讓我體驗社會與自我心靈的交感互動,在理性哲思的穿梭進程下,將是未來創作方向的重要歸趨。
  • Item
    束縛與超脫—由民間信仰的精神性格探繪畫創作表現
    施養居; Yeang-Jiu Shy
    民間信仰本身具備廣袤的包容力,不同於西方宗教性格,這種包容特 質,在後現代社會的今日更顯蓬勃與熱鬧。民間信仰作為藝術表現是多彩 多姿的,常能凸顯地區文化風格,但本文著墨不在於此,而是以社會學的 角度切入,探討信仰背後的心理性格,作為藝術表現的潛在動力,對於人 性體溫的檢測,今昔社會對信仰態度的價值轉換與變動;對於心理視差的 隔距,成就傳統莊嚴美感與映現後現代對立拼構的美感,與歷史作對話, 與現實來反省,將藝術、社會與創作者三位一體關係再做聯繫。 藝術創作前的理性研析與資料判讀,是基本的準備工作,思路脈絡的 清晰有助於創作的進行,在此考量下,本論文的架構規劃,涵蓋內容理解 與美感表現兩大要素,全文共分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就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作闡釋與說明。 第二章創作內容的根源分析—以縱橫的剖面作分析,回溯信仰的歷史 性格與觀照信仰的現代變奏,從心理的慰藉與社會功能及美感特色,到後 現代社會的質變發展與美感移植。 第三章創作理念的闡釋說明—主要針對創作的三大要項,即「我為何 而作?」「我作什麼?」「我如何作?」等問題,作自我的剖析,讓創作 得以具體呈現。 第四章作品分析說明—以十張作品的完成作內容形式的解說。 第五章結論部份 對於藝術表現,在以往的認知裡,總習於以順服轉化的方式來處理, 不敢觸碰或撞擊具爭議性的表現方式或題材。也許是自我性格使然;也許 是歷史宿命的不能違背,此次創作給於我很大的機會,可以作這樣的嘗試 ,相對的,也是極大的挑戰與考驗,對現實的思索批判,對人性的反省, 拉廣了我的視界,延伸了我的聯想,「覺」與「迷」、「束縛」與「超脫 」常是心念的轉換,如此的訊息傳遞,是本研究試圖透過繪畫創作所要突 顯的價值意義。
  • Item
    天地‧人‧現代情現代環境空間與人物畫創作
    呂建德; Lv, Jian-De
    人物畫的創作與現實人生本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畫史或是著名的畫蹟 上來看,不論是古今中外優秀的人物畫作品,總是與當時代的現實環境息 息相關。人物畫創作不應只是「人形」的描繪而已,故須跳脫「怡情養性 ,自得其樂」的傳統窠臼,《周易》所謂「立象以盡意」,這個「象」是 為盡意而存在的。今天為了開拓人物畫的表現空間,就得從生活中去體驗 、去反映現實。新時代的精神思想,必可導引出新的表現形式;自我個性 的寫照,則能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本研究的撰述是以個人創作理念的分 析為主: 第一章分析創作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動機主要來自生 活環境的體驗;目的是為了以藝術語言來提出反思;創作方法1.以主題 意識來開拓並凸顯人物畫的表現性。2.以超現實手法結合甲骨拓片所具 有的占卜象徵來傳達現實的意念。3.以適合水墨畫表現之材質為主。創 作範圍:1.人物造型以現代仕女為主。2.題材以反映現代環境問題為 主。第二章說明中國人物畫發展的時代意義以期能溫故而知新,並分析歷 代人物畫創作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從舊形式中去發掘新的意義。第三章對 於中國人物畫的開創問題,先說明人物畫創作與外來藝術的關係,再分析 當今人物畫的發展方向。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闡釋:一是說明 環境與藝術的關聯性,進而分析本創作的時代環境因素。二是說明本創作 內容的主題意識、時代性。三是分析畫面構成與形式美感的表現。第五章 是個人作品的賞析:分三系列十一幅作品逐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