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自然·蔓延—鐘素慧水墨創作論述 以海洋與人文的藝術對話
    (2024) 鐘素慧; Chung, Su-Huei
    本創作論述筆者在二O二一年至二O二四年間所研究創作,《自然‧蔓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尋生態脈絡、互動關係、自然變異,並研究剖析描繪自然生態中珊瑚同步產卵自然循環現象,梳理後發想「原貌、共生、繁衍、變遷系列」,以現象、符號、色彩象徵所隱喻的自然或心理現象。 筆者以「珊瑚」獨特多樣性來形塑圖像並連結個人生活經歷或現代社會環境的生活樣貌,來詮釋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索現實生活與心靈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感知,而從創作過程來自我省思與療癒。在理論探索研究中,從海洋的角度進行,探索珊瑚的形態和重要性,並逐漸擴展到人文、生態科學等領域。以此起點延伸出文化、心理、美學等藝術層面的對話,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將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層面納入探討,藉此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同時,透過海洋與人文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投射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用藝術創作表達對現代社會的關切和生活的想像。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象和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和意義,這促使我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物象,並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對生命本質(悲歡離合)的思考,認識到生命中的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當下,積極地面對生活。將創作主題分四個系列,內容從「原貌」系列的創作來表述個人對現代社會生活寫照與療癒;延伸個人或社會互動關係「共生」系列,來傳遞人與人之間中群組的互相依賴或競爭關係;再來「繁衍」與「凋零」系列來表述生態環境中生與死的自然蔓延與突發環境異常現象,喜樂悲傷編織内心的記憶與烙痕!藉由創作的過程來淨化或緩和心靈中的創傷與流露自然樣貌就如生命經歷的記錄片。筆者在創作形式上不斷分析、解構與重新組合媒材與技法,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思維與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以彩墨與多元流動技法創作在畫面上,形成特殊肌理紋路,期望達到互補互融和諧的情境,形塑新的個人視覺語彙。
  • Item
    變異社會.寄生與共生- 曾新瑩水墨創作論述
    (2023) 曾新瑩; Tseng, Hsin-Yin
    本論文以「變異的社會—寄生與共生」為主要研究與創作探討。筆者觀察變異的社會是指自古以來,原始部落民族從最簡易的單純生活,展演到複雜的社會結構,產生的原始藝術是源自人類的食衣住行上的生活需求所產生的藝術,此種藝術是原始人類生產活動或生活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卻創造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原始部落何以會製造出如此風貌的藝術作品,其動機出發點為何!這些藝術是筆者繪畫創作靈感來源,想更了解人類的起心動念思考目的何在,在這變異社會的行為裡會呈現何種樣貌,借此將觀察到的感想以繪畫表達出來!本研究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研究目的等。第二章為筆者觀察對變異社會的人性反思與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的寄生、共生現象。第三章透過東西方藝術家作品的象徵性,解讀自我的創作理念與具體的創作技法分析及創作形式表現方法。第四章詮釋筆者作品創作分三系列,分別為(變異社會系列)、(寄生與共生系列)、(大地系列)等,並實踐創作理念並解析作品內涵意義。第五章結論,在繪畫中了解社會的生態環境,強調不論人類社會行為或其他生物的寄生與共生兩者之間與大自然環境的密切互動因果關係。透過筆觸繪畫實踐筆者對自我生命與大自然有更深一層瞭解之間的密切關係。
  • Item
    縫中蕨起-吳麗美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1) 吳麗美; Wu, Li-Mei
    本論文是以「縫中蕨起」為主要研究與創作,蕨類在本創作研究中,主要是取材與議題設定的思考,因此藉由圖像的運用,蕨類的表現已是圖案化或符號化的概念,筆者從生活中蒐集大量的創作題材透過對植物的聯想,將其轉化為心中意象,在藝術創作表現上對未來應該充滿挑戰與創新,筆者以水墨創作元素為基礎,融合當代水墨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期許當代水墨畫能夠展現更多元的面貌,以呈現不同的創作風格。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蕨形狀態創作學理探討,蕨類植物生態意涵,植物美學之探討,形式探討與藝術家作品分析;第三章:縫中蕨起創作理念與實踐,創作理念,創作實踐,創作主題內容概述;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本創作分為四個系列,「城市系列」、「生態系列」、「原生系列」、「共生系列」;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展望。對於水墨畫的傳承與創新,不論是故事語言象徵意涵,或是生態環境將成為本研究中所提出植物環境議題,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好的表現,個人的水墨創作理念,對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做更進一步分析與研究,藉由創作發展出富有個人藝術創作語言的藝術作品。
  • Item
    「嶼.海共生」-生態系下的循環與衍變
    (2014) 徐聖淵; Hsu,Sheng-Yuan
    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在幾次經驗中到過綠島及蘭嶼,更見識到原來島嶼上還有美好的地方,島上居民與海的關係不管在交通、經濟、觀光…等都非常密切。都來自於海洋,但近年來人為破壞,水底逐漸黯淡無光,生命力日漸枯竭,使得海洋不在美麗。 在一次的浮潛中我看見小丑魚與海葵間的和平關係,海葵提供小丑魚安全的避所不被大魚攻擊,而小丑魚則引來獵物幫助海葵獵食,兩者間是和平共生的!然而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資源又是特別的重要,許多資源都來自於此,擁有寒暖流交會,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的吞吐更造就了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奇蹟,奇特的海岸地形也促進了觀光發展!這些一再的顯示出「海洋」對台灣的重性,也表現出人們與海洋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牽引著對方。海洋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人類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只要有一方破壞了這個機制將會造成毀滅。 台灣與海洋在過去彼此和平共生,兩者間共生的關係是一個嚴密且循環的生態系統,彼此環環相扣,近年來人類慾望的高漲破壞了這個和平的共生機制及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將藉由島嶼與海洋間共生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並以海中生物共生的情形與人類結合,予以圖像化,運用象徵主義,將筆者之意念寄託於圖像之中,貫穿筆者此階段創作精神,以魔幻寫實作為視覺效果呈現,最後使用超現實主義之下意識書寫之技法表現海洋生物,並予以人類做連結。
  • Item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07) 陳美瑤; Chen Mei-Yao
    筆者深刻的體認到自我的生命因連繫著整個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環境而美好,這個環境蘊含著豐沛的創作元素,其深潛的原始秩序更是自然生命力的表徵,而雋永、理想化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引領筆者依據其理性調和的形式作為本系列油畫創作的表現根基。對於畫作的內涵以及具象構成的形與色,筆者始終以視覺之「和諧」性為最高目的,天地萬物間所連結的生命現象,筆者取其之間感通與溫煦的精神面向,建立起個人的藝術表現特質,將形式與色彩的組合,主構在美學與哲理的思想基礎上。 由美學思想、哲學觀點,參悟人的身體與心靈乃總和於自然環境方得以展現其本質生命力,而個人的理想價值意念,以明確的創作內容與意涵,傳達人世間美與純淨的原貌思維,藝術創作中的人(主體)與自然社會(客體)的基本關係,在有意識的理想層次上,論證藝術在世界的表現活動中彰顯了所謂的人文價值。 闡述知性與感性匯集成的創作語彙,以古典主義的美學觀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中,其多元化的視覺結構方式;與十七世紀巴洛克情感與精神的運動性的藝術形式,具體投射了創作者個人內化精神的表徵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擷取與紀錄具體的人世樣貌,以周遭親近的人、物、景等自然元素為題材內容,建構秩序、平和與美感的繪畫生命。 本油畫創作系列依作品象徵之內涵性質,共分為四個系列,依序為:生命的發源地―海洋系列、原始的生命力-遊戲系列、人與動植物的和諧互動系列、關照人世間―身心靈寫實系列。藝術創作的表現深具感染力、需要說服力,美可以自由欣賞,也可以是反思的產物,人在審美狀態中擺脫了物質世界,得到淨化的提升。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命、共生、美感、淨化
  • Item
    光影寫實下的共生理想
    (2007) 洪兆宣
    論文摘要 近年風行「共生」、「樂活」的潮流,興起對團體、環境、生命皆須更為尊重體諒以達永續生存的運動,然人類與自然卻是以「偏害」的模式「共生」多年,造成許多不可逆的環境破壞。筆者生長於人口密度高的都會中,步調快、競爭大,感到大家已習慣合理化過度消耗、掠奪資源的事實,但可悲的是在擁有後,感覺滿足與幸福的人卻寥寥可數,亦如在科技發達後人類並沒有比較健康一樣。 筆者鑒於自然法規,認為「互利共生」才是物種共生理想的模式,於是在此次研究中,藉由城市角落植物圖像與人造無機物的併置,象徵被掠奪的自然資源及盲目生存的現代人類,以微觀描繪的手法紀錄在「偏害共生」關係下的不適,並以詩意寫實筆法紀錄光影交錯灑落的景緻來美化現實,表達物我「互利共生」的期盼。 本文共分述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筆者對世紀末「共生」觀念匱乏產生憂慮,以城市角落植物圖像為材,透過詩意的寫實風格,將其在人類掠奪其生存空間下掙扎求生的現實經由理想化反映在畫作之上,藉此引發觀者憐憫之意,且體會筆者「互利共生」的理想。並以光線、陰影、榮枯暗喻時間無形的存在,導出「一草一世界,一歲一枯榮」之自然定律所延伸的生命哲學。 此研究所描繪的內容有三,內容一是角落花葉生長的景緻,內容二是光線灑落枝葉所構成的疏影趣味,內容三是以象徵物隱喻現實生活中異質物件、生命、價值觀需共存的現實。 第二章 創作理念及理論基礎 為呈現物我「偏害」的關係以導出「共生」的理想,筆者依據布洛「心理的距離」推論,選擇令自身感動且一般觀賞者習於接觸的片段、角落、元素、思考、發想等,運用傳達理念最為清晰簡易的寫實形式描繪畫作。且為增加作品的敘事性,筆者以超現實手法,將幻想情境帶入寫實的空間,隱喻思考的脈絡。在技法上取法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技法,創作出符合後現代主義反現代精神的作品。此章除闡述布洛美學觀、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後現代主義的背景與內容外,亦說明筆者於其取法之處。 第三章 創作元素與思想背景 此次研究中以當代現實生活物件、光影紀錄、角落花葉等為主要構成元素,並以古代文人借物喻義、造化心源的手法讓畫作不只具有裝飾美化的功能,更有「畫以載道」的期待,也讓作品與觀者的溝通共鳴更多元、深入,達到「筆墨當隨時代」的理想境界。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具像寫實的形式,分為三個系列表達理念,第一個系列是以超現實主義手法並置有機與無機物的「絲帶系列」,第二個系列是取景較寫實,重點在描繪光影趣味的「藤蔓系列」,第三個系列則是部份使用自動性技法描繪的「光影系列」,此章除詳述三個系列的內容外,亦於創作技法與媒材上作了剖析與紀錄。 第五章 作品解說 分為「絲帶系列」、「藤蔓系列」、「光影系列」介紹作品之創作理念、色彩、構圖與使用技法。 第六章 結論 分享此次研究之收穫與心得,將來欲結合異質素材,更貼切全面的說明物我「共生」的理想,並對此次研究省思與檢討。 關鍵字 共生 心理的距離 寫實
  • Item
    共生--人與自然的未來之繪畫創作研究
    (2019) 蘇頤涵; Su, I-Han
    高山、大地、海洋、森林、河流、土壤、微風,還有漫山遍野的植物以及在其中奔跑翱翔的動物們,這些是大自然最美麗的樣貌,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好久以前便已經存在。而人類剛剛開始出現的時期,也還是跟其他的所有生物一樣,依循著本能在大地上漫步。然而隨著「文明」的出現與發展,人類漸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堅定了「人定勝天」的思維,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大自然中的資源。 隨著環境破壞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許多人開始思考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方式,該如何才能達到永續? 許多環保生活的方法被提出,許多環境關懷的觀點引發思考,而筆者以創作者的角度,將自身的觀點化作圖像,帶領觀者共同思考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倫理、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未來。 本研究探討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以油畫創作的方式呈現出個人的觀點。藝術實踐過程以生態倫理學為基礎、生物的共生分類為比喻,探究人與自然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下可能呈現的狀態,並進一步省思人類的未來。 本論文第壹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貳章探討生物學中的共生關係、生態倫理學,並從藝術作品分析不同藝術家的生態倫理觀及藝術表現形式;第參章呈現個人的生態倫理觀點及思想脈絡,並以四種不同的共生關係作為假設探討人與自然的未來;第肆章針對本系列油畫創作做內容、形式與技法的分析;第伍章就單件作品個別分析其內涵;第陸章則對本次系列創作研究做總結並給出未來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