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
    (2013) 鄭宜欣
    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
  • Item
    現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之研究
    (2008) 陳柏志; Chen Bo-Zhi
    人是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最有感觸的對象,從古至今不論中外人物都是畫家關切的題材。工筆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從魏晉至隋唐五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元以後由於文人畫的興起,使得工筆人物畫這種以形寫神注重細節描繪的繪畫風格,逐漸受到排斥貶低。隨著中西文化交流,嚴謹寫實的繪畫觀念逐漸被導入現代工筆人物畫,從而豐富了人物畫表現技法和型式,新題材、新風格不斷湧現,創作天地日益廣闊。 因此,此次的研究以工筆人物為主題,研究前人之相關理論、創作經驗為基礎,擇取西方繪畫的優點,做為創作方面的發展根據,並且發展出屬於自我的繪畫風貌。以下就本研究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 以人物為主題,工筆為表現形式,探討工筆人物畫的表現方法與意境的營造,從一個客觀的立場去研究傳統繪畫,吸收傳統工筆技巧的優點,導入西方繪畫觀念,拓展工筆人物的表現題材,開創屬於自我的工筆人物畫風格,最後以創作來進行個人繪畫理念的實踐。 第二章 工筆人物畫的定義與發展 闡述工筆人物畫的定義與表現形式,運用「理論分析法」、「藝術史研究法」探究工筆人物畫史的發展,分析歷代工筆人物畫之美學觀點、創作理論、繪畫作品,從中擇取精華,作為創作的依據。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實踐 就(一)汲古潤今-古典美學觀點的繼承。(二)引西潤中-西洋繪畫觀念的移入。兩個部份論述個人創作理念的形成。吸收古人的繪畫思想,歸納成以下幾點:「以線立骨」、 「形神兼備」、「氣韻為上」、「意在筆先」、「隨類傅彩」,並加以論述說明。融入西方素描的觀念,拓展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表現題材,建構具有東方氣質的現代工筆人物畫形式。 第四章 作品賞析 將個人創作理念以創作具體呈現,並分析創作成果之創作理念、思路、技巧等。 第五章 結論 就二年的研究心得作一總結說明。
  • Item
    水性媒材創作中視覺肌理厚實感之探究
    (2008) 高慶元
    在藝術創作多元形式發展的今日,無論在創作思維或是媒材應用等,都有別於過去傳統思想的創新精神。當代思潮所促成的多元媒材發展樣貌,讓觀者產生了許多不同以往的視覺經驗。無形中,卻也漸漸的讓筆者對於「自然」以及「人性」產生了疏離感。有感於此,筆者近來想重新審視那透過手的溫度,結合自然素材,傳遞視覺情感的創作模式,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有何存在意義。因此,重新將平面繪畫創作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水性媒材列為本論文的論述中心,以物理觀念分析此媒材的可塑性,企望突破水性特質的先天限制。探究人性情愫的共鳴如何藉由架上繪畫的圖像意涵傳達出來,並藉由創作實踐的輔助作為此論述延伸發展的可能性。 本文共分述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論述「水性媒材創作中,視覺肌理厚實感之探究」議題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和內容,並藉由理念與實踐之交互探究,進而推出一套研究方法並實行之。 第二章 創作理念及思想源流 以物理現象的觀念來分析水性媒材的物理性特質,並探究「視覺肌理厚實感」與「觸覺肌理厚實感」之間所產生的視覺感知,如何藉由水彩的媒材特性達成其延伸與超越。 第三章 創作研究之學理基礎 將古典主義(classicism)、象徵主義(symbolism)以及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美學理論和西方傳統繪畫技法作為論述的學理基礎,進而達成創作研究的目的。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經由透明水彩在人物肌理的厚實探究,將堆疊於二度空間的物質性視覺經驗,傳達類三度空間,深刻情感之體現。 第五章 作品創作自述 闡述各作品之創作理念,並將作品之內涵及技法作深入地探究。 第六章 結論 分享此次創作研究後的心得並檢視不完善之處,期許未來能對於研究議題作更嚴謹以及更深入的探究。
  • Item
    裁縫師-物與我之於女性存在意識水墨創作
    (2011) 洪琪筑; Hung Chi-chu
    本論文論述當下女性在「不可承受的體重」以及「被注視的性別」的壓力下,探討氾濫的女體符號在資訊媒體中,影響著大部分女性對於擁有外在的華麗才能找到自恃力量。要求完美的自戀背後,女性在精神上所付出相對的精神代價,猶如女性找不到屬於自我存在的意識,因而以此觀念融入於自己的創作中,畫面在吵雜而二維的破碎中製造,空虛、布白的穿插、破碎的創作語言,是以拉岡所說的自我感覺無法統一來詮釋,批判女性受到當下物化的影響,讓女性對自我的意識不斷掙扎與焦慮著,因此研究創作從象徵著女性在造型上的戀物情節開始。女性的自我存在與影視媒體的複製有著不可抹滅的因果關係,藉由創作和閱讀,讓自己的創作有更豐富的詮釋與跳脫。
  • Item
    集聚.等待 — 蔡維玲都市群像彩墨探討
    (2005) 蔡維玲
    本研究從圖像之社會意涵出發,探討社會中人類群聚現象,試圖將人類群聚之特性與論點,與繪畫圖像發生關聯,並跨越純藝術領域,以群眾心理學、都市學切入,探討群眾之好奇心、盲從、仿同、慾望的傳染行為,尋求更多元性的方向,輔佐畫面人物心理狀態之表現。 描寫庶民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當中可略見早在宋朝時人群的集聚狀況,這些發生於800多年前的都市景象、人類喜好圍聚的狀態在現今的街頭也同樣不斷地重複發生,故本文對於這些恆常的人性,或都市繁榮、擁擠等狀態作分析,從中探討人類的習性與社會狀態,再運用於人物繪畫上的組織結構。 以社會批判為目的的《流民圖》題材,是對於社會狀態的體悟與評判,從《流民圖》探討社會關懷,以顯繪畫關心社會之必要。此外,《流民圖》更是中國繪畫中以人物題材表現山水中散點式構圖的最佳代表,以散點式構圖來表現人物,可使排隊的隊伍無限地延伸,觀盡千萬里之景象,納須彌於芥子,觀宇宙於沙粒,遨遊於無限時空。 ”經營位置”影響整體畫面的氣氛感受,布白的考量更是帶動氣體流動的重要因素,本文從布白的兩種觀點作探討,一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觀念,二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觀點,試圖在留白與密實間取得平衡。 皴法與肌理的探討則是另一項要點,山水運用皴法形成面,此研究嘗試把這個理念運用於人物衣紋的表現上,以類似樹葉的表現手法作出衣服皺摺的效果,在人物畫科中較著重線條的審美觀外尋找另一種拓展皴法肌理的可能。
  • Item
    眾生面相-水墨人物畫創作之研究
    (2002) 程錫牙
    眾生面相──水墨人物畫創作之研究 論文摘要 西洋繪畫史中人物及肖像畫, 向來是創作者主要的題材之一 ,我國繪畫史上早期則是以人物畫為主。各朝的統治者為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地,特別重視人物畫。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以後,佛教美術─道釋人物畫─一直對我國繪畫有著強烈的影響。 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日趨衰落,轉而為山水畫中之點景人物;降至今日,當代的人物畫家更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以及掌握中西繪畫的精髓特性,發揮長處,建立起新風貌。本文標題「眾生面相」乃筆者於日常生活周遭所感受到、體察到的眾生日常生活點滴,借由美學的角度來分析主觀創作圖像,以理論基礎加以客觀的闡述。探討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與感情的思維,或佛教繪畫之美感體驗,經營出一種新的、切合時代性的美術發展效果。 第一章緒論。分析本創作研究緣起與主旨,從情感的啟發與視覺創造天地來充分發展自我,探討水墨人物創作的發展趨向,以及表現的形式風格,以「汲古潤今」或「引西潤中」的態度,追求表達出中國水墨人物創作的形質變化,從理性的組構及感性的意趣中,以臻造型、色彩方面的自由揮灑出多層空間及更高層次的美感特色。名詞釋義包含有眾生面相、心靈系列、印象系列、浮世系列、蒙太奇、拼貼等六項解說。另外說明創作研究範圍和方法,並解析各章節之結構。 第二章探討中國水墨人物畫之發展概況。「文明」之提升有賴透過人類文化藝術經驗之累積,匯渠成河。本章節探究歷史人物畫之發展,介紹歷代人物畫家的人物十八種描法,引述出本創作研究。 第三章瞭解臺灣光復前後的藝術創作環境。探討臺灣在日據時代人物畫發展情況,以及臺灣在光復後的催化力量與人物畫風復甦情形,並探研出在文化復興運動下所產生的多樣化活絡期:包括各類競賽領導了畫風的走向及美術教育之推廣。 第四章研究歐洲美術與現代水墨人物畫表現的關係及省思。 探討近代歐洲美術衍派、大陸地區及臺灣地區近代的水墨人物畫家,進而客觀陳述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創作省思。 第五章闡述水墨人物畫的內容與形式以及形質表現的創建,並針對此次創作研究系列作品作賞析。一共有十幅近作,分別客觀的陳述、解析與說明,使觀賞者了解創作者之自我創作動機。 第六章結語。生存在這「多元化」的創作環境裡,以不斷地思維、觀察、研究,思考大自然環境中現階段水墨人物畫的新趨向,以及充分掌握未來、開拓新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蹊徑。
  • Item
    失落的晚景-表現悲憫情懷的人物繪畫創作
    陳錫祿; Hsi-Lu Chen
      悲憫的情懷可以提煉人心.因為人生無常,各種打擊隨時迎面而來, 人活在精神物慾糾葛交織的世界裡,必得承受有形無形許許多多的壓力。 這些現實的感覺,點點滴滴融入人的生命意識裡,隨著年歲增長及心智成 熟,積存至一定密度,往往藉由悲情中的成份要素,得以洗滌翻視心靈積 沈的種種失意和苦痛。每個人對自己心靈感受的壓力,通常可以深切體會 ,甚且有別人不苦,唯我獨苦之覺,因而孤獨恐懼。相對的,他人的苦痛 卻無法感同身受,除非透過某種精神的交流,精神的互通,也才深切體會 到別人內心亦有傷痛悲意,即「心有戚戚焉」之共鳴現象。人世間有此相 互認同感,掃除彼此的孤獨恐懼,心靈因而安定自在,更能發揮生命力。 至於何種訊息交流,如何精神互通?平日慣用的語言,因是一種訊息,卻 較簡單粗陋,若藉更複雜精密的傳達方式,交流更順暢無阻,譬如種種形 式的藝術。而繪畫──造型色彩的組合,是極普遍的一種心靈交流方式。 有能力接收複雜精 人,他即能因吸收悲情要素中的豐富滋味,而產生美 感。而在眾多的繪畫門類當中,人物畫是最直接,也最適合用來表現人類 本身和人生的種種問題。人物畫的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同樣是以人物做 為 顗穛{內涵或傳達功能的不同,而有所謂肖像畫(Portrait)、人體畫 (Nude)、歷史畫(History@畫(Bambocciata)、風俗畫(Cari- cature)等多種不同的類別。 本研究表現範圍,則不分時代、不分流 派、不分類別,純粹站在創作的角度,以作品本身的題材、內容、形式等 為考量,摘選西洋繪畫史上「以描寫底層社會的卑微人物為主,且具有悲 情特質」的代表性作品,經由欣賞的過程,進而探討其不同的表現心態、 手法、和機能。@ 其次,試就長久以來所感動與關懷的老人題材,從社 會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做進一步的理解與探討,以期做為創作表現上的參 考及更有力的依據,藉此反映筆者對現代底層社會及人生的關注。本次以 「失落的晚景」──表現悲憫情懷的人物繪畫創作,是帶著同情關懷的心 情出發,旨在透過人物外表的神形,傳達內心的感知。基本上,雖然是關 心社會,表現人生為訴求,但不帶任何諷刺性、批判性的意圖與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