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肖像畫的審美維度創作研究
    (2022) 劉藝孛; Liu, Yi-Bei
    肖像繪畫不僅有對形象的記錄、確認個人特徵的功能,而且有傳遞時代特徵、表達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功能。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肖像繪畫都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審美理念不同等等,藝術家對充滿生命力的肖像形象的呈現語言方式也千差萬別,肖像繪畫中寄寓的目的意義也不同。本論文通過梳理中西方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分析肖像繪畫各階段的主要風格特點,解讀肖像繪畫經典作品所蘊涵的審美內涵,深入研究西方「圖像學」理論與中國「以形寫神」理論,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體驗,研究肖像繪畫創作的審美維度,以拓展肖像畫創作的廣度與深度, 提升肖像創作的藝術境界。本研究論文分爲八章論述:第一章緒論,本章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輿範圈、研究方法輿步聚。第二章西方「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本章闡述西方肖像繪畫發展過程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因素影響下及繪畫藝術自身發展規律所呈現出來的主要風格特點,分析各時期主要風格的經典肖像作品的審美內涵。第三章西方繪畫藝術的「圖像學」理論,本章研究潘諾夫斯基關於圖像學闡釋三層次意義、貢布里希關於圖像描述語言與圖像象徵意義、W.J.T米歇爾關於圖像生命的「圖像學」理論。 第四章中國「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本章闡述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肖像繪畫創作的特點、主要對象、目的及蘊涵的時代哲學美學思想,分析具有時代特徵的代表性肖像作品的審美內涵。第五章中國繪畫的「以形寫神」理論,本章從不同時代對「形」與「神」關係的理解闡釋「以形寫神」的美學思想。第六章肖像創作的審美維度,本章在「圖像學」與「以形寫神」理論的框架下,結合自己的肖像繪畫創作實踐,主要從肖像繪畫的內在意義角度,研究肖像創作的表象維度、象徵維度、生命維度三個維度。第七章個人創作實踐,本章對近期創作的《星期天下午茶》、《待花開時》以及《花語·花間》三個系列的作品進行闡述,解析其審美內涵及呈現的審美維度。第八章結語,本章是對本論文研究的一個簡括的總結。肖像繪畫創作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與各個時期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繫,都有各時期的風格特點。肖像創作的發展,從肖似的純記錄功能向記錄與表現藝術家傳遞思想情感、表現時代精神與審美追求的符號性表現功能的多重功能轉向。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們創作出許多經典的肖像繪畫作品,為肖像繪畫創作及探索提供了借鑒。「圖像學」理論從藝術的形式到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廣闊的視角分析藝術圖像,為解讀作為圖像藝術的肖像藝術的提供方法,也為肖像繪畫創作的形式風格及滲透深刻的意義內涵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維度。「以形寫神」理論要求藝術創作不僅要顯示其形,更要顯示富有生命力的人,達到「形」與「神」的生命內在統一,為肖像繪畫創作提供表現生命、體驗生命、感悟的生命、昇華生命的維度。肖像繪畫創作審美維度的研究,吸收東西方繪畫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養分,深入理解繪畫藝術理論,從肖像繪畫創作的表象維度、象徵維度、生命維度三個維度進行研究,既拓展自己肖像繪畫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也為隨著攝影、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眾多以圖像為表徵的媒介的普及與飛速發展,大量視覺符號進入創作視野的信息化圖像時代,探索肖像繪畫創作如何立足時代,融入生活,審視生活,建構起個性化的、既有美感又有內涵、符合時代審美特徵的肖像繪畫藝術提供借鑒。
  • Item
    漸進的折衷:明清以降洋化影響下的人物畫論與創作
    (2023) 鄧瑜筑; Deng, Yu-Chu
    人物畫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發展歷史及繪畫要點被撰寫成畫論,人物畫的特點轉變自對歷史和文化的敬仰和崇拜,表現出注重形象的傳神和肖像的真實性。隨著時代轉移,人物畫或轉向寫意、注重氣韻,或注重整體構圖的安排及人物的情感表現,足以看出人物畫之重要性。元代始,自出現《寫像秘訣》著作,該書猶如人物畫指南啟蒙,開啟了後世對於繪製人物畫的各種見解。本研究試圖了解關於人物畫論述及相關發展,以藝術史學的角度出發,採用相關視覺材料作為輔助,以風格分析為主要方法理解人物畫作品。本論文透過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並安排章節。第二章試析元代至清代之人物畫論,以畫論作者的啟發度及書寫多層次為主要取樣。第三章聚焦在明清代人物畫家與人物畫論及其受洋化影響之關係上。第四章考察近現代化受到中西方藝術文化影響之人物畫家,如何藉由西學為傳統人物繪畫帶來新面貌。廣為蒐索其作品風格和理論上的實踐如何受到洋化的轉變或不變。試以梳理出人物畫理論及創作實踐是否有相符合之處。本論文要理解中國人物畫論,首先須進行觀念層面的理解,探查在人物畫或肖像畫時的技法準則與中心思想,並從畫家的實際執行狀態來說明該繪畫指南與作品之契合情況,最後以近現代畫家對於人物畫技法的轉向審視其成效,進而掌握作品與畫論之間的相互意義。
  • Item
    純粹的凝視:Lucian Freud肖像畫中的形象與論述
    (2022) 黃逸華; Huang, I-Hua
    二十世紀是英國寫實主義藝術的重要時刻,故本文將從二十世紀後英國繪畫的脈絡開始,探討Lucian Freud在二十世紀的英國歷史文化環境下,所呈現的藝術風格與思想,與其所參與其中的倫敦畫派,如何在英國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後,為英國繪畫藝術提供的現代藝術視角。並嘗試梳理Freud肖畫像中的意涵,試圖釐清畫家創作時,周身的人物與環境如何影響其作品所傳遞的寫實面與情感面,及其自畫像中的自我形象塑造歷程。在Freud的繪畫生涯中,見證了抽象藝術的崛起,以及媒體等各種藝術活動的急起直追,面對時代下的快速更迭,他並未選擇漠然以對,轉而從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與平凡的內容與形式中,尋找隱藏於其中的可能性,以自身的視角重新審視與解讀再現藝術的本質,而這樣的脈絡將會是本文所探討的主軸。
  • Item
    親情之表徵-曾稚榛的女兒成長繪畫紀實
    (2023) 曾稚榛; Tseng, Chih-Chen
    「親情之表徵」是在探討筆者初為人母,對於生命產生新的感觸及認知,以自己女兒生活日常為繪畫題材,進行寫實風格油畫創作。本文概分三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踏入人生的另一個新的階段,體會到母愛是細膩深刻且偉大,希望能夠像林布蘭一樣,透過繪畫來寫日記,藉著油畫的寫實技法,紀錄一雙可愛女兒們之生活日常,以及為人母的心境轉換。第二章主要探究西洋繪畫史中的兒童肖像畫,細探歷代名家筆下的聖子、邱比特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從中學習前人的繪畫精神與肖像精髓,並找尋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第三章藉繪畫內容、工具、技法等分析創作理念與實踐過程,紀錄研究心得成果及中間遇到的阻礙。第四章論述作品深入剖析,藉作品向女兒表達自己的母愛,畫下屬於筆者與孩子們珍貴的剎那與永恆,運用色彩傳遞心中的情感。最後結論的部分,筆者期待自己能夠繼續以繪畫的方式和孩子進行另類的溝通,彼此建立綿密而細長緊密的深厚家庭情感。
  • Item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肖像畫之研究
    (2006) 謝孟軒; Hsieh, Meng-Hsuan
    法國大革命後廢除封建制度,中產階級興起,社會經濟不再為貴族所掌控。我們可以說十九世紀的法國無論在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都正處在一個轉型的時代,這也正是艾德加.竇加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對人很有興趣的竇加,創作了為數不少的肖像畫,肖像畫是畫家再現的產物,它顯露出畫家如何觀看畫中人,也反射出畫家自身的思想。因此,本論文從探究竇加與十九世紀法國肖像畫傳統的淵源開始,繼而分析安格爾繼承的線描傳統和肖像畫典型對竇加未來繪畫表現的意義,並論及竇加善於把線條與色彩融合的根源。 一八五○年代日本文物大量傳入法國,在當時法國藝術圈掀起一股蒐集日本浮世繪的熱潮。對竇加而言,日本版畫特有的裁切效果、不尋常的視點、構圖方式及表現空間的方法正好符合他所追求的創新效果;而攝影術的發明更提供了熱愛嘗試新技法的竇加一個探索藝術表現的媒介,竇加肖像畫中人物的自然姿態也和攝影相關。竇加的肖像畫呈現出獨特的「寫真」特質,他把畫中人擺在最能表現其個性愛好的環境之中,使觀者如親臨現場;另一方面,畫中人物隨性自然的姿態,甚至裁切人物邊緣的作法,也使得竇加的肖像畫如同攝影一般表現出一種鮮活真實的魅力。 竇加描繪了許多畫家、作家、評論家和親友,呈現出資本年代下的社會境況。而從藝術、文學、現代生活三大面向分析竇加的肖像畫代表的意義,可從中勾勒出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的文化與社會面貌。觀竇加的肖像畫,我們才更深入體會竇加對人物的情感及批判的意識,肖像畫成為畫家自我的表達。十九世紀在西洋藝術發展史上是個特殊而重要的時代,不止藝術風格從古典進入了現代,藝術品也從單一絕對的存在邁向了機械複製。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法國藝術家竇加站在這個變動的時間點,不但汲取了前輩藝術家的養分更見證了攝影從發明初期到廣為人使用的過程,也參與了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更見證了社會、政治的變遷,真正是位「現代生活的畫家」,竇加作為一藝術家的時代精神便是如此顯露的。
  • Item
    「海 · 人」-海洋場域中的人類樣態繪畫創作研究
    (2017) 黃馨; Huang, Hsin
    「海 · 人」,將字平面化來拆解,可以解釋成為——海是人的母親。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是台灣人相對的對於海卻沒有很親近,長輩們在筆者小時候便開始耳提面命,海洋是未知的、是危險的、是兇殘的,每當我們接近海邊總是提醒我們要多加小心,也許因為這樣的社會風氣,台灣海洋教育相對不被著墨,台灣富含多樣的珊瑚種類、熱帶魚,甚至是國際級的潛點,我們身處這樣豐富的環境卻不自知,而隨著研發改進,人們越來越容易得以親近海洋。 人類不斷地從海洋索取能源、食物,建立文化、經濟,就如同海洋是人類的母親,無所保留的為強褓中的嬰孩無條件的付出,使之成長茁壯,但是母親也會生病的,在這樣能源供應無上限的情況下,地球漸漸不能負荷人類的貪慾,氣候變化越來越無常,人們應該要開始正視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從自身做起。筆者希望透過以實際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使之實體視覺化、平面化,讓被海洋環繞的台灣人,能夠看到如同國人自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般,能夠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海下的寶藏為傲,並且珍視這些海平面下的風景,透過海洋生態系的相互關係,省思人類與之的互動模式,探討海與人的關係,進而進入海、讓海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成為「海人」。 論文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解釋以海人為創作基底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前半段主要以肖像畫歷史、表現派繪畫、照相寫實創作表現為主,後半段簡易說明人類水下活動的種類;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背景,闡述海人的角色與海洋場域的意象,並且說明水下肖像的特點;第四章說明技法表現,第五章為作品個別論述,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水墨人物畫紀錄性的創作探討-高井敬子繪畫創作論述-
    (2015) 高井敬子; Takai, Keiko
    身為日本留學生在台灣居住已過了幾年了。在生活中賦予我最深刻的印象的是,與在戰前接受日本語教育且現在仍會流利地使用日文的日本語世代的相遇。近年台灣開始積極地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物及古蹟,同樣地,日本語世代的人們經歷過的困難時代也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透過創造將他們現在的形象繪畫化,超越一個人的肖像畫以抽取這世代共同的精神性和時代性,並且嘗試以這樣的方式留下紀錄。同時,亦針對東洋繪畫中的肖像畫、人物畫之紀錄性與特質,還有其所伴隨的人物畫敘述性表現進行研討。與現今的攝影術不同,希望能夠考察以寫生為主的紀錄性繪畫之再現性與造形、精神性,以及其多樣的表現性。
  • Item
    童顏凝視—劉秀庭繪畫創作研究
    (2016) 劉秀庭; Liu, Hsiu-Ting
    摘 要 筆者身在手足眾多的家庭,隨著兄弟姊妹結婚後,新生命一個個誕生,因此能有頗長一段時間與幼童們互動,感動於幼童的純真與善良,驚訝幼童的創意與學習潛力,可愛的童顏所展現的喜怒哀樂,更激發了筆者沉寂許久的創作動機。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天生自然最純粹、無垢、潔淨的特質,兒童的認知與行為表現往往是一種主觀直覺的自然反應,沒有複雜思慮因素干擾,如此種種深深為筆者所欣賞喜愛。 藉由對兒童心理與人格成長概念的研讀思考,透過對兒童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審視,筆者探究兒童圖像的發展,加上個人的創作理念、意象,期望能描繪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內在世界。除了藉由童顏畫作展現兒童的個人特質、天真可愛、童年生活的快樂滿足、兒童的心靈意象變化外,期能關注到兒童人文,並藉由投入兒童肖像創作梳理自我的生命經驗,安頓自我的生命價值。 論述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創作動機與研究目的,並對研究範圍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針對近代藝術家的兒童圖像創作、肖像畫、凝視概念、拉岡的鏡像階段,做出學理上的論述、探究與評析。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為使創作理念得到完全舒展,研究蒙特梭利的兒童心理學和佛洛依德的人格心理學論述;另敘述個人創作之思想內涵,並探討創作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困難。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技法:說明創作的形式內容、使用媒材與技法探究。 第五章 作品分析:對兩個系列的作品所表達的創作理念、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六章 結論: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的心得,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詩畫兼能為寫真-禹之鼎詩題式肖像畫研究
    (2005) 李珮詩
    完全生、長、學藝於清代的禹之鼎,到其開始繪畫活動時,其實已進入穩定中求發展的康熙一朝。因此,禹之鼎可以說是伴隨著清代從起步、穩定到興盛一路走來的見證者。這樣的環境與條件,賦予了禹之鼎與前代畫家截然不同的發揮空間,也使得禹之鼎作品中蘊含著與前代畫家畫作不盡相同、卻更繁複多元的象徵與表現手法。又禹之鼎所描繪的像主皆為當代名士重臣,若由這群為數眾多的畫作出發,順著畫中像主的身分回溯,一一爬梳整理他們之間的網絡關係,所呈現出的將是康熙朝重要文人名士的美感品味與企圖追求,可說是研究康熙朝肖像畫發展的最佳資料。可以說,觀賞禹之鼎的肖像畫,就像是在觀賞康熙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實況、交遊點滴,或是閱讀一部圖像清初史。本篇論文將以禹之鼎及其畫作作為研究中心,先敘述禹之鼎的生平背景與經歷、再爬梳其交遊圈。接著,點出禹之鼎肖像畫中承襲自傳統與明末的部分,以及其畫作與明末肖像畫不同之處,並就其特點加以詳細分析論述。最後再探討這群清初名士是如何運用禹之鼎所繪的肖像畫來達到某種目的,以及這樣的行為如將之放置在清初這個時代脈絡上,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在努力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盼望本論文能為模糊的康熙朝肖像畫史勾勒出一個清晰輪廓。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主要為禹之鼎相關研究之敘述回顧。由於研究數量不多,大多為概論性質之文章,在此主要點出文章內容失誤之處。至於,Richard Vinograd的Boundaries of the Self –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是一本研究1600-1900期間肖像畫的專書。對於書中關於禹之鼎之論述,在不與本文論述重疊的原則下,僅作簡單的反駁。第二章就禹之鼎之生平、經歷、際遇作詳細論述,並分析其師承來源、畫藝發展過程與關於像主面容描繪之肖像技巧。而由於禹之鼎肖像作品的產生與發展,實與禹氏身邊的文人、名士、甚至收藏家密不可分。故第三章便先將禹之鼎畫中像主與像主之親友門人整理分類,嘗試建構這群康熙朝重要文士名臣所構成之交遊網絡,之後再將禹之鼎置於其中,論述其在這交遊網絡中的地位與定位。在比較明末以來如曾鯨、曾鯨弟子、與遺民畫家之肖像畫作,以及觀察禹之鼎現存之肖像畫作後,筆者發現禹之鼎肖像畫中有二類與前代不同之肖像畫形式。此二類新肖像畫形式的共通特性為「援古」,故第四章便分別就風格與畫題二部分,論述禹之鼎如何將「古」發揮於其肖像畫中。第五章特別再就畫題援古之詩題式肖像畫,作更為深入的分析。限於像主生平資料收集不易,本章僅選擇朱昆田、查慎行與王士禛為探討對象。將上述三人之生平際遇與禹之鼎為其所繪之肖像畫詩題作比對解析,希望能藉以釐清詩題式肖像畫中的寓意與相關問題。最後,將詩題式肖像畫置於康熙朝,從內容與功能用途二方面切入,來看詩題式肖像畫所反映出的時代現象,並試著推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又將這些現象套用於禹之鼎其他肖像畫作,見其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