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台灣家族紀念照研究
    (2009) 賴佩君
    本論文探討家族紀念照如何反映家族結構的演變,與如何發揮紀念物的功用。一般庶民最早是以祖先肖像畫的方式,將先人留在家中供奉。攝影術發明之後,使祖先肖像畫開始以明暗畫法來製作;此外,攝影開始為還在世的人留下影像。 台灣早期拍攝家族的照片,多半依照長幼順序來排列成員:輩份最大者坐中間,女性在旁,男性在後排,子女在前排。今日的家族照片成員排列則比較自由,原因是現代人主要居住於核心家庭且傾向個人主義,拍照時以情感為優先,而不是團體的次序。 人們將拍下的相片收集成相本以保存回憶。但是照片對「回憶」的作用僅在於提示而已;回憶的材料早就已經存在我們的心中。
  • Item
    山海觀---台灣北濱海岸生態水墨創作技法研究
    (2006) 趙文雄
    論 文 摘 要 臺灣的地理環境,處於四面環海,北濱海岸地形地貌變化多端,構成舉世聞名之海岸風光。風景秀麗,地質地形景觀多采多姿,處處羅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更令人難以忘懷與留戀。筆者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水墨的技法表現,來描繪各種海岸地形地貌。擬藉由創新符號與表現技法、以最熟悉的筆墨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創作,讓水墨創作臻於新的意境。 本研究筆者擬從山石與海景的描繪之技法淵源,加以追溯、探討中國傳統與當代山海描繪之水墨技法,並以台灣北濱海岸主要地形景觀,創作台灣北濱系列作品,藉由水墨技法之表現,來描述藝術創作的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探討筆者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思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就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構圖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主題內涵加以敘述詮釋,來探索藝術創作的方向。並期許以傳承古法、學習當代、實驗探索與開創新境,作為個人創作努力的方向描述作總結。 期望以此次研究之成果,來追求「水墨創作」之嶄新境界,作為筆者日後在水墨創作領域的新起。  關鍵字:山海觀、北濱、東北角、水墨、藝術、台灣、海景、寫生。
  • Item
    行政法人化對台灣公立交響樂團的可能性影響之研究
    (2007) 陳鄉怡
    交響樂團源自於西方,經過流傳現已成為台灣在地的文化產物。政府基於公共任務的職責,為落實音樂教育、提升生活素養,成立公立交響樂團。經過時代的變遷及社會需求的轉變,公立交響樂團在社會上的存在定位與價值實有必要再次重新檢討。台灣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組織改革,對於公立文教機構更是要求以行政法人制度規劃設置條例,甚至在行政法人法草案尚未通過之前,即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以行政法人制度營運。由於行政法人在台灣仍是新設之政府組織,政黨朝野之間各方意見不同,專家學者亦持不同看法。而政府欲藉由行政法人縮減預算支出,其直接影響原公務人員之福利保障、單位的財務及營運方式,以及行政法人後各公立文教機構是否依然能確實執行政府交付的公共任務等,皆是台灣目前推動行政法人所面臨的問題及探討的議題。 筆者自2000年進入政府單位,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服務已有數年,對於公務體系的運作方式及交響樂團專業行政有所瞭解。故本研究藉由筆者本身任職之優勢,以樂團資料及經驗,加上對公立交響樂團的責任及營運說明,以及對行政法人制度的討論,綜合分析出行政法人對公立交響樂團的可能性影響。
  • Item
    人間萬相-探索面相下的真義
    (2005) 林俊明; Lin Jiun-ming
    摘 要 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是小孩,有時是家長,有時卻是老闆,或上班族、及各型各類的角色,隨時在更替續演著,每個人的臉上由於情緒的作用,種種的表情,如: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在都表現在我們的臉上,這好像是一種面具,一種真實的面具呈現著。 筆者喜歡觀察人類臉部的各種表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在我們人類的生活當中,每個人物的真實面具,所蘊含的表徵,傳達了種種跡象,補捉每一時刻的現象,是我在繪畫創作中,最喜歡的表現,及記錄看到一張張不同的臉,激起我內心底層的呼喚、感應及記錄著腦海中每一張深刻的臉,筆者希望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人的臉,透過線條、造形及色彩的組合,呈現各種不同的技法表現,產生延續及堆疊的效果,期望將自己腦海所記憶深刻的臉像,再現於畫布中。 然而人物畫在中西繪畫的表現都有其特色各有精到之處、閱讀從古至今中西繪畫史或各畫家之作品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對繪畫的鑑賞能力,進而有助於創作,並延續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生命。 關鍵字:台灣、人物畫、 人間、 面相、 油畫
  • Item
    金勤伯花鳥畫風格研究
    (2005) 林香琴; Lin Shing-Chin
    摘要 金勤伯(1910-1998)浙江吳興人,自幼生長於上海與北平,是1948年渡海來台的畫家,擅長花鳥、山水、人物等,尤其專精花鳥畫,他的工筆花鳥畫,在台灣的花鳥畫壇具有執牛耳的地位。在大陸時期,他即曾二度進入故宮、至全國第一大收藏家龐虛齋處摹畫;並從大伯父民國初年北方畫壇領袖金城及三姑母金章習畫,保留了傳統院體花鳥畫中諸多技法,領略了幾盡失傳的填金、填綠的技巧,提供了現代花鳥畫「藉古以開今」的機會,1960年代一片抽象水墨畫風中,不隨波逐流,是堅持「有筆有墨謂之畫」的傳統筆墨的捍衛者,對台灣花鳥畫產生深遠的影響,研究者以為他的花鳥畫足以在台灣美術史中記下一筆,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希望能為台灣美術史補闕。 金勤伯八歲由大伯父金城教導他由工筆花鳥畫入門,以精湛的藝術基本功,力追宋院體畫嚴謹的風格;同時他擁有生物學碩士的背景,飽讀詩書,有文人讀書畫畫的特質,所以他的畫具有專家畫的職業水準,又有文人畫的內涵,在台灣的花鳥畫壇中,享有極高的聲譽。金勤伯出身古瓷書畫收藏世家,家世顯赫,然而他為人謙虛,生平資料極少,研究者除了根據期刊、藝評家評論之外,還以田野調查法,採訪金勤伯的故舊、學生,期能對金勤伯的資料作一完整的蒐集。 金氏長期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立藝專執教,門生眾多,對學生極具愛護之心,研究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對他推崇備至。金勤伯作為一個成功的畫家,不僅在專業上有成就,連人格都富有盛名,真正做到畫品與人品齊高的境界。他擁有深厚的國學修養,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流利的英語,寬闊的視野,淡泊名利的個性,為後學立下不朽的典範,本研究期能為台灣二十世紀現代花鳥畫的一位藝術家的發展貢獻作一細膩的研究。
  • Item
    閒賞山水畫山水〜王素珍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王素珍; Wang, Su-Jen
    論文題目:《閒賞山水畫山水》,以「閒賞」的審美觀看視野,作為本論文的座標。而論文探討的時間深度,從渾沌的神話開始,一路走向線性的歷史。因此,神話的山水觀,是本論文的切入口,繼而臚列分述山水進入歷史後,分別在儒家和道家哲人們的觀看下,自然山水如何被披上人文哲思。以及騷人墨客的敏銳感官,及其五色彩筆的揮灑,山水又是ㄧ番綺妮風采了。除了厚實了閒賞山水的奇「趣」外,山水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取材的後花園。自然山水因神話、哲人與詩人不斷增衍其意之下,使得閒賞山水與畫山水的樂趣,增添了不同時空,才能疊映出的厚實感,其生發的妙意與層次,更是姿態萬千的。而山水畫外的曲終江上之致,也因時空的積澱下,吹拂的更為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