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台灣水果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陳若慧
    本文旨在探索前人所累積的創作經驗與繪畫理念,結合自身的筆墨技巧、學養、個性、及時代背景,運用藉物喻情的手法,以水果寄情,研究水墨畫創作技法,期能推陳出新以求探索多元變化可能性的拓展,尋求水墨畫創作的新方向。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蔬果畫中水果畫之發展 分三個段代來探索蔬果畫中的水果畫之發展;一是中國古典繪畫時期之水果繪畫,二是近現代之水果畫,三是台灣當代的水果畫。解析每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畫家的水果畫,研究他們的師承、畫風、貢獻及影響。 第三章 東西方繪畫之異同 分析水果畫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價值,探索西方靜物畫的流變並且對於西方靜物畫與東方水果畫之異同進行比較。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繪畫理念 研究如何體認客觀主體,創作構思以至實踐及完成創作,對於在此一創作過程中所依據的創作理念以及所伴隨的審美意識、加以探討。 第五章 作品解析 針對作品,就創作動機、繪畫理念、內容與形式、創作特點以及藝術價值這幾個層面加以陳述解析。 第六章 結論 探討研究當前社會環境帶給水墨畫的衝擊,展望未來之方向作為努力的目標。
  • Item
    意象山水墨畫創作研究
    (2001) 周明聰; chou ming tsong
    論文提要 本研究以「意象山水彩墨畫創作研究」為題,旨在探討現代中國畫色彩的表現性,以及個人主觀意象山水創作研究,藉由中西美學與美術理論的研究,深入理解藝術的創造性與表現性。 本論文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釋義。 第二章:探討繪畫的表現,關係到中西繪畫理論的研究,包括時間因素、空間意識、意境範疇、感覺性、創造性、形式風格的多樣性。 第三章:從色彩之認識,了解色彩的特性、中國畫顏料之特性、種類與應用,以及中國畫顏色的機能性,此外也探討西方顏料之運用於現代中國畫上,最後針對現代彩墨畫的色彩風格探討藝術家的作品風格。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除了論述個人的思想、理念及創作的過程的體悟,並且解說作品與創作方法。 第五章:結論則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傳統予以尊重,做到承先啟後的傳承任務,也要融合中西,才能進一步探索創新。最後則是個人期許與展望。
  • Item
    繪畫中的自然與表現的關係-《自然影像與人》系列油畫創作之研究
    (2001) 朱文正; Chui Wen- Cheng
    [摘要]論文大綱 本論文主要在探索繪畫創作中,對自然的呈現問題,但不限定於風景畫,而是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自然意味」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含。並以「自然哲學」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創作的討論基礎。作者希望在探討之餘,也能回過頭來重新檢視繪畫創作本身的問題,進一步使個人的創作歷程與作品發展呈現更為清晰完整。 從大自然的現象或自然與人的關係,對藝術行為或繪畫創作者本身,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則是本論文最終想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依序為<緒論>、<繪畫與自然哲學>、<繪畫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創作理念分析與呈現>及最後<結論>部份。第一章<緒論>,對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主旨及範圍、創作研究方法、創作研究與論文關係重點扼要進行說明。第二章<繪畫與自然哲學>,嘗試歸納從繪畫作品中,透露出與自然相關的觀點、創作者描繪自然的本意,與東西的各家哲學中的自然描述作判斷比較。 因此第三章<繪畫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則從繪畫創作者的觀點來討論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層面分析,將其分為三個議題來加以討論,大多繪畫對自然的論述多在作品藝評的解釋或美術史、美學理論論述立場著墨、並非只是對自然意義本身做單純的描述,而作者由傳統繪畫與創作形式中,歸納自然形態與畫面真實空間關係的演進過程,從繪畫創作者的觀點來討論表現自然的方法與技術層面分析。 第四章<創作理念分析與呈現>是作者的創作理念分析與表現。體驗自然、觀察自然仍是創作中深刻與真實產生的重要因素,作者探討現代繪畫觀與自然的關係,同時呈現作者創作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從創作發展與表現的範圍分析內容表現的造型,材料與媒介運用及創作方法整體表現與未來展望。 在第五章<結論>的部份,認為對於自然的觀念在新世紀美術發展的年代,應積極被視為一重要影響因素。單從時代和畫家的風格表現,恐怕極難真正釐清當代藝術發展的真正面貌,藝術中理想與生活的距離、商業價值、媒體的介入影響和限制,恐怕是創作者未來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 Item
    現代水墨創作之研究我觀、我思-現代生命的空間情懷
    金永煥
    藝術創作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對生命情感的投注,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現象自然的襯景描繪,也有心靈「移情」的交感聚射。本論文在探索與創作的方向上,即沿著生活變動的母題,尤其是後現代意義籠罩下的臺灣,彈奏出的變調戀曲為觀察的重點,將都會情感的心理空間拼貼在我的創作畫面中,既是視覺上的理性對待,也是精神上的感性眷戀;此外,不同的環境場域(臺灣與韓國)提供我迴遊冥思的比較空間,包括思想態度的面對與哲學靈思的啟悟等。 在我創作生命的座標上,以宏觀的理性思考作縱的開掘;以微觀的感性領悟作橫的品嘗。讓情感自由地滲透在創作的空間裡,並與現實生活作聯繫。透過縱、橫不同角度的考量與析解,本論文在架構規劃上,全文共分六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一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的論述與說明。 第二章 現實生活的變動交感一針對韓國與臺灣的生活現象作觀察,沉澱美感的現實特色與發展概況,勾勒出後現代社會的心理面向。 第三章 哲學靈思的啟悟-主要將影響我創作的中國哲學思想作一理性的反思剖析。 第四章 我的創作觀-就此次創作的思考歷程與態度、作品內容的呈現與歸類、作品表現的情感企圖及表現方法的建構特色作一闡述。 第五章 作品分析說明-以十六張作品作本次創作的內容解說。 第六章 結論-是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 「創作」本身原來就充滿吊詭的性格,因為創新(包括情感溢注與內容形式),所以要面對不成熟,要具備最大的勇氣去割捨取材。將感動的心靈呢喃透過理性的篩漏檢驗,創作生命會變得更厚實。所以,本次的創作讓我體驗社會與自我心靈的交感互動,在理性哲思的穿梭進程下,將是未來創作方向的重要歸趨。
  • Item
    束縛與超脫—由民間信仰的精神性格探繪畫創作表現
    施養居; Yeang-Jiu Shy
    民間信仰本身具備廣袤的包容力,不同於西方宗教性格,這種包容特 質,在後現代社會的今日更顯蓬勃與熱鬧。民間信仰作為藝術表現是多彩 多姿的,常能凸顯地區文化風格,但本文著墨不在於此,而是以社會學的 角度切入,探討信仰背後的心理性格,作為藝術表現的潛在動力,對於人 性體溫的檢測,今昔社會對信仰態度的價值轉換與變動;對於心理視差的 隔距,成就傳統莊嚴美感與映現後現代對立拼構的美感,與歷史作對話, 與現實來反省,將藝術、社會與創作者三位一體關係再做聯繫。 藝術創作前的理性研析與資料判讀,是基本的準備工作,思路脈絡的 清晰有助於創作的進行,在此考量下,本論文的架構規劃,涵蓋內容理解 與美感表現兩大要素,全文共分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就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作闡釋與說明。 第二章創作內容的根源分析—以縱橫的剖面作分析,回溯信仰的歷史 性格與觀照信仰的現代變奏,從心理的慰藉與社會功能及美感特色,到後 現代社會的質變發展與美感移植。 第三章創作理念的闡釋說明—主要針對創作的三大要項,即「我為何 而作?」「我作什麼?」「我如何作?」等問題,作自我的剖析,讓創作 得以具體呈現。 第四章作品分析說明—以十張作品的完成作內容形式的解說。 第五章結論部份 對於藝術表現,在以往的認知裡,總習於以順服轉化的方式來處理, 不敢觸碰或撞擊具爭議性的表現方式或題材。也許是自我性格使然;也許 是歷史宿命的不能違背,此次創作給於我很大的機會,可以作這樣的嘗試 ,相對的,也是極大的挑戰與考驗,對現實的思索批判,對人性的反省, 拉廣了我的視界,延伸了我的聯想,「覺」與「迷」、「束縛」與「超脫 」常是心念的轉換,如此的訊息傳遞,是本研究試圖透過繪畫創作所要突 顯的價值意義。
  • Item
    天地‧人‧現代情現代環境空間與人物畫創作
    呂建德; Lv, Jian-De
    人物畫的創作與現實人生本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畫史或是著名的畫蹟 上來看,不論是古今中外優秀的人物畫作品,總是與當時代的現實環境息 息相關。人物畫創作不應只是「人形」的描繪而已,故須跳脫「怡情養性 ,自得其樂」的傳統窠臼,《周易》所謂「立象以盡意」,這個「象」是 為盡意而存在的。今天為了開拓人物畫的表現空間,就得從生活中去體驗 、去反映現實。新時代的精神思想,必可導引出新的表現形式;自我個性 的寫照,則能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本研究的撰述是以個人創作理念的分 析為主: 第一章分析創作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動機主要來自生 活環境的體驗;目的是為了以藝術語言來提出反思;創作方法1.以主題 意識來開拓並凸顯人物畫的表現性。2.以超現實手法結合甲骨拓片所具 有的占卜象徵來傳達現實的意念。3.以適合水墨畫表現之材質為主。創 作範圍:1.人物造型以現代仕女為主。2.題材以反映現代環境問題為 主。第二章說明中國人物畫發展的時代意義以期能溫故而知新,並分析歷 代人物畫創作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從舊形式中去發掘新的意義。第三章對 於中國人物畫的開創問題,先說明人物畫創作與外來藝術的關係,再分析 當今人物畫的發展方向。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闡釋:一是說明 環境與藝術的關聯性,進而分析本創作的時代環境因素。二是說明本創作 內容的主題意識、時代性。三是分析畫面構成與形式美感的表現。第五章 是個人作品的賞析:分三系列十一幅作品逐一說明。
  • Item
    油畫創作技法和製作之研究
    王高賓; Wang, Kao-Pin
    油畫實際創作,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必須對材料,工具有所認知,製作 時方可得心應手;在技法上也要下一番苦功,熟巧後對畫面的構成與描繪 ,才能駕馭自如,適切表達內在的意念,自然呈現個人風格。身為西畫創 作組的研究生,我認為有必要將平日實際的研究成果,有系統的予以彙整 ,使大家對油畫創作的過程,能通盤瞭解,並掌握製作的原理原則。油畫 創作者若能夠藉彼此的研究經驗互通有無,那麼對爾後的各項探索,相信 更能駕輕就熟且裨益良多。本論文以油畫創作的技法及製作時所需材料, 工具為研究主題。全文分為五個章節;配合研究過程所拍攝的照片資料, 做有系而完整的介紹。茲將各章節內容簡述如下:一、緒論:將本論文研 究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及範圍,做概念性的說明。二、材料:工具的使 用與作品維護保養:對於油畫創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如油畫筆、畫刀、調 色板、畫布、畫架、畫箱、顏料、畫用油、資料、洗筆壺、油壺做分類詳 盡的介紹,並說明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最後介紹油畫完成作品的維護與 保養。三、創作技法與製作過程:對油畫創作基礎技法,如素描,色彩, 透視學,解剖學做逐一的研究論述,其中又對素描的運用原理,就空間、 結構、構圖、體面、明暗交接線、邊緣線、比例、整體觀察、調子、質感 等做詳細的研究說明。本章最後介紹油畫的製作方法與製作過程;方法可 分為直接畫法與間接畫法。製作過程則分為六個步驟,(一)畫面的構思 。(二)繪製草圖。(三)素材的蒐集。(四)素描稿。(五)色彩稿。(六)畫布 上的完成。四、作品賞析:此章為筆者實際創作之經驗,藉由十張油畫作 品,就創作的構思,緣由,與製作過程,技法對照畫面做深入介紹。五、 結論:歸結研究與創作之心得。藝術創作之路既深且廣,因此有必要做全 面性的探討與研究,才能達到博大而精深的境界。
  • Item
    現代水墨畫創作之研究
    洪莆日美; HONG-PU, RI-MEI
    本研究以「現代水墨畫創作之研究」為題,旨在探討現代水墨畫的理論與美學觀點, 研究者並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實際從事創作,以作品呈現來驗證個人的思維。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實驗法,透過此相輔漸進的 三種研究方法,期能達到下列目的: 一、以正確的觀念來選擇創作方向。 二、探討水墨畫發展的歷程。 三、分析現代水墨畫的特質。 四、以現代水墨畫為創作主體,探討創作理念之形成與呈現,並分析創作過程。 本研究共提出十八件作品,這些作品就形式而言,它是抽象的,融合音樂的旋律,展 現了反覆、漸層、對稱、均衡、對比、節奏、單純的形式美,達到「寓變化於統一」 的創作理念;在內容方面,從自然界汲取精華,藉以探索宇宙的奧秘與生命的意義, 並希望能突破空間的限制,將時間要素納入繪畫創作,因而提出一系列的連作,代表 時間的延續。 研究者從理論探討與實際創作中,領會到現代水墨畫是一浩瀚的領域,值得開發研究 ,並據此擬定個人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肌理的表現 二、工具的研發 三、理念的吸收 四、發展新世紀的觀念
  • Item
    中國吉祥圖案引發的現代繪畫創作
    李正壽; LI, ZHENG-SHOU
    本論文基於對現代繪畫創作與傳統中國繪畫創作方法上的一些問題之研究,並將中西 加以整合,且運用在創作上,為現代東方繪畫作了新的詮釋和表現其重要性。 藉著理論分析與現代水墨創作表現方法,進行中國吉祥圖案在中國繪畫中特徵之研究 ,加上創作理念形成結構即針對理論與創作進行剖析,具體而言本文之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對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之說明。 第二章針對新藝術的抽象繪畫產生與發展加以研究和應用,包括抽象繪畫的要素、表 現的技巧、思考與創作的方法,並附圖片說明。 第三章闡述現代繪畫觀念與新寫實手法,包含「現代繪畫」之特徵及類別,並將理論 溶入實踐,說明如何以現代繪畫手法從事創作。 第四章是本論文研究重心所在,則就吉祥圖案的特色與代表,吉祥圖案在中國繪畫中 的特色、觀念及基礎,以吉祥圖案為創作重心的藝術價值等作深入之研究及說明。 第五章是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創作表現,首先詳細闡述吉祥圖案繪畫技巧的運用與表現 手法,其次是繪畫作品的解析與欣賞,共附十幅吉祥圖案,並針對各幅加以解析。 第六章是結論,對以上各方的探討作歸納和總結。 研究結果發現:國畫研究者要有現代化的觀念,現代的畫家從事於繪畫創作時,應該 以中國哲學精要中所呈現的人文精神,再以新的表達方式,去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中 國畫。 本論文就是傳統的國畫和現代繪畫在中國吉祥圖案中的引發與呈現。
  • Item
    論寫生與創作 : 從傳統出發
    姚亘; YAO,
    中國繪畫藝術,源流久遠,經先民努力經營,孜孜鑽研,耗精竭神,於萌發、茁長的 過程中,努力求變,創造出輝煌的傳統。 綜觀中外美術史上,名垂千古,受後世肯定者,無不是以自然為師,以生活的感受而 創作。中國繪畫亦復如是,自古以來,皆秉持「師於人、師造化、師諸心」的態度, 日寫夜思,漚心泣血,潛心創作。研究中國繪畫史,可以了解,傳統是在不斷的創新 與改變中形成。換句話說,不斷創新乃是優良傳統精神之一。唯獨近二、三百年來有 許多人對傳統之誤解,或以為傳統是崇高神聖,不能稍加改變,或以為傳統為創作之 障礙,應全然推翻;如此極端之見解,皆為不了解傳統繪畫之真正優點所致,因而無 法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使傳統成為創新的基礎。鑑於此,研究中國繪畫創作 者應徹底了解傳統,從中攝取營養,消化吸收,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座標與努 力的方向。 本論文的架構有二:第壹篇,說明個人創作的理論基礎。第貳篇,敘述個人的創作理 念與心得,希望能在研究傳統繪畫理論與實際創作之間互相印證,並能在創作過程中 ,發發現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第壹篇共分三章: 第一章強調傳統在中國繪畫的重要性,研究中國繪畫應從傳統出發,吸收其中的優點 精華,進而「溫故知新」「師古以開今」。 第二章論述傳統畫家如何觀察和體認現實的方法,了解中國繪畫傳統以來就注重「寫 生」體念現實生活的態度。再就寫生的含義作進一步的分析,說明寫生與寫意之關係 ;以及寫生表現的疏密二體-工筆與寫意,二者都要求形神兼備,絕無先入為主的高 下之分。 第三章探討中國畫家如何表現其所見與所思的繪畫形式,從用筆、色彩、形神、造境 、款題,五方面略述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特色,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因與果,優與劣 之表現形式。第二篇共分二章: 第一章說明個人創作理念,論述一切創作以寫生為基礎,創作時應持嚴謹態度,九朽 一罷之研究精神,才是從事藝術創作者應有的基本要求;創作既然源於生活,生活不 能脫離社會性、時代性。繪畫乃至任何藝術都貴在其個性與獨創性,以及重視中國繪 畫本身的自主機能、避免詩書入畫喧賓奪主的可能。 第二章敦述個人創作過程與心得。從題材選擇、與意念傳達,形式的呈現,材料應用 四方面分別說明個人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灴斷地寫生探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把具象與想象,甚致於抽象,作最深刻的融合,傳統與自我創新間作適當的抉擇 ,期望在前人努力的成就上能「守之,繼之,改之,增之」,在「有法」的束縛中得 「無法」之自由,從傳統的規矩中,醞釀出現代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