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達文西最後晚餐」的研究
    (2012) 張仁政
    法則與秩序是出自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琣〔Karl Jaspers〕的作品『做為哲學家的達文西』〔Lionardo Als Philosoph〕一書,第一章 認識的樣式,雅斯琣以做為哲學家的主題來探述達文西的思想內涵,而確立其身為偉大哲學家的不朽地位,實是異常突出的一件事。確認達文西深具哲學家地位的看法,雖非自雅斯琣始,但其論述與根據,則更精闢有力。從達文西繪畫論,可以用來對照出達文西如何畫最後晚餐畫中的門徒人體的動態、手部的姿勢和臉部的表情和心理的描寫是達文西的藝術第一個要素。 達文西認為「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泉源,他認為人在不做作時的動作、手勢和表情必定和這人的思想感情相適應。所以他把動作、手勢、表情看成是繪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達文西在繪畫論中要求畫家畫筆下人物的動作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表現畫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他。 人的思想溝通和人所表達的抽象概念包括人內在的心理和精神內涵,都是不可視的。所以達文西把身體姿態、臉部表情、手勢看成是繪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達文西在繪畫論中要求畫家畫筆下人物的動作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表現畫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論文中我把「達文西繪畫論」中『姿態、臉部表情、手勢』 做為檢驗達文西所畫最後晚餐中門徒聽到耶穌說你們有人出賣我時,門徒門身體的姿態、眼臉部的表情、手的姿勢的不同反應和心理反映。由此可以深入了解達文西創作的方法和思想。
  • Item
    計數.測量.衡重--柏拉圖立體中的藝術和科學
    (2007) 張仁政; Chang Ren-Jenq
    從幾何學計數、測量、衡重的角度,深入了解西洋美術史,是本論文的主要目的。論文一開始的動機如同德國大文豪哥德想要探討希臘藝術的奧密,用柏拉圖立體說明希臘哲學家發展出以幾何學描述宇宙現象和萬物的始元、本質、結構,「度量」是幾何學的精神,柏拉圖的理性度量的思想是透過大學教育制度推廣。進一步說明希臘文化以眼見為憑,根本不存在希臘的時間觀這樣的東西;希臘文學中「無限的空間」是貶詞;希臘城邦的空間概念只有目力所及的範圍;希臘人是崇拜人的民族,甚至把自然現象或抽象觀念偶像化和實體化。希臘造型藝術是共相的實體藝術;希臘人用各種空間表現方式壓制對死亡的恐懼;科學的定律源自悲劇的現實性;悲劇「伊迪帕斯王」在探討希臘人生和死的共相及時間不可逆。 房子是宇宙的模型,埃及神廟的軸線模仿太陽和星星運行的秩序,在平面上建築永恆的高度;希臘神廟是地景公開展示的象徵,公開展示鍛鍊過的身體是強者的象徵,公開展示最美的體魄是最好的敬神方式,希臘的宇宙觀和建築反映存在是真理。 羅馬的神廟和公共建築軸線結合埃及(太陽和星星運行的秩序);和希臘(世界的肚臍—世界的中心點)宇宙觀的影響,神廟所在之地是天地諸神的交會點,受天地諸紳所保佑;再發展成維特魯威所說建築是人體的像徵—人體的幾何學,建築的莊嚴表達帝國的莊嚴,權力的幾何學—存在是霸權,觀看並相信,相信而遵守,世界的舞臺,現實與絕望;柏拉圖立體的理念被應用在建築上成為圓頂,萬神殿象徵從多神教過渡到一神教。 圓頂是天堂的象徵,聖蘇菲亞大教堂—神在人間的居所;佛羅倫斯百花聖母大教堂—聖寵和人文主義;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一個絕對的視覺系統宣告神的壯麗與人的順從;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在新世界建造自由民主的天堂;加拿大萬國博覽會美國館—用最少的表面材料包圍最大的內部空間。 文藝復興到現代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刻、金工中探討柏拉圖立體。包括文藝復興的法蘭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0?-1492)、烏協羅(Paolo Uccello﹐1397-1475)、路卡.帕西歐利(Luca Pocioli﹐1445-1517)、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費拉.吉歐凡尼(Fra Giovanni﹐1435-1515)、丹尼爾.巴阿巴羅(Daniele Barbaro﹐1513-1570)。北方文藝復興時期,阿伯烈特.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82)、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1497-1543)、溫特斯.詹尼特斯(Wentzel Jamnitzer﹐1508-1585)、約翰.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巴洛克時期形形色色的多面體藝術(Miscellaneous Examples)、阿伯拉翰.夏普(Abrahan sharp﹐1651-1742)。現代的艾雪的版畫(M.C. Escher, 1898-19722)上的多面體;喬治.哈特之多面體雕刻的公共藝術。 藝術中的科學探討在西洋藝術史中,運用希臘人所提倡的理性,以幾何學度量的方法觀測調查自然現象,從黃金比例、構圖學、人體正投影、透視學、透視器械、暗箱倒影和照相機的發展、油畫色彩學、解剖學、人物群像組織法等藝術科學。到伽利略、開普勒、迪卡爾和牛頓數學量化,完成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天體運行的數學規律的證明。後來的科學發展轉向耐心的實驗,以觀測調查物質的本質,使工業革命的產品在生產之前都能先經過數學計算。 西洋文化從希臘以來就注重用幾何學、數學度量萬物的物質屬性,和空間的造型。從建築、雕刻、繪畫結構顯露出這種度量的特徵,文藝復興時達文西把立體幾何學的空間概念應用在人體投影,和人體工學的動作極限,及機械構造以便製造槍炮。從理解萬物的立體結構,進而製造立體機械結構的武器。英國建築理論家理查.帕多萬(Richard Padovan)在《比例—科學.哲學.建築》說:「科學和藝術都是使世界變得能夠理解的手段,也就是創造一個可以理解的世界的手段。在藝術領域如同在科學領域一樣,理解的關鍵在於數學法則。」 史丹福大學克伯萊教授(Ellwood P. Cubberley)在《西洋教育史》中說︰「教育的實行與進步乃是西方文明展佈的一面」。 自畢達哥拉斯定下希臘人文教育四科的內容,柏拉圖創立人類史上第一個大學,以幾何學和數學來描述宇宙萬物,兩千多年來的西洋教育制度的發展,一直在傳播柏拉圖的思想和理念,柏拉圖度量的思想透過大學教育制度以同心圓向外傳播。英國數理哲學家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全部的西方哲學只是柏拉圖一系列的註腳。」(All of western philosophy is nothing but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而「全部的西方科學只是阿基米德一系列的註腳。」(All of western Science is nothing but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Archimedes.) 現代西方的這些成就是繼承希臘文化追求宇宙萬物永恆存在的數學真理,歷經中世紀末期以幾何學和數學為核心的大學教育的建立,文藝復興全面學習希臘古典文化和歐基里德幾何學和阿基米德物理學;宗教改革,使大一統的天主教世界分裂出新基督教,新基督教捨棄視覺感官為重的人體造型藝術(偶像崇拜),轉向抽象的音樂藝術,和研究幾何投影度量物體的實長、實形,從立體幾何學建構機械運作的機構,及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改革,以數學對物質的物理、化學的解析,整合科學和傳統技術的成功,使普魯士能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獲勝,德國統一,執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科學的牛耳;科學革命,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牛頓用數學量化證實天體萬物運行的規律和作用;美國革命建國宣言,從希臘幾何學的演繹邏輯的方法啟示,人具有不證自明的天賦人權的普世真理;啟蒙運動,伏爾泰、盧梭受牛頓科學和美國革命的影響,主張要用不證自明的科學理性、天賦人權,重新思考建立合理的國家和社會制度;工業革命,從瓦特蒸氣機發明後,幾何學加金屬材質加自動化動力,工業開始量產。 西方的建築、雕刻、繪畫、工藝、商品、工業產品、武器都具有度量的精神,這些作品或這些器物的背後,都有度量的思想,度量的方法和工具。所以,精確的藝術品,必有精確的思想,精確的方法和工具。優良的工作,必然含有優良的工具和機械。新的技術和方法,可以產生較佳的結果。顯然,西方文化可以用幾何學和數學度量。 從希臘開始探討理性可度量的美學思想,可度量的建築,可度量的雕刻,可度量的繪畫,可度量的工藝,可度量的工業品,可度量的商品,可度量的系統化工業量產,可轉換為有標準度量的武器,以至十九世紀追求現代化的帝國主義強國夢,和二十世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強國夢的後現代悲劇。從唯心的思想到理論,從思想理論到藝術和器物,從藝術和器物到審美到機構作用。幾何學的度量方法論貫穿從唯心的思想理論,到唯物的器物作用。唯心和唯物的平衡點就在人性,人文主義重視藝術和科學,藝術和科學之間的交集就是人性,不可濫用理性,用理性發展出來的武器殺人。 當東方遇到西方,西方二千多年經歷的階段,強迫中國在一百多年內努力追上。中國的革命就是面對西洋列強的挑戰,反應學習西洋的船堅砲利,典章制度,以至哲學思想、科學和藝術。本論文《計數、測量、衡重—柏拉圖立體中的藝術和科學》一開始追隨德國美術史家溫克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大文豪哥德(Johann Wolfang von Goethe)和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Osward Spengler)的腳步,探討希臘藝術和哲學的奧秘?所用的方法是形象無言,文字無形,藝術和哲學並重,進而發現從希臘以來的西洋教育制度,用幾何學的方法論來研究宇宙萬物的本質,是西洋文化創造發展的源頭和核心。從重視或不重視幾何學度量的方法,比較出中國近百年悲劇和動亂的問題出在那裡? 最後重申本論文主旨︰幾何學和數學貫穿整個西洋文化的各個面向,幾何學和數學也貫穿西洋美術史的面向,所以,從幾何學的度量方法可以提綱挈領理解西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