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視覺擬像運用於憂鬱症防治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20) 賴志芳; Lai, Chih-Fang
      何謂視覺擬像?人類從擬仿到超真實的影像概念一一陳述於時空的深度,正如我們現在所處似真似虛的社會現象。本研究以視覺擬像如何運用在平面海報為探究的主題,藉由文獻探討將尚.布希亞所提的擬像論對於後現代經由大眾媒體的灌輸傳播,讓人們藉由符號象徵造成的社會現象。從擬像意象與藝術脈絡連結分析出30種後現代表現手法運用於擬像海報設計。透過案例分析將視覺擬像運用在海報設計形式表現,探究平面設計在符號、圖像修辭與擬像的關聯性。歸納出符合擬像世界的圖像形式構成:型態同構、型態分離重組、隱形構成、置換重構、視幻與錯覺、異影圖像、共生形與正負形圖像等七種,並融合擬像的符號象徵達到視覺擬像效果,再經由創作實證運用在已成為21世紀的藍色病毒「憂鬱症」議題作為海報設計主軸,分為三個系列每個系列各五張共十五張作品。分為三個系列呈現:一﹑憂鬱症心境/邊緣,找路,失落,黑鏡,堆積五張作品。二﹑面對憂鬱症/幸運,轉移,要做,傾聽,鏡子。三﹑跟它說再見/透露,接受,心跳,接納,幸福。希望藉此讓人們正視憂鬱症患者對社會的影響並導正大家污名化的錯誤觀念,期望透過此創作研究讓人們瞭解尚.布希亞的擬像意象,以象徵符號來詮釋抽象的內心世界,探索不同思考模式發想的可能性。 本研究獲致結論有三:一、平面設計的圖像修辭「象徵」搭配借喻或隱喻可對應到擬像的視覺設計;二、除了運用現代數位在影像的創意手法,也應該如同尚.布希亞對於追求藝術的本質,回歸設計應有的創意及設計者本身肩負的社會責任;三、對於科技的發展讓圖像、影像和影音多面向並不需要刻意躲避,善用媒介或創作元素也可以達到擬像的圖像表。
    • Item
      擬像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
      (2005) 黃明慧
      我們生活在擬像的世界,消費擬像、之後再製擬像。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曾說:「『擬像』(simulacrum)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起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擬像』本身即是真實。」換言之,真實不過是符號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由相關文獻探討擬像的意義與商品消費之關係:廣告賦予商品符號,使商品更具吸引力,透過想像,商品符號的定位得以確立,由此可知廣告本身就是一種擬像商品。 以今日數位影像工具的進步情形,欲達到化想像於實現已變得相當簡單、因而擬像手法更加豐富與精采。因此本研究分析擬像的手法與應用,蒐集與觀察海報設計後,研究生將設計作品中之擬像表現的應用情形分做八大類,分類如下:1.物理性質的改變。2.時空的置換。3.解剖學的解構與重組。4. 相異物體之融合、材質的置換。5.違反常理的意象及視覺之合理性。6.重疊交錯或矛盾之意涵拼貼。7.實物、現成物之「意象主宰內容」式拼貼。8.逃離現實的遊戲美學。 透過本研究所分析的「擬像」作品,研究生試圖利用攝影和電腦技術結合,讓作品產生「眼見為憑」、「擬像超真實」的效果,也就是利用「擬像手法」-「欺瞞」、「哄騙」,與傳達「主題」渾然合為一體,發揮想像的創意訴求效果。本研究之創作主題設定,參考布希亞提出擬像之「連續性的形象」的四個層次,試圖透過創作體驗其創意與藝術涵養之重要性,藉以提升設計作品之創意表現、情感共鳴與藝術價值之心得。 主題一:【純潔之眼】 擬像之第一層,它是基本真像的反射 主題二:【科技與藝術對話】 擬像之第二層,它是基本真像的偽裝與曲解 主題三:【究竟是不是容器】 擬像之第三層,當真像不存在時,它再次地偽裝不存在的真像 主題四:【蛻】 擬像之第四層,它與真像脫離任何可能的關係,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擬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