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品牌形象傳達之整合設計策略發展研究
      (2012) 楊宜樺
      品牌是一種需要不斷傳達的訊息,必須一致化與長期累積,不斷的重複傳達才能強化形象,過往企業委外由顧問公司協助管理品牌、確保品牌核心價值的呈現,現今更多的整合性任務落於企業體本身,如何正確落實一致性品牌形象與一致性訊息的行銷溝通是本研究探討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針對「品牌形象傳達之整合設計策略」議題進行探討,透過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法,以歸納品牌形象傳達整合設計策略發展初期模式為研究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 - 1.品牌建立的識別標準以及品牌資產是品牌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的行銷溝通規劃都必須整合考量,有助於強化品牌知名度、維持品牌形象一致性,同時協助識別發訊者,而品牌核心定位是策略最高不變指導原則。2. 創意策略單扮演維持一致性訊息、形象、創意以及各創意執行活動溝通的角色,是傳播策略中與創意有關的項目簡化的結果。策略單內容撰寫著重討論、詳列需求與保持彈性,須靈活運用並於執行過程中管制與及時調整,執行者可針對各自設計專業,加入訊息表現與執行相關事項協助自己或團隊之間的溝通。3. IMC傳播內容整合綜合歸納為(1)訊息主題整合:所有溝通工具所傳達的訊息、主題須整合一致(2)口徑一致:所有內容都相同,共享單一主題、形象、定位、訊息(3)共同的溝通符號:一個icon或slogan或symbol環繞(4)系列稿概念:同一主題、同一風格,但有不同的創意表現手法(5)共同創意元素:不同對象的傳播內容必須有共同的創意元素,避免訊息混淆,電視廣告擁有最完整的溝通內容(6)主視覺一致。雖然重複是提高記憶度不變原則,但仍需在預算、溝通年齡層、使用區域、媒體特性全盤考量下進行策略選擇與適當的調整。
    • Item
      時尚品牌行銷模式之研究
      (2008) 盧縉梅
      摘要 服裝是人們於生活美學中的動態展示品,都市是人們展示生活品味的活動空 間,消費是人們美學品味的社會行為,品牌是人們消費決策的密友;永保品牌新 鮮值、期望值,與品牌依存產生情感共鳴,無須行銷而行銷如影隨形。媒體是品 牌包裝發言的媒介,流行是觀察社會脈動的指標,柔軟的美學、設計、時尚品牌 產業已經成為堅硬、強大的全球性經濟力。更多的產業亦以時尚為概念、以創意 為依歸。鑑於時尚與流行之特徵快速、短暫、多變,資料與資訊的推陳出新和變 化多端,永無截止日,因為每個下一秒都將出現新提案、新演出,因此深感本研 究的資料只是階段性的呈現,此乃時尚的挑戰性與魅力之所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以解析時尚產業的經營結構與行銷模式,透過國際知名具 影響力與指標性的時尚品牌,結合文獻探討,針對學者專家與時尚產業之關鍵人 物,各方論述與各種引起風潮之議題,做各項的分類整理,其中案例之整理方式 以相關報導的內容做接近原貌的轉述,因為平面媒體的陳述方式,也是一種引導 與影響的傳播模式,對社會觀察實屬重要。同時發現堅實經濟力之時尚產業於各層面的有效運用,實為經典足為典範,結構上環環相扣之智慧結晶,期待不但能作為本研究創作之依據,更期望對台灣相關之時尚產業界,能放眼國際,做全球性格局之思考,於設計開發、行銷應用、經營方向等等…提供實質的參考價值。 關鍵字 : 時尚品牌、品牌故事、品牌形象、消費行為、行銷模式
    • Item
      台灣企業品牌國際化研究-應用於南寶樹脂品牌策略與視覺形象
      (2008) 吳珮涵; Wu Pei Han
      台灣企業結構長期以來均以外銷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內需市場過小的壓力下,若不開拓國際市場,則難以維持企業的經濟規模;近年,台灣產業更面臨微利化、國際化及知識化的挑戰,企業在製造方面的附加價值已快速降低,故必須朝微笑曲線的研發與品牌兩端發展才能突破困境,因此,發展國際品牌已不再侷限於高科技產業,甚至在傳統產業中不乏許多強力推展國際品牌的企業,如:巨大(Giant)、正新輪胎(Mexxis)、康師傅(Master Kong)、喬山(Johnson)及南寶樹脂(Nanpao)等,惟有成功自創品牌、拓展國際市場,才能掌握經營自主權,擁有品牌才能開創企業的未來。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台灣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發展及其品牌策略間之相互關係,從而了解一個國際品牌在全球市場行銷的視覺形象傳播之需求及關鍵影響因素,藉由文獻探討、個案研究、深度訪談以及品牌識別實務的規劃與執行案例求証之,探討品牌國際化的策略及視覺形象應用之建議。
    • Item
      國產水果品牌形象暨識別設計研究—以台中市大坑地區柑桔產業為例
      (2005) 周筱盈; Chou, Hsiaoying
      加入WTO之後,國內的農業競爭力頓時面臨了重大的考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了協助農民突破行銷過程中所遭遇的發展限制,推行了「國產優良品牌水果蔬菜品質認證制度」,目的是希望能讓國產水果蔬菜以「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品質是品牌的後盾」的區隔策略來贏得消費者的支持,同時以造福生產者、運銷者及消費者三方來開創市場競爭優勢,確保國產水果蔬菜永續經營的基礎。因此,國產水果品牌應運而生。 本研究試圖針對國產水果品牌形象的設計作一完整的分析與探討,並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內的柑桔產業為例,提出一套完整的品牌識別設計。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及視覺創意設計法來進行。所得的結論用來發展一系列的視覺規劃。具體的研究結果呈現在視覺創意設計方面,以本土化、具親和力的訴求來發展品牌識別,在命名上以「地名+產品」創造出「大坑金選桔」的品牌名稱,設計的內容有品牌識別系統,吉祥物的開發設計、商品廣告海報設計及商品包裝設計等。研究結論包括1. 大坑金選桔視覺識別系統的持續應用;2. 品牌特色策略;3. 品牌持續推廣策略;4. 吉祥物結合行銷策略。研究建議有1. 擴大政府投資;2. 結合地方資源;3. 家族式的吉祥物開發;4. 代言人策略;5. 整合行銷傳播的應用;6. 商品的多元開發;7. 公關活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