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uni咖啡品牌形象建立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
      (2010) 周慈菁; TZU-CHING CHOU
      本研究利用咖啡市場的探究與現行行銷面向的蒐集與探討,比對於目前市場上興盛的咖啡品牌,試圖提出適切的視覺設計運用於此產業。透過對主要競爭者:illy及LAVAZZA的分析,與次要競爭者STARBUCKS的分析可發現,此三種品牌將「精品行銷」帶入市場,提高顧客對產品的吸引力。另外,他們亦重視形象識別設計、包裝設計及室內的裝潢與呈現的味道與主題,彼此間的品牌識別有明顯的市場區隔。透過競爭者的分析,本研究創作鎖定以「芒果黃」作為與其他競品的視覺區隔,暖色系傳達出溫暖與活潑的色彩意象,亦能傳達台灣在地人文特色。 現今的消費型態,美學掌握了消費者第一眼的目光,有時候更是主宰了消費者購買的慾望,對咖啡產業來說,值得密切注意的是,重視生活品味此消費族群具有高消費能力,但市場上較少主推結合精美包裝設計的「新鮮精品咖啡豆」之台灣品牌,若能更深入挖掘此一消費群、給予符合他們的品味與氣氛,更能增添產品吸引力與製造商機。
    • Item
      文化品牌模式之設計策略研究-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
      (2010) 周育妏; Chou Yu-Wen
      文化反映出精神、意識與區域群體特性,存在人類的地方就會留下生命的跡痕,在同一文化地域中生成出固有風土,並產生相攝而又具有特質的文化;品牌是具像亦是抽象的符碼,在社會演進與文化歷程過程裡,由為人所辨識的符號、標記等漸漸成為一種表徵與各生活型態下的風格,深沉地洞悉文化,透過文字、記號、符號、圖像等來傳達,又或直接涉入去體驗,讓「文化」在現代中成為一種更能接近大眾的型態表現,操作這些載體的則是文化中的抽象價值觀、信仰、人類的需求、生活風格等,藉以「品牌」從有形與無形中更接近文化。本研究探討文化品牌模式建構之設計策略運用,從文化品牌模式、文化創意等相關文獻來分析並前往峨眉當地進行訪談,釐清並整合文化品牌模式,再針對設計的角度切入,建構出設計策略該如何運用於文化品牌的模式,將模式流程導入社區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並結合應用,研究中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進行深度探討,收集相關台灣茶葉熱泡飲消費者特性,及茶類市場包裝設計研究資料輔助進行,運用文化品牌的設計的策略面來將其建構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策略模式概要如下: 1.定義研究之文化創意產業別界定為地方文化產業,並對該產業進行產業分析深度探討。 2.針對該地方文化產業之設計策略發展,將地方文化以視覺文化歷程進行文化符碼編碼。 3.同於品牌概念,文化品牌亦著重消費者需求與認同,更特別著重文化符碼與文化品牌的隱性的感性行銷與體驗價值,設計師(文化中介者)應強化自我將文化符碼體現形塑為文化品牌的能力。 4.經由上述1、2、3項歷程,設計師(文化中介者)可以開始進行產品形象規畫與品牌概念化,視消費者產業別與產品或服務在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符號價值與體驗價值的觀點,來做為實務創作與行銷方式的重要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是現今世界的潮流,現今是一個極度重視文化與生活風格的社會型態,將文化的因素考慮在設計中,再將由文化為內涵的設計寓於生活之中,學習由理念與架構開始建構我們的創作,思維所要進行的創作之設計本質,在地方文化品牌的設計策略模式探討與創作實驗實作中,期能為提升峨眉的藝文觀光加入一股助力,也為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且待發展的社區區域帶來參考價值。
    • Item
      自行車品牌之產品識別系統研究-以台灣雲豹公司為例
      (2014) 余涵中
        產品識別是建構以及傳達品牌形象的重要媒介之一,透過具有明確識別性的產品識別特徵,並將產品識別特徵群作系統化的規劃,將有助於消費者對於品牌形象和記憶度的提升。如何形塑較具有明確識別度的產品識別特徵,並將其整合為產品識別系統的設計模式,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之研究方向,針對自行車品牌為主要探討對象,在研究流程的規劃上主要以四個階段作執行。第一階段為文獻探討,藉由文獻來歸納產品識別系統的理論架構,以及有關於企業識別系統與產品識別系統之關聯性的基本探討。第二階段為研究分析,首先,以專家訪談法作個案篩選,搜集三個具有明確識別性之產品識別系統的自行車品牌,並且蒐集有關自行車品牌在產品識別應用上的相關輔助資料,其次,透過案例分析進行較深入的檢視,將該些品牌建構產品識別系統的設計手法作歸納分析。第三階段為設計創作,以台灣本土的自行車品牌-台灣雲豹作為創作對象,並將前面兩階段所歸納的分析資料作為創作過程中的參考依據。最後一階段為綜合整理,將前述各階段之研究結果整合歸納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透過本研究之研究流程所分析整理之研究結論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產品識別需要透過長時間的應用與傳播方能令消費者產生共鳴;(二)具有高度辨識性的自行車品牌,在產品識別的特徵上,除了具有對於企業外部的獨特性之外,亦具備了企業內部的統一性;(三)品牌之系列產品在色彩計劃的規劃上,除了能以慣用或相似的色系作表現外,採用相同的配色模式亦是能傳達統一性的方式之一;(四)欲提升自行車品牌之產品識別度,以機能導向為優先考量是值得參考的設計方針。
    • Item
      自我探索中發軔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個人畫室之識別系統為例
      (2007) 林政安
      直以來,對於生命的好奇與探索,使自己生命不斷的在反省著傳承與啟發,如此美妙的歷程一直是我所專注的。期望藉由藝術創作活動的輔助,在精神性之神秘境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鴻溝上,取得某種平衡與相互的轉進,便形成了個人從事藝術創作的最大動機。童年在塗鴉的探索,從未曾瞭解藝術的領域為何?到後來從事藝術、美術設計相關工作,才深深體會藝術早已在我生命的深處烙印、深植。 然而藝術、設計的存在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無法避免的,終究必須探索其本質的部份。希望藉由個人從事美術設計二十餘年與美術教學十餘載的努力,儘量發揮可能的影響力,為台灣的美術教育工作盡一點棉薄力量。坊間的畫室,都是負責人單打獨鬥完成畫室的課程與經營,未有餘力從事師資培訓與課程統整建檔,當然其發揮的影響力就相對有限。 本研究期望藉由企業識別系統(CIS ─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導入,也就是將連鎖畫室當成一種企業體,這個企業體藉由設計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逐漸凝聚成一個單一的理解,一個獨特的企業形象與企業文化。透過設計與閱讀者的溝通過程,達成一種對品牌的忠誠度、認同感。   本研究將探討「孩童畫室與商業設計結合」的可能性,進行美育教學中心所作之行銷設計為例的研究與創作,共計五章。 文獻探討方面,從旨在探討兒童畫室定位、品牌及行銷相關文獻,來作為創作的依據,內容探討品牌塑造及形象策略、兒童畫室的營利策略、品牌管理與藝術行銷之相關理論、網路行銷、CIS與構成要項的關係分析,最後一節為文獻探討總結。 本研究進行創作前,先彙整其它同業的現有的做法,予以分析優缺點,再擬出「品牌策略行銷」新定位,包括基本項目、應用項目;文宣、事物用品、商品及包裝設計、貼圖插畫設計、個人化商品等,透過猶如一種企業體般,有系統性、有規劃性、有長期性的雙向溝通活動,結合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以獲得更多更廣的支持,共同為增進學生的美術學習活動,達成教育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