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設備與材料之研究(1895~1926)
    (2024) 陳宛琪; Chen, Wan-Chi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以「速成延長主義」為建設方針,以具有鐵路建設經驗的日本技術人才為主,顯示臺灣鐵路設備和材料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影響,並與日本的鐵路工業技術發展密不可分。本文擬就1895~1926年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路的發展、政策的變化、設備和材料的來源及轉變,究明1895~1926年間臺灣鐵路設備和材料的發展及其特色,並透過與日本國有鐵路的比較,探討兩者的關聯與異同之處。由本論文探討的結果可知,1899~1911年間日本的機關車技術尚在起步階段,因此縱貫鐵路的機關車仰賴外國進口,鐵路車輛國產化政策確立之後,以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為主要供應者,且與日本機關車型制漸趨相同,反映出殖民地臺灣配合鐵路車輛國產化政策,也顯示日本的鐵路車輛技術逐漸走向獨立。貨車和客車方面,係鐵道部工場擁有足夠的車輛製造技術和設備,得以鐵道部工場為主要來源,並另向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購買。貨車和客車的數量和種類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徵,以鐵路實際運輸情形增減車輛的種類和數量。軌條方面,1899~1910年代中期依賴國外進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日本製鐵技術的進步,臺灣軌條轉為從日本進口。縱貫線採用窄軌,而清領鐵路、日本鐵路同為窄軌,使得縱貫線能沿用清領的鐵路車輛,也便於臺日之間機關車的調動與支持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隨著運輸量增加,鐵路車輛數也隨之增加,但長期發生滯貨問題,反映出車輛數的成長跟不上運輸量的變化。此外,鐵道部工場反覆修繕及使用舊機關車,加以1910年代至1920年代車輛難以徹底檢查和維修,因而影響到鐵路的營運。
  • 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台灣史的素養教學運用─以《灣生回家》為例
    (2024) 廖翊伶; LIAO, YI-Ling
    日治時期的台灣,除了台灣人之外,也有生活在同片土地上的日本管理者及日本移民。「灣生」議題在2015年前以「遣返者」一詞較為熟知,直到紀錄片《灣生回家》的出現,才讓灣生一詞廣為人知。本研究於國中素養課程中,使用影視教材來做運用,導演黃銘正於2017年因書籍作者造假身分,澄清書籍與紀錄片之間應有所區別,勿忽略還有這樣的灣生真實存在。關切紀錄片中的灣生心態,經歷過的童年與被遣返後的區別對待,促成灣生的追尋之旅。本研究集中於當代的時空背景及灣生的身分認同感,再分析導演的理念及呈現手法,最後透過本紀錄片設計課程教案,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這樣的影視教材的確有提升對議題的認識,進而化為行動,也展現他們的同理心,符合108課綱要求的素養精神。
  • Item
    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翁聖峰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研究常以被殖民、被壓迫居主流,但日治時期文學尚有許多不同樣貌的文本。描繪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目前對這類不完全等同以往「被殖民」論述的作品尚有許多開展空間。日本殖民期間,台灣正體驗著現代化脫胎換骨的歷程,經歷「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女性新興職業,這類職業在文學作品,成了具有時代感與「新文化」性質的文本。因官方及民間倡導廢除纏足、興辦女學、鼓勵就業,日治文學出現了相映題材的作品。目前有看護婦、女教員、交換姬、採茶女、女優、煙草女工、女車掌、織襪女工、紡織女、產婆、藝旦、一般女工等作品,本文嘗試關注女性地位的變遷,不同作家如何詮釋職業婦女,各報章媒體對職業婦女及文學有何不同描摹與評價,在日本人、台灣人間是否有差異,於新舊文學、詩、散文、小說如何描寫職業婦女。
  • Item
    台灣鄉土教育思潮中的「日本」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國際台灣研究中心, 2010-10-??) 林初梅; Lin, Chu-mei
    戰後初期,中國文化霸權主導,台灣社會充滿「去日本化」的氛圍。其後,很長一段時間,鄉土教材及教科書中的歷史敘述不是抗日戰爭,就是選擇遺忘。直到1990年代以後,教育本土(台灣)化的潮流興起,台灣社會為扭轉以中國為本位的史觀,教科書中日治時期台灣的歷史敘述始大幅增加。結果,除了武裝抗日之外,日本帶來「近代化」建設的歷史評價也逐漸成型。值得關注的是,學校教育由中國本位移向台灣本位的過程中,出現了日本統治時期殖民遺續受容的現象,「日本」元素不期然地與「中國」元素呈現消長的狀態。本文主要以1990 年代鄉土教育之醞釀期及實施過程為例說明,除比較鄉土教材、《認識台灣》與社會教科書中有關日本統治時期敘述的變化之外,同時論及台灣人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日本」做為一個歷史記憶的元素如何被挪用、轉化為追求自身文化認同的動力。
  • Item
    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翁聖峰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研究常以被殖民、被壓迫居主流,但日治時期文學尚有許多不同樣貌的文本。描繪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目前對這類不完全等同以往「被殖民」論述的作品尚有許多開展空間。日本殖民期間,台灣正體驗著現代化脫胎換骨的歷程,經歷「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女性新興職業,這類職業在文學作品,成了具有時代感與「新文化」性質的文本。因官方及民間倡導廢除纏足、興辦女學、鼓勵就業,日治文學出現了相映題材的作品。目前有看護婦、女教員、交換姬、採茶女、女優、煙草女工、女車掌、織襪女工、紡織女、產婆、藝旦、一般女工等作品,本文嘗試關注女性地位的變遷,不同作家如何詮釋職業婦女,各報章媒體對職業婦女及文學有何不同描摹與評價,在日本人、台灣人間是否有差異,於新舊文學、詩、散文、小說如何描寫職業婦女。
  • Item
    日治時期府城士紳王開運的憂世情懷及其化解之道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國際台灣研究中心, 2010-10-??) 施懿琳; 陳曉怡; Shih, Yi-lin; Chen, Hsiao-yi
    王開運是日治至戰後台南地區重要士紳。少時除接受日本新式教育,也受到父親王棟的漢學薰陶,是一位跨越新、舊世代的台灣知識分子。國語學校畢業後,曾任公學校訓導,其後轉進工商業界,進而跨足政壇。王氏一生雖得意於政商兩界,卻未曾中斷對文藝的喜好;特別是漢詩方面,留下近四百首作品,其中有為數不少屬感憤諷刺,憂時憫己,或托情寓物的言志之作。此外,王開運還是府城重要刊物《三六九小報》的創辦人之一。在其擔任《三六九小報》理事兼編輯期間,不僅為小報撰寫專欄文章,更發表了小說、短劇、滑稽短文等創作,文學表現相當豐富而多元。本文以2009年出版的《王開運全集》為依據,嘗試透過其漢詩和雜文的書寫,觀察這位府城士紳在殖民統治下的自處之道,並且從中拈出憂世情懷及其化解之道,作為本文論述分析的主軸,期望能呈現王開運在士紳名流的光環之下,隱而未顯的生命情調,及其對時代社會的深刻反思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