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
    (地理學系, 2019-11-??) 郭乃文; 李崇恩; Nae-Wen Kuo, Chong-En Li
    「食物沙漠」一詞是指居民無法購買或負擔不起生鮮食物的地區,往往會對弱勢族群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負面影響,是社會排斥的一種方式,引起包括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重視,然而臺灣這方面的論文卻不多,因此本文提出食物沙漠問題的回顧,並以臺北市為例進行食物沙漠初探。本研究分別繪製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以及依照人口年齡結構加權而成的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FAI)地圖,發現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地區出現在陽明山區、南港山區、文山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關渡平原、都市內部零星地區等,其中後三個地方特別需要政府關注,因為那裡相較於山區來說人口更多,且導致士林區與北投區有約一成的人口居住在FFAI = 0(即1,000 公尺以內都沒有生鮮食物商店)的環境中;另一方面,獨居老人高度聚居在食物綠洲所在的萬華區,他們卻普遍具有營養條件不良的特質,這應可歸因於其他因素,亟需後續研究深入探討。
  • Item
    從環境識覺觀點探討都市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以桃園市龍岡社區為例
    (2012) 黃琦如
    犯罪被害恐懼感是人們在環境中面對犯罪侵害可能性時所產生的畏懼或焦慮的知覺反應,過去的研究大多認為犯罪被害恐懼感除了可能導致心理緊張及對生理產生影響之外,甚至會削弱人們的生活品質,所以對犯罪被害恐懼感形成原因的了解有其重要性。本研究以地理學環境識覺的觀點,藉由質性、量化並配合空間分析來了解都市社區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研究主要目的包含:(1)探討社區居民個人變數、受害經驗、社區環境安全認知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間的關係;(2)探討社區居民所認知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地點與暴力及竊盜犯罪地點的相關性;(3)了解社區居民所認知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地點之環境特徵;(4)提出社區實質規劃及改善建議。 本研究以桃園市龍岡社區為例,該社區具有城鄉發展邊界之都市社區環境特質,公共環境空間種類多樣,建築型態包含大樓、公寓以及透天厝三種型態,人口異質性高且有許多平日在社區活動的居民。研究方法採用量化為主配合質性結合空間的研究方式,先與社區十六位居民先進行深入訪談萃取符合龍岡社區居民之社區環境安全認知問項,再進行問卷設計並抽樣取得有效問卷392份,而後進行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test、ANOVA、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最後以空間分析軟體ArcGIS對社區犯罪地點及民眾犯罪被害恐懼地點進行最近鄰分析以及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1)女性在情感、認知及行為層面上,其犯罪被害恐懼感都顯著高於男性;(2)家長對於孩子的「非自身性害怕」高於自身的犯罪被害恐懼;(3)居民採取避免受害的行為能降低情感層面的犯罪被害恐懼;(4)經由因素分析,萃取出龍岡社區居民社區環境安全認知八構念,包含:「社區凝聚力」、「社區治安顧慮」、「警政信心」、「實質環境規劃」、「失序活動」、「夜晚情境」、「可視性」、「環境老舊髒亂」;(5)環境熟悉度、年齡、職業、子女年齡、居住時間對社區環境安全認知中的警政信心及夜晚情境有所影響,而社區治安顧慮、環境老舊髒亂、可視性、警政信心及夜晚情境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呈現相關的關係;(6)由訪談所得之造成每個人犯罪被害恐懼的原因都有所不同,但由迴歸分析結果可看出:性別、環境老舊髒亂、社區治安顧慮及直接受害經驗會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7)性別及直接受害經驗對犯罪被害恐懼感產生直接影響,而間接受害經驗則透過社區治安顧慮產生完全中介效果對犯罪被害恐懼感產生間接影響; (8)社區的犯罪地點大多位於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商業區、高架橋下空間。而居民所認知的犯罪被害恐懼地點則與個人所感受的夜晚情境、環境現況較有關係,多位於社區邊區、公園或是夜晚陰暗人少的道路,因此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地點與實際犯罪地點有差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龍岡社區的環境改善建議,包含:加強夜間照明、減少隱蔽空間、加強維護管理、增設監視系統、增加警民互動等建議,期能減少社區居民夜間於社區活動之犯罪被害恐懼感及社區犯罪事件的發生。
  • Item
    都市土地利用與人口老化對基層醫療資源分布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
    (地理學系, 2012-05-??) 張國楨; 張文菘; 曾露儀; Kuo-Chen Chang; Wen-Song Zhang; Lu-Yi Zeng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0 年底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達10.74%,已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老年人口比率7%之高齡化社會標準,且隨著少子化與衛生醫療的進步,老年人口比例將持續上升,此現象將造成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浮現,老年安養照顧服務及醫療資源需求亦隨之擴大。各地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並非均質,即便於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都市地區,其內部亦存在空間配置不均的現象,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重複而導致資源耗費。因此都市內醫療資源配置的適宜性,以及影響都市醫療資源分布之因素,是亟需被探討的。都市醫療資源分布會受到人口組成、土地利用類型等因素影響。本文透過空間分析,探究台北市人口特性與基層醫療資源之相關性,發現醫療診所的配置並無呼應到老年人較高的需求;並以地理加權迴歸,分析台北市醫療資源分佈與老年人口比、土地利用類型比例的關係,將主要影響因子的連續變化具體於空間上呈現。結果顯示地理加權迴歸較傳統迴歸更能解釋基層醫療資源的空間分佈;主要影響因子在空間上分佈之差異造成醫療資源分布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礎醫療資源預測殘差在空間分布的主要原因;醫療診所傾向設立於住商混合比例高且路網密集之處,與老年人口比例之相關性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