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自然發音法對台灣高職生英文字彙發音與記憶之效益研究
    (2004) 洪阿滿
    隨著E世代的來臨,英文已經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外國語言。為了發音要能讓人聽得懂,自然發音法不僅僅被編列進國小及國中的英文教科書,而且在美語學習中心也極為流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然發音法,但是卻少有研究專注在高職生身上。基於這個理由,本篇論文旨在探索在英文字彙發音及記憶方面,高職生是否能從自然發音法得到助益以及助益到什麼程度。 受測者為七十個北台灣高職一年級園藝科的學生。根據基本學力測驗的英文分數,他們被分為高成就、中成就、及低成就三個組別以便於研究哪一個組別從自然發音法教學中受益最多。 研究工具有四種: 1) 兩份問卷 2) 測驗材料3) 教材4) 面談。前測和後測各有25個字,前測的字選自國中英文教科書,後測的字則取自高職尚未學到的英文課本。 研究結果顯示: 第一,比較前後測得分發現,整體而言,自然發音法對受測者並沒有正面的效應。第二,低成就組在發音後測有顯著的進步,然而高成就組卻是明顯退步。第三,對於子音,受測者有刪除、插入、取代、類似、及混淆的問題; 至於母音,則有發音、取代、混淆、及規則化上的錯誤。第四,母語的干擾、對音素不夠敏銳或發音化石化、音素意識不足、受測者被動的學習態度和對於學習的心理抗拒、發音規則的複雜性、以及缺乏音標的輔助,似乎都是受測者要學好自然發音法的困難所在。最後,從前後問卷的回應中得知,自然發音法教學增進了受測者對英文字彙的記憶能力,矯正他們的發音,以及增強他們念英文字彙的信心。
  • Item
    語音辨識軟體回饋對發音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
    (2005) 陳國泰; Kuotai C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語音辨識軟體之回饋對大學生學習發音的效用。研究中邀請了二十三位來自台灣師範大學大一英文課的學生參與本研究中的實驗組,另有二十位來自同樣大一英文課的學生作為控制組。兩組學生皆需接受有二十句包含易混淆母音句子的前測,並將學生朗讀的內容錄音。接著實驗組的學生必須接受為期五週的發音練習,期間使用軟體MyET。控制組的學生在這五週期間則不需參與任何發音訓練。本研究並採用了回饋單、問卷和訪談。此外,學生使用軟體作發音練習的過程亦由螢幕擷取軟體Camtasia Studio所記錄,學生練習的語音部分亦會同時被錄製,以作為觀察用。整個發音訓練結束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皆需參加後測和全新的歸納測驗(Generalization test)。最後所有的錄音檔案交由三名評分老師評分,以了解兩組學生在測驗中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經過五週的發音練習後,在後測和歸納測驗中,在單音的表現和音調的部分有顯著的進步。在評估不同類型的回饋中則發現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學生對各種回饋的信心也有變化。在研究結束前,學生認為發音回饋、發音診斷、分數、語調回饋和語調波紋圖對發音學習最為有效,而聲譜圖、節拍回饋和音量回饋則被評鑑為無效的回饋。因此,從研究結果中得知學生確能從一些特定的回饋中改善他們的發音或語調。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察覺到自己的發音問題,並發展出一些策略來改進。 最後對於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首先,發音練習開始前應教導學習者如何解讀不同的回饋類型。此外,發音練習所使用的句子應該要儘可能地簡單,才不致使學習者產生閱讀障礙。至於往後相關研究則建議採用更多的受試者,較長的訓練時間和在各個測驗中使用一樣數量的句子。另外,也可增加後續測驗來檢測訓練成果持續的時間。而若是能再研究中使用另一個有類似回饋的語音軟體來做比對,那麼各種不同類型的回饋效用則能有更肯定的佐證。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
    (2011) 彭馨平; Peng Hsing-Ping
    《廣東語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是日治時期第一本由台灣人所編寫的客家話教材,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本論文摘錄匯整其詞彙,藉以分析其語音及詞彙的特點。並將所整理出來的語料,與台灣客家話做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對照比較。 透過語料的分析,除了可以藉此了解日本人如何利用日語假名符號拼寫客家話之外,透過書中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制度發展的面向,以及台灣客家話借用日語詞彙的情形。與現代台灣客家話做對照比較,可以探究客家話因為時空環境不同所造成的變遷與異同。希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做為現代客家話教材編撰的參考。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述及近現代對於日治時期客家話教材之研究成果。介紹本論文主要以「文獻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集成》成書的原因及其內容」,介紹《集成》的作者生平及其成書背景。 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語的假名標音符號」,首先說明台灣語假名標音符號的製定與變遷過程,其次介紹《集成》所使用的假名符號,並以列表方式說明國際音標和《集成》符號的對照關係。 第四章「《集成》的語音系統」,介紹《集成》所呈現的客家話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變調情形。同時並與客家話各辭書做音系上的比較。 第五章「《集成》的詞彙現象」,首先介紹日治時期台灣客家話對於日語詞彙的借用情形。其次說明《廣東語集成》中詞彙受到閩南話影響的現象,再來分析《廣東語集成》中成為廢語或成為死語之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將其分類,逐項說明這些詞彙與現代客家話的差異。 第六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