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法蘭西斯.培根《新大西島》譯注
    (2024) 姜佳沁; Chiang, Chia-Chin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寫的《新大西島》(The New Atlantis)於1627年問世,是一部未完成的烏托邦文學作品,描繪了培根對於科學社會的想像,其中讓科技為人所用、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想法,對於當時較為封閉的社會而言,可謂一大震撼。儘管此書內容在當時社會下看似格格不入,其善用科學、重視物質生活品質的思維卻在數世紀後的現代印證,足見此作品特別之處。相當相較於各時期的烏托邦作品,《新大西島》介於不同時代烏托邦思想的交界處,其成書之題材和目的與過往其他作品有別,且故事後半對政治體制的描述留白,提供學界很大的詮釋空間,是一部意涵豐富、值得探討的作品。然而,培根的思想在華語世界討論度較低,《新大西島》現存的中文譯本亦相當稀少,其詮釋尚有深入論述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將以《新大西島》為題進行中譯譯註,旨在重新梳理培根的寫作脈絡,並納入學界對於附文本的探討,以幫助華語界的讀者一窺培根的思想世界,激發大眾對此作的興趣。
  • Item
    莎莉·魯尼小說譯本之副文本分析
    (2023) 陳冰潔; Tan, Bing-Jie Violet
    本論文旨在探討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小說——《聊天記錄》及《正常人》之譯本副文本,以瞭解台灣出版商如何推廣這兩本小說,以及台灣讀者對這兩本小說的看法。本研究採用傑哈·簡奈特(Gérard Genette)的副文本理論,分析小說的內文本(書籍封面、註腳、推薦文、與作者的訪談)及外文本(網路書商提供的資訊、誠品書店製作的《正常人》網路廣播、讀者的線上回饋)。由於魯尼的小說在西方被譽為「千禧世代的小說」,本研究也試圖瞭解台灣出版社如何藉由副文本「翻譯」這類文本給台灣讀者。研究發現,出版社在副文本中減弱了小說的異國和愛爾蘭特色,強調千禧世代面對的焦慮和不安,卻未提及這些焦慮實際上是愛爾蘭社會背景所致。從出版社宣傳小說的策略也能看出,出版社深受西方評論家的影響,包括一再強調西方媒體如何推崇魯尼的小說、以及使用在台灣並不常見的「千禧世代」一詞作為宣傳點。從讀者在網路上的回饋來看,他們也傾向於關注書中人物的情感掙扎,與出版社的宣傳方式一致。這表明出版社提供的副文本可能對讀者如何解讀小說造成影響。
  • Item
    黑貓的凝視:兒童文學中驚悚情節的過渡與操縱— 以三版《黑貓》譯寫本及其附文本為例
    (2022) 林虹瑜; Lin, Hung-Yu
    在大眾認知的兒童文學讀本中,直接展現出血腥、暴力、精神異常與恐怖的元素往往在第一時間就受到審查或刪除,避開這類恐怖或靈異的元素甚至成了大部兒童文學創作者與出版者間共同的默契。然而,當標榜給「兒童閱讀」的文本,因為原作的故事與劇情的需要,在改寫的過程中需要保留這些內容,這些立足於灰色地帶的作品究竟該用什麼樣的面貌來到讀者的手中。筆者嘗試用成人驚悚文學改寫成兒童讀物的繪本與短篇故事,探討給青少年讀者的文本是否能夠藉由操縱、改寫與附加文本(家長手冊、閱讀引導、注釋與插畫),讓目標受眾(兒童與青少年)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更能享受閱讀的權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分別觀察來自三版分別來自英文源文以及日文源文的中文譯本,透過檢視改寫過與非改寫過的源文本之中,四類所謂「兒童不宜」的情節,了解兒童讀物在譯寫過程中是否進行改編或刪減等操縱,以及是否對劇情進行移動或增補;同時也加上對於出版品本身附文本的增補,協助兒童讀者更能夠理解原本為成人設計的情節。透過這樣的研究,筆者希望能夠對於兒童讀物在驚悚與恐怖情節的接受有更進一步的辯證,讓兒童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能享受文學的樂趣,更能獲得選擇。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6-09-??) Suzanne Keen
    This essay revisits Suzanne Keen’s claim in Empathy and the Novel (2007) that writing perceived as fictional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at evoking readers’ empathy. Building on her discussion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in Narrative Form (2015) and her prior theorization of narrative empathy, the essay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ee life writing as a special category of nonfiction that shares with fictional narratives the capacity to invite feeling responses and to evoke readers’ empathy. The distinctiveness of life writing as a mode of nonfiction has infrequently qualified the conclusions of empirical comparisons of the impact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on readers. In an attempt to redress the neglect of life writing in empirical research programs investigating the fiction/nonfiction contrast in narrative empathy, the essay theorizes how strategic narrative empathy might work in a nonfictional context and poses questions for futur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