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A Majority of One" :傳教士譯者馬克萊奇
    (2023) 張孝耘; Chang, Shawrene
    馬克萊奇是第一本《易經》及《御纂朱子全書•理氣》英譯本的譯者,雖然首開先河,但百多年來飽受惡評、漠視與誤解。本論文以傳記形式從馬克萊奇的視角鋪陳他翻譯這兩本中國經典的時代背景與他的傳教生涯,來重新檢視他這兩本譯本及評論的流變。研究發現他的翻譯是為了證明中國經典裡的「上帝」不是Christian God,以此將十九世紀在華新教傳教士譯名之爭的戰場從原本的《聖經》中譯轉向中國經典英譯。他的翻譯是他傳教士生涯的一部份,不僅和他在中國的所思所見密切相關,也聯繫著當時在中國其他傳教士的所言所行,以及當時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主張「上帝」譯名的漢學家理雅各對他強烈且情緒化的抨擊是其飽受惡評及漠視的源頭,當代學者雖然不再譏諷他將「上帝」詮釋為雌雄同體的朱庇特,但也忘了他翻譯的初衷,以致誤解頻生。所以他的翻譯必須放回到他的傳教士身分與生涯中來理解。
  • Item
    被忽略的「前史」:從《使信月刊》看英國長老教會對臺傳教之開展(1844-1875)
    (2022) 于天恩; Yu, Tien-en
    本論文認為,過去對於英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 PCE)在臺傳教之研究視野,大多只關注1865年入臺後開始之發展,不僅沒有討論該會在華傳教之脈絡,也未對該會為何來臺傳教深入探究。英國長老教會約150年前來臺傳教,1941年和北部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合併之後,改名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今日已是臺灣最大的教派,信徒遍布全島各處,影響力也觸及政治、社會等各領域。長老教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發展,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豐碩已能大致掌握1865年至今的教會發展,及其與臺灣社會的互動。然而,過去的研究較少考量到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傳教之開展,與來臺前的傳教經驗有密切關連。英國長老教會於1844年成立,並在1845年成立海外宣道委員會(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 FMC),負責安排傳教經費和人力開始向海外傳教;1851年,在華傳教總部於廈門成立,負責向外拓展和支援新的傳教地,並與海外宣道委員會共同主導在華之傳教決策,包括來臺傳教之決策。1858年,廈門的宣道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提出「占領說廈門話地區」之計劃,讓英國長老教會開始注意到臺灣,但杜嘉德選擇優先穩定廈門之傳教工作,使得向臺灣傳教遲遲無法成行,直到太平天國中斷廈門的傳教活動,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才於1865年正式來臺。馬雅各來到臺灣之後,同時受惠於海外宣道委員會將醫療傳教制度化之過程,以及廈門已建立起之白話字系統,得以藉醫療吸引臺灣居民,再教導其閱讀白話字聖經。1870年以後,向原住民傳教的成功,使得臺灣一地的信徒快速增加,甚至超越廈門和汕頭兩地。隨著臺灣之重要性提升,英國長老教會對其之想像亦不斷改變,使得在白話羅馬字、醫療傳教及隊原住民傳教等策略制度化之前的過渡期漸漸受到隱沒,進而被塑造成一個強調臺灣特殊性的傳教成功範例。
  • Item
    《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
    (2002) 張妙娟
    在十九世紀基督新教海外傳教風潮的影響下,臺灣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中國傳教事業的一 環。1885年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白話字版《台灣府城教會報》記錄清末以來長老教會發展 之動態,兼具聯繫與教育之功能,日後並發展成為全臺性長老教會之機關報,可說是同時 保存長老教會歷史與白話字的代表性文化遺產。本論文擬以《台灣府城教會報》作為主要 素材,研究目的有三: 1.探討英國長老教會到臺灣傳教的歷史淵源,及其在廈門、汕頭與臺 灣等三地傳教事業之關聯性。 2.探討《臺灣府城教會報》創辦緣起、發展沿革及其內容。 3.分析《臺灣府城教會報》在推動白話字教育、教會學校教育與信仰教育等三方面的報導內容、扮演角色及教育成效。透過《台灣府城教會報》相關報導的分析,可知在協助推動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方面,該報的努力深具歷史意義。其一,引進印刷機,自製傳教出版品,不僅可以長期供應教材,亦使散處各地的教會得以分享相同的教育內容,教材的普及有助於教導的一致性。其二,《臺灣府城教會報》長期刊載教會消息和教義論述,又出版白話字刊印的有關教義、科學新知等書籍,塑造一個以白話字教育為主的本土化宗教社群。
  • Ite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的語言變遷
    (2011) 陳金泉
      白話字佇 1865 年就隨著基督傳入了台灣,當時的宣教師攏堅持用在地語言來傳播基督教的教義,所以佇宣教師欲來台灣進前,攏必須愛代先學習白話字,通過白話字才會當用在地語言來傳教,這個堅持毋若予當時的台灣住民佮宣教師中間,搭起溝通的橋樑,嘛慢慢建立起真深真厚的關係。毋偌予基督教真穩定佇台灣來生根發展,仝時嘛因為白話字的運用所引進的西方知識,予當時的社會大眾增長了見識,提升了住民的素質佮水準。隨著清領、日治、到佇國民黨強力推動單一國語政策實施了後,台灣教會煞漸漸忽視了原先的這個堅持,真濟教會開始無重視白話字的學習,甚至忽略台語禮拜的重要性,完全袂記得上起初宣教師對白話字的堅持,背後到底蘊含了啥物款的意義。   佇這本論文內所欲探討的,是藉著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語言使用歷史,來說明白話字,或者是講「母語」保存的必要性。除了進行基督教佮白話字歷史的匯集佮整理以外,嘛透過台灣較代表性的三間教會(台北的雙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屏東的萬丹教會),針對 遮 20年來,因為語言使用變遷對禮拜人數影響的調查佮分析,發現台語禮拜的參與人數,並袂因為增加其他語言禮拜的設立有所影響,遮說明了台語禮拜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心中,存在了袂當忽略的重要性,反倒轉其他語言的禮拜,只不過是應付小撮仔信徒族群的各別需求。最後,論文會提起佇遮三間教會內底,對這幾位白話字運動的前輩,了解 所作的奮鬥,學習 疼惜母語的精神,對 的拍拼來了解咱欲按怎佇生活中推捒母語。   引一句巴克禮牧師佇當初來到台灣的時所講過:「當初拄到台灣,就確信三項事,至今已經過了五十年,猶原堅信不移。第一,若欲有健全閣有活命的教會,每一个信徒不分男女,攏愛研讀聖經。第二,這个目標,若用漢字是達袂到的。第三,使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就會通達到這个目標。」希望藉著本論文的完成,會當予較濟人了解並且珍惜咱的母語—台灣話,以及佮母語相依共存的白話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