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瘋狂與禮教——《莊子》生命觀下的儒學批判
    (2024) 左珉; Tso, Min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逍遙無待、修身養心的智慧經典,目前學界的探討大抵不脫形上宇宙本體論、主體存在論或工夫論等面向,但對於《莊子》生命及權力之析論則較不多見,其內蘊仍有待發掘。而大多數《莊子》論著皆屬正向的思考徑路,不過,本論將針對《莊子》「非常人」的思維反向進行儒學批判:即以《莊子》死亡書寫中的乖異行徑和一系殘傷醜惡的畸人形象,闡明在儒家禮教權力施展的囿限之下,《莊子》將如何反思儒家的喪葬價值及顛覆儒家理想人格框架、如何在生命的瀕臨之中「轉」入逍遙之「化」境。本文亦將輔以余德慧「人文臨床」、「生死學」之論,推展出嶄新的《莊子》生命觀詮釋。而由《莊子》文本雖能看出其對於生命的觀察、批判與關懷,但全書卻從未提及「權力」二字,故本文將於包羅多方的可能詮釋中,擇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瘋狂」視角,據此界定《莊子》反權力的「瘋狂」人格及其生命觀背後的「懲戒權」,亦即探悉儒家禮教對人們身體、語言及思想的宰制,如傅柯嘗言:「對秩序而言,身體是用於穿透和塑造的。秩序就像一個大的骨架,發出指令,身體便被穿透和侵蝕。」《莊子》所要批判的,便是帶有成心和分判價值的儒學文化脈絡。此外,本論以《莊子》生死學為研究主軸,並與儒學進行溝通辯證,故將以先秦儒道互動下所形成的《莊》學文本為研究範圍;也就是說,根據目前學界共識,僅〈內篇〉為莊子本人之思想,但本文或許不能將〈外篇〉、〈雜篇〉棄而不談,乃因〈外篇〉、〈雜篇〉中具更多與儒家人物對談之內容,皆涵括了《莊子》生命觀之旨要,因此,本文是以《莊子》一書為依據進行討論。期許能在歷史的追溯、理論的定位及《莊子》欲傳達的可能意義之上,提供一個方法論的對話,建構出「瘋狂」的生命觀系統。
  • Item
    「這女人沒瘋」:亞美文學中的女性與瘋狂
    (2012) 甘濟維; Chi-wei Kan
    本論文旨在藉由閱讀數個亞美文學作品裡具代表性之「瘋女人」的故事來發掘亞美背景中女性瘋狂的意義。本論文從《女戰士》中敘述者美辛悖離常軌之無名姑姑開始。即便未曾被診斷為「精神異常」,無名女人的偏差行為——通姦與攜子自殺,使她獲得「瘋女人」之名。無名女人乃亞美文學中知名的角色,也可作為亞美瘋女人的典型。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闡明研究動機,並簡短回顧有助了解亞美女性瘋狂的理論與批評。第二章檢視兩位橫越太平洋成為日美移民的女性之瘋狂。山內若子〈媽媽教我的歌〉(1976)中的加藤初惠一時疏忽讓么兒溺斃,造成家裡混亂。我認為初惠極有可能如同許多第一代日本女性移民是照片新娘,而她的瘋狂肇因於無法逃離介乎「需要」與「奢華」兩種生存模式之間。另外,薇林娜‧蓮‧修斯頓的劇本〈茶〉(1983)裡的妃美子‧漢彌頓是一位戰爭新娘,也是聲名狼藉的殺夫兇手,在獨生女遭到謀害後自戕。由劇本中其他戰爭新娘對於妃美子之死的反應看來,我主張妃美子的瘋狂對於其戰爭新娘社群而言是一種轉變的力量。第三章處理兩個二戰期間被囚禁在日美集中營的女人。我認為約翰‧岡田《頑劣小子》(1957)中的山田太太藉著勸阻其子一郎受召入伍來表達對美國政府種族歧視政策的異議。同樣的,山本久枝的〈笹川原小姐傳奇〉(1950)中的主角以其他拘留者眼中瘋狂的行動控訴美國政府的種族歧視與集中營惡劣的生活條件。第四章討論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1981)。我質疑現存研究中病態化女主角的傾向,並堅持由桑青變為桃紅的過程乃桑青/桃紅用來應對離散情境的蓄意謀劃。我亦比較漢族中心、亞美觀點與女性主義三種對於桑青/桃紅瘋狂的解讀來映證傅柯所言瘋狂是社會、政治、文化建構出來的概念。最後,回到《女戰士》,我總結瘋子也有自己的語言。瘋狂若有適切的表達形式就能產生意義。一如本論文所示,在亞美背景中,女性的瘋狂與移民歷史相關,並在亞美社群的賦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 Item
    存有的力量:梅爾維爾《白鯨記》裡的多重生命
    (2017) 蔡琦; Tsai, Chi
    本論文以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文本為研究中心,探索德希達理論中的存有力量;依海德格所定義的存在觀點,闡明《白鯨記》中生命的多元性。此處界定海德格式的存在論述,是為了建立出:自我的存在如何在生命進程中,辨識出己之存在的在場與存有之間,所共同享有與不同擁有的特性。 論文總共分四章,在導論與第一章中,闡明文學行為(閱讀與寫作),如何產生虛擬現實及真實現實。進一步以虛擬現實中角色以實瑪利的在場,於讀者閱讀時產生我即是彼的想像,在閱讀置換中,讀者領悟到在場的必然,是源於存有的在場與不在場。此時,作者梅爾維爾的敘事形式,使得作者的地位與存有的地位產生平行,作者書寫的自我指涉,與德希達文學理論中的大書產生關連性。 第二章中,採用傅柯的理論,討論《白鯨記》中亞哈船長的瘋狂是如何建構出其權力,亞哈的權力主要源自其對於主體性的追尋。第三章中,採用薩伊德的美國帝國主義理論,來探討《白鯨記》中白鯨以及皮考克船的文學隱喻。此一文學隱喻可以視為政治方面的法西斯主義以及美國帝國主義的縮影;同時探討了捕鯨船建立的權力空間是全球化的標誌,也探討了政治權力與文化權力的關聯性。 第四章中,採用阿岡本的理論探討在《白鯨記》中因例外狀態的建構而產生的裸命,使用在誓約形成法之力量下的裸命,來探討人的主權性其實是關於對解放自我存在的渴望。為了解放書中自我存在的困局,必須要回到文學行為中的讀者解讀。另外採用阿岡本的彌賽亞議題來創建閱讀中的彌賽亞時間,當彌賽亞時間在文學行為完成時出現,則產生了當下的時空。當下的時空完成了存有為主體性的生命,此一生命便是合一的生命,在文學行為中的虛擬現實與真實現實的相遇,產出了時間的意義性—成為存有。 關鍵詞:存有、在場、生命、權力、瘋狂、彌賽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