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沖繩籍教師與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教育(1898-1918)
    (2012) 末武美佐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前期沖繩縣出身的教師投入公學校教育之背景、發展及其表現,以究明沖繩籍公學校教師之概況和特色。 當時沖繩縣輿論主要關切語言的統一、校內外的聯絡、實業教育等課題,對臺灣的教育並未十分重視,只強調沖繩與臺灣之不同。臺灣輿論討論公學校教師的角色和任務,期許教師應積極吸收新知識及累積經驗,且建議教師應深切瞭解臺灣兒童、家庭及社會舊慣,藉以有效地傳授國語和實學知識。 整體而言,沖繩籍公學校教師占日籍公學校教師比例不高。他們大多出身士族,其中,擔任校長者絕大多數出身沖繩師範,來臺前已有任教經驗且表現相當優異。就沖繩籍公學校教師來臺前學歷觀之,分別畢業於沖繩中學及沖繩師範學校,前者在公學校任職時間較長,且大多表現傑出;後者升遷較快但久任者不多,公學校不過是他們向其他領域發展的墊腳石。
  • Item
    日治末期菁英青年的閱讀生活:以王萬居先生藏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10-??)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論文討論王萬居先生藏書調查結果。王萬居先生1925 年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現年九十的醫師。從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以後,1944 年進入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理乙班,1945年10月因終戰提早畢業。1946年9月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1950年畢業,自1957年至今在三峽從事地域醫療。台灣因屬於日本殖民地而被捲入世界大戰,日本統治結束後歸還中國,在新的執政者統領之下,社會體制面對極大的改變,這段歷史稱得上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動亂期,恰與王先生的就學期間完全疊合。本研究前半段論述對王先生藏書進行調查的結果:他現在的藏書中,戰前在日本發行的日語書籍佔了泰半,共計536本。筆者一本一本記錄其書名、著者名、發行日期、價格、書上的筆記,並將這536本以五領域來分類。經過本次調查,整理了王先生藏書有如下五點特徵:(1)集中在人文學方面,(2)多半是歐美作品的翻譯書,(3)岩波書店的書籍佔率二成,(4)有可能在台北或日本的書店購入書籍,(5)書上有戰後大學時代閱讀的手寫紀錄,表示王先生戰後仍有旺盛的讀書欲。後半段則透過有關台北高校生回憶錄等的資料,論述高等學校如何影響菁英青年形成讀書生活的「型」。透過日治末期菁英的閱讀生活,本文嘗試描述台灣如何累積知識,以及生活史、文化史的斷面。
  • Item
    滿洲勳舊與清初政治---蘇完地方瓜爾佳家族的個案研究
    (2009/08-2010/07) 葉高樹
    滿洲勳舊與清初政治:蘇完地方瓜爾佳家族的個案研究 滿洲政權的建立,係由努爾哈齊家族的宗室王公集團與立有勳績的異姓重臣家族共同組成,官 書稱這些異姓重臣為「勳舊」。勳舊家族往往依附於汗權(皇權),且常與努爾哈齊家族通婚,而躋 身「親貴」之列;家族勢力的起伏,則受到汗權(皇權)與宗室王公的衝突,或家族彼此間競爭的 影響。蘇完地方瓜爾佳家族費英東、鰲拜叔姪兩代,在清初政治史上有其重要性:家族的崛起,最 初「親」與「貴」的身分並不突出,但費英東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乃得援引兄弟子姪進入統治 集團。在關外時期的議政政體中,家族成員經常扮演汗權(皇權)的支持者,故能佔有一席之地; 而鰲拜在入關前後的戰功,也提升家族在政權中的地位。在多爾袞攝政─順治皇帝親政階段,由於 宗室王公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家族的發展一度受到重挫,但其堅持維護皇權的立場,則為家族的 再興保留生機。惟進入四大臣輔政時期,鰲拜乘機攬權,並從政爭的受害者一變而為發動者,對皇 權構成威脅,康熙皇帝則利用其他親貴家族予以制裁。本計畫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滿洲勳 舊群體的形成及其類型;二、親貴議政體制中的瓜爾佳家族;三、皇權演化與瓜爾佳家族的起伏; 四、輔政體制下勳舊與皇權的衝突,進行比較、分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