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Rhyme and Reason: Rethinking Gu Zhengkun's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Sonnets(英語學系, 2021-09-??) Min-Hua WuAmbitious literary translators have endeavored to render Shakespeare's sonnets into Chinese in a way that recreates the variety of their poetic virtues and values: abundant lexica, polished wording and phrasing, novel simile and metaphor, well-wrought structure, musical cadence and sonority, marvelous smoothness, and even a slight sugariness in the diction where appropriate. Among these translators, Gu Zhengkun stands out due to his original and indeed experimental rhyming scheme, which employs one single rhym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nne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uccess of Gu's domesticated rhyme scheme is relate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musical rhyming effect appeals to the ears of Chinese readers well-versed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owever,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aesthetics or the poetics of the original couplet, which serves to bring the preceding stanzas toward a decisive finale, one that bears philosophical as well as aesthetical weight. Drawing on a comparative poetics deriving from English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folk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eal the problematic issues involved in Gu's creative domestic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It argues that Gu's Chinese sonnets, despite their having been rendered with superb bilingual mastery, sing with a single changeless rhyme. As such, they lack the sudden deviation, musical variation, metaphysical twists and turns, and, above all, the aesthetic suspense and ensuing concluding power that coll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finales of Shakespeare's immortal sonnets.Item CSI 上海:探討張愛玲短篇小說英法譯本中的文化詞翻譯(2019) 海凱苓; Hayslip, Margaret Katherine一般而言,語言能反映出其根源文化,然而有部分詞彙單位(lexical units)仍無法擺脫文化的制約。本文中的文化詞(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s)為指涉抽象概念或具體物件的字彙和語句,且這些文化詞僅存在於特定語言文化中,或是在譯入其他語言後,其意義(meaning)或意涵(connotation)可能背離原意。各文化詞的文化特殊性及涵義晦澀程度不一,有些文化詞較明顯、容易辨識,其餘反之;且文化詞無法單獨存在,必須依賴涉及的來源語(source language)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組合、文本功能及出版脈絡等,文化詞才得以展現。 翻譯工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隔閡,將所指內容精準傳達,筆者欲瞭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文化詞的翻譯不對等現象。傳統研究將譯者的處理手法分為兩類: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但現今許多學者修正此過時概念,研究趨勢逐漸從二分法轉變為流動頻譜,並著重於中間的各種翻譯情形。 本論文探討中文的文化詞,如何在英文和法文譯本中呈現,是否如實保留、受到中性化策略(neutralization)影響,亦或由目標語文化中相對應的概念取代。過往研究分析多限於特定文化詞種類,本研究採取更全面方法,即檢視文本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文化詞。另外,針對文化詞翻譯的處理手法,本論文提出新的架構,用以評析和分類各種翻譯方式;奠基於現有研究中的各模式,此一新架構將詞彙化(lexicalization)、語意規則(semantic regularity)及同義詞(synonymy)等納入考量,其中涵蓋的九種翻譯方式可大致歸類為三種翻譯策略,即異化、歸化、中性化策略。接著將資料進行量化分析,以判定文化詞翻譯方式的成效,以及各篇譯文的文化轉移(cultural transposition)價值。 本研究文本為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其英文和法文譯本為主要研究題材,共八部文本,其中四部是由張愛玲撰寫和翻譯,而蒐集出的文化詞最後彙編成三語文化詞語料庫。本研究發現,不論譯者或目標語為何,文化詞的翻譯方式多受到中性化策略影響,並極少出現極端翻譯方式。然而各譯者的翻譯手法仍有差異,英文譯者 Kingsbury 和 Patton 採用較謹慎且中性的方式,法文譯者 Péchenart 和張愛玲的自譯版本則傾向使用非詞彙化且不合乎文法的文字;又面對不同文本時,部分譯者處理文化詞的方式並不一致,其中又以張玲愛的情形較明顯。 本研究的學術貢獻在於證明文化詞翻譯量化分析的可行性,以及其成果可支持相關的質性研究。此外,本論文提出的新分類架構也能改編用於其他翻譯研究,進而促進不同語言組合、文本或作者等的對比文本分析研究。Item 從《紅字》中文譯本更迭看翻譯的運作(2011) 賴汶姍本研究旨在觀察《紅字》一書臺灣主流譯本──傅東華版本,和中國大陸經典重譯計畫的兩簡體譯本翻譯表現,並給予未來中文譯本翻譯策略和譯文建議。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探討《紅字》一書在文學史上地位、翻譯理論之梳理和研究方向定位。第二章為《紅字》一書內容介紹及中譯概況,包括霍桑及其作品簡介、臺灣出版書目和主流翻譯版本更迭、以及《紅字》的簡繁體翻譯概評。第三章分析比較各版本在插入語句和譯註的處理策略,探討各版翻譯表現,第四章分析宗教語境的翻譯,第五章為總結,歸納未來新版譯者應努力改進之方向。Item 情色用語之翻譯問題:以影集《慾望城市》字幕譯文為例(2009) 薛怡心; Hsueh, Yi-Hsin本論文以美國知名熱門影集《慾望城市》正版 DVD 影碟共六季的台灣中文字幕為文本,匯集帶有情色指涉的譯文,分為「性行為指涉」、「性器官與身體描述」、「男女關係與情色相關字詞」以及「其他情色語言翻譯問題」四類,從翻譯實務的角度切入,探討影視作品中情色用語相關的各類翻譯問題,包括誤譯、語意不清、翻譯腔過重、語用不當等等,加以說明評析,並提供建議的譯法。擬以美國翻譯家奈達的動態等值理論為根據,以符合溝通目的、達到溝通效果為字幕翻譯的最高原則,檢視所有文本例子,期望透過字幕的佳譯,展現《慾》劇巧妙的喜劇效果,以滿足溝通及娛樂的目的,引起大眾的觀賞興趣與共鳴。本論文強調外國影視作品字幕中譯的價值與重要性,同時提供翻譯實務工作者實用的參考,讓影視譯者在處理情色指涉語時,能運用更豐富、更靈活的翻譯策略,避免翻譯問題,藉此提升未來中文字幕整體的翻譯品質。Item 後殖民與翻譯:康拉德小說之聯經系列譯本分析(2018) 陳依萍; Chen, Yi-Ping原波蘭籍水手約瑟夫‧康拉德 (1857-1924),在海上遊歷多年後中年踏上寫作生涯,陸續出版散文及小說,一舉在英國文壇上受重視。特別是小說中的情節及探討議題,如湯瑪士‧曼所述,被視為是對於後續二十世紀殖民擴張「預言式」的觀點。康拉德的作品涉及的後殖民議題尤其受到關注,至今仍引發相關學術討論。這些著作在近代透過各式的電影、戲劇等藝文改編,更加深植東西方世人心中。然而,除了 Heart of Darkness 外,康拉德經典作品在台灣譯本版本並不算多,其他小說作品大多僅有聯經系列以香港背景的譯者為首整理出作品出版,透過這些譯者在台出版,可增進讀者對康拉德的認識。 聯經系列譯本目前共有五譯本─《奧邁耶的癡夢》(Almayer’s Folly)、《海隅逐客》(The Outcast of the Islands)、《黑心》(Heart of Darkness)、《勝利》(Victory)、《颱風》(Typhoon)。此系列譯文水準整齊而同質性高,多項特色值得探討。本論文將以後殖民觀點為主軸,分別從三大相關面向進行文本分析。第一、政治正確議題:種族歧視語及咒誓語言(swear words)。第二、世界英文:外語、外語式英文。第三、歸化等譯文特色:香港文語與高語域、歸化色彩與改寫、口語及疊字。本文透過以上三類主題,探討聯經系列經過譯文操弄與策略運用,在翻譯文本時帶來的「得」與「失」,以及整體對於康拉德在台作品呈現的啟示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