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日口譯研究發展趨勢比較:2014到2021年(2023) 李蕙瑄; Lee, Hui-Hsuan台灣的翻譯學研究發展至今,已經產出大量的口筆譯研究,而目前針對口譯研究,已有廖柏森(2007)、何承恩(2013)、徐郁雯(2014)等人進行回顧,審視從1997年至2013年之進展。本研究延續前人之研究(廖柏森,2007;何承恩,2013;徐郁雯,2014),蒐集2014至2021年間的口譯論文,透過傳統文獻回顧以及非傳統的演算法工具,分析研究數量與佔比、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語種、研究撰寫語言等面向,釐清台灣口譯研究發展趨勢,同時也與日本進行比較,探討兩國口譯研究發展有何異同。結果發現,台灣口譯研究趨勢與過去十幾年相比,變化最顯著為研究主題以及研究方法:過去教育相關主題為熱門研究題目,變為實務相關研究數量大幅領先,後者則從過去質性研究法為重轉為質性與量性並重。台日比較方面,本研究發現日本口譯研究佔總體翻譯研究比較台灣高出許多,其他面向則與台灣類似。本研究亦據此提出相關建議,期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找出台灣可借鏡之處,以利口譯研究未來發展。Item 語言與政治立場:臺灣電視新聞之分析(2008) 蔡貴如; Kuei-ju Tsai本研究探討媒體報導中語言與政治立場之關係。以臺灣電視新聞為例,我們分析了東森新聞、民視新聞、三立新聞及中天新聞所報導的政治新聞。採用方法包括量化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及以語言為重的批判言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並將此兩分析方法所得之成果用於驗證范‧迪克(van Dijk)於1998年所提出之意識型態方陣(ideological square)。我們以內容分析量化研究2007年4月15日到5月9日間,四家新聞台總共100集的新聞節目。並從中選出三則重大政治新聞,以批判言談分析作為個案研究。分析結果一致顯示不管在報導數量或報導語言方面,東森及中天皆傾向國民黨,而民視與三立則傾向民進黨。 在內容分析中,我們發現新聞台對於政治新聞的處理深受其意識型態及政治立場所影響,而這些影響反映在新聞則數、新聞長度及新聞排序上。也就是說,新聞台對於所喜愛的政黨會給予其較多且較長的報導,並且這些報導會安排在節目一開始做為重點新聞,來凸顯其重要性。相反地,對於敵對的政黨,新聞台則給予較少且偏短的報導,並將其排序在節目後段。 在批判言談分析中,我們分析了新聞報導語言中的宏觀以及微觀結構。在新聞的宏觀分析中,我們驗證了新聞台在呈現報導一個新聞事件時所提出的各項資訊,並非隨機出現,而是依據意識型態方陣經過縝密的安排。因此,對我們有利或對他們不利之資訊會獲得傳播,相反地,對我們不利而對他們有利之資訊則會受到相對的封鎖。不只宏觀架構如此,微觀的運用亦如是。根據我們對於新聞報導中語言銜接之分析,我們也發現了不論是連接詞(conjunction)或是字彙銜接(lexical cohesion),皆被媒體人操弄用來建構一個符合他們意識型態及政治立場的報導。 因此,本研究證實了不論是在報導數量上或是報導語言上,一個新聞台的政治立場皆顯著地影響了其政治新聞,亦即驗證了范‧迪克之意識型態方陣: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不利之訊息會被呈現,相對應的是對自己不利而對他人有利之訊息會被壓抑。Item 桃園市自然災害新聞報導內容分析及老街溪災害識覺之研究(2018) 曾維德; Tseng, Wei-De近年來環境及氣候的變遷,引發桃園地區多起自然災害事件,不僅造成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失,亦屢屢登上媒體版面,而新聞媒體報導的次數,與民眾受災的程度有關。因此,本研究從桃園市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分析以及桃園老街溪周遭居民對洪患的認知與調適行為進行研究。 首先,本研究以1986年-2015年,「聯合報」電子資料庫中所呈現的土石流、崩塌、水災、風災、旱災報導等議題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瞭解桃園地區自然災害事件報導的時空分布特性和其報導的取向。從研究結果發現,水災為桃園發生頻繁的災害之一,故以老街溪整治段的周遭居民為樣本,採用滾雪球方式進行抽樣,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訪談了14位居民及2位政府官員,以瞭解居民的洪患識覺與調適行為的時空差異,進而提出防災管理的因應建議。 研究結果如下:1.在空間分布上,土石流、崩塌、風災等報導議題,以復興區的報導次數為最多;水災報導則以中壢區次數為最多;旱災則因其影響範圍多遍及全桃園,故在地點上較無明顯顯著差異。2.時間特性上,土石流、崩塌、水災、風災的相關報導則多集中於6-10月,其誘發因素主要與西南氣流、鋒面、颱風有關;旱災議題主要集中於12-5月,和冬季降雨量不足及梅雨季降雨不足或延遲來臨有所相關。3.居民災害識覺的差異上,受到角色、居住時間、居住地點影響,其中成因性識覺、嚴重性識覺、存在性識覺有明顯的空間差異。4.居民的調適行為上,以預警發布時期即洪患發生時期較為明顯,而災後行為隨著近年來整治工程的完工及防救災的宣導,民眾的警戒心也隨之降低。Item 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內容「問題」之分析(2016) 范秀儀; Fan, Hsiu-I本研究試圖以內容分析法、半結構訪談(高中生、大學生、高中地理教師以及大學專家學者)與專家問卷等研究方法找出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可能有的「問題」,包含教科書的「文本問題」以及由教科書文本或訪談資料所延伸出關於教學與教育等的「延伸問題」。 「文本問題」包含:「時、空間之範疇謬誤現象」、「知識概念之正確性」、「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以及「語意型塑的刻板印象」四大類別。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挑選「問題」多是「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的問題,而所有受訪者所提出的「問題」也以「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比重最高,可見教科書書寫需嚴謹的考量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而「問題」的提出與否皆受到受訪者的角色、學識與經歷所影響。 再者,由各版本同時被提出的教科書「文本問題」揭示教科書的參閱問題:某些「文本問題」同時出現在不同版本中,文句相似度頗高;或是參閱參考書目的內容,卻沒有做適合臺灣教學概念邏輯的修編,讓閱讀者不甚理解。 最後,既使具學習意義(在地化與生活化等)的教材與教學已被提出許久,但學習者與教學者對於部分教科書內容,卻仍具有「無意義感」。而唯有教師知道某個地理學識概念的全貌(涉及其他各學科內涵)、擁有更多元的學科學識基礎,才更能提高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敏感度,以辨別教科書內容的正確性、邏輯性與語意問題,因此瞭解本研究的訪談資料與「延伸問題」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皆有助益。於是,「文本問題」與「延伸問題」都揭櫫教師角色的重要性。Item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永續發展教育與多元智慧理論結合之行動研究(2005) 黃雅萍本研究首先旨在探討國中社會領域課程中永續發展教育之現況,及對其需求做調查,以利未來之發展。接著進一步分析國中社會領域課程中的永續發展概念及環境教材內涵,調查國中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以及國中教師對永續發展教育實施現況的認知;同時更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編製永續發展教學模組,將其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中,再透過準實驗研究,來探究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社會領域現行各版本教科書所含之永續發展概念以地理及公民較多,而有關環境面向的環境、資源、生態、人口及社會面向的城鄉、文化發展有頗多論述,但經濟面向的生產取向、綠色消費以及社會面向的社會參與、民主政治、法律問題則著墨不多;問卷調查得知國中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大致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但態度及行為表現上,有些學生則呈現不足的狀況。依交叉比對分析得知,與學生參與環保課程或活動的頻率、父母是否要求、年級及性別等,有顯著之差異。另一方面,國中老師覺得目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和教材中包含的永續發展內容比重不算多,且老師自認對於永續發展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知道的也不夠多。因此,如果有機會修習有關永續發展教育的課程,大多表示會參加。在準實驗研究當中,學生運用多元智慧學習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對永續發展之認知、態度及行為均優於對照組,且學生對教師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所進行的教學或評量,感受均優於傳統講述教學方式。Item 公視「我們的島」環境議題的時空特性與其環境觀(2005) 王景平; Jing-Ping Wang本研究以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為探討對象,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該節目六年來報導議題及報導地點的選擇取向及變化趨勢,並探討環境議題的地理時空分布特性及消息來源傾向。本研究並以論述分析及符號學取徑,就該節目第217集《斯土安康》為樣本,探討該媒體隱藏在該單元的環境觀(意識型態),並探討其敘事手法,藉以詮釋該節目再現出的安坑圖像。 研究發現,「我們的島」在環境議題取向上以保育類最多,污染類及天災類次之,隨著時間變化,保育類維持平穩的報導比例,但污染類及天災類的報導次數則呈現急遽的消長。在報導地點方面,「我們的島」對台灣北部的關注最多,尤其是以台北為最高。此外,污染類報導集中在台北及高雄,此與都會區容易發生公害污染事件有關,保育類報導以台北及屏東較多,與節目地緣便利及消息來源有關,至於天災類報導則集中在南投及台北,則與自然災害發生位置密切相關。而關於消息來源的部分,「我們的島」以「一般民眾」為首要偏重,次高為「專家學者」,其它依次為地方專業人士、地方公務人員,及環保團體等,中央行政機關的比例則遠落於後。 而在影像分析的部分,該節目《斯土安康》單元之論述不時散發「環境正義」理念,記者並運用虛假平衡的二元對立,來淡化「環境不義」方(開發商)的言論,並大量地引用當地居民的論點,使安坑地區因為反對掩埋場設立而建立的地方意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圖像,能完整被該節目所再現,繼而透過科技的傳播與接收,形構出閱聽人心中關於安坑地區的地方感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