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接合差異:庫雷西後殖民故事中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2009) 廖高成; Kao-chen Liao
    庫雷西的早期後殖民故事—《我的美麗洗衣店》、《郊區佛陀》、《黑色唱片》、《山米與蘿西上床》—同時也呈現了晚期資本主義的各個面向。這是因為在這些作品中,非白人的角色參與了二十世紀七、八零年代倫敦的文化生產與消費,證實了擁有文化資本的邊緣主體也能在不友善的英國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合差異讓這樣的立足方式成為可能,因為晚期資本主義不但鼓勵族裔的差異被「表達」,也歡迎有族裔身份的個人和不同的社會團體互相「連結」,其中包含了作為東道主的英國白人社群。 本論文的序論依序討論庫雷西對於資本主義的曖昧態度、評論家對於庫雷西故事中多元議題的探討、作為晚期資本主義邏輯的文化的商品化與商品的文化化、這四個故事中讓後殖民性與晚期資本主義扣連的(文化)差異的接合。第一章以《我的美麗洗衣店》中的次文化成員、亞裔企業、主流生產模式的接合來例示晚期資本主義的霸權。這個霸權確認了大英帝國光輝的消褪,以及一個新的資本主義的帝國的興起。第二章強調表演在《郊區佛陀》中的重要。這是一種讓不同階級與族裔主體展現其文化資本,並在特定的文化生產場域中相互串連的方式。第三章論述《黑色唱片》中消費主義與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對立。這兩種立場的相互頡抗,促成與轉變八零年代晚期英國的各種認同。藉著小說主角在文學上的努力,庫雷西找到了逃離無深度消費主義,以及令人窒息的回教基本教義派教條的途徑。第四章分析藉著解離與反對他者,接合差異的過程在《山米與蘿西上床》所產生的排他行為。這些鬥爭在不同權力地位的主體爭奪空間時最為明顯。結論檢視了庫雷西強調接合差異是晚期資本主義中的生存策略,以及他批判接合差異過程中,意圖接合的主體忽視他者與自我間的差異性與同一性。作者認為這種忽視會造成人們和世界的複雜性相脫節。
  • Item
    日治時期松山地區市場之發展
    (2012) 朱韋燐; Wei-Lin Chu
    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開始了許多現代化的政策,這些政策涵蓋了教育、衛生、醫療、經濟等廣泛的層面,目的在於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與經濟利益的榨取。諸多現代化的施政不只改變了台灣人的習慣與文化,同時也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內涵。本文透過探討松山地區在日治時期市場的發展,以較小的區域並嘗試分析日本殖民政策下改造的市場來瞭解當時台灣人生活的樣貌。透過松山地區日治時期區域發展資料的整理,配合市場公設化後對市場內販賣物品的管理與控制,瞭解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市場政策首重衛生的改善,其次才是經濟的控制。而台人的消費飲食習慣也因為衛生改善與日人文化傳入而開始有了變化,殖民政策對於市場的管理雖著重於衛生與經濟,但對於市場數量與位置的限制也間接的影響了松山地區民眾的消費習慣。透過統計資料的分析與政策推行的脈絡,瞭解到松山市場的供應商品以豬肉為主,並受到鄰近南港地區新建市場的影響,而令其商品供應圈產生變化在1930年左右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松山最重要的商業區域錫口街也因此與松山市場呈現分工的現象,由錫口街提供服務業、金融、生活日用品、醫藥的服務,市場則專營生鮮飲食,兩者所吸納的消費人口促成了錫口街與松山市場的繁榮。而松山地區的日本人在居住區域、消費習慣上因與台灣人不相同,同時佔松山地區人口比例甚低,因此對於市場的影響甚小,也顯示了日本人與台灣人在消費行為上有所區隔。日本殖民末期松山地區市場因受到戰時體制下經濟控制的衝擊,在經營上產生困難而直接反應在交易額大幅下滑,也因此造成黑市交易的猖獗。本文也透過統合祭祀圈、文獻資料、舊地籍定位今日位置,來重建松山地區各聚落的位置和錫口街的商業連結,同時也完成了1940年代錫口街街道的復原圖,並配合口述訪談資料試著重建日治時期松山地區的生活樣貌。
  • Item
    便利商店作為生活博物館的物質考掘與文化再現
    (2017) 黃宇禎; Huang, Yu-Zhen
    便利商店不僅是提供基本民生所需的低級中地與高度營利的新興零售業,更是能反映當代日常生活物質文化的特殊空間,本論文提出別於既有商管與社會學研究的地理觀點,以生活博物館的比喻視角看待店面陳列的商品服務。 在理論層面,本研究先以Foucault知識考掘與系譜再現的概念帶出日常生活的本質與定義,並接續調整Highmore綜合多位學者的美學、檔案與實踐批判三種取徑作為領略、分析與詮釋觀點,再改寫Fusco提出的空間民族誌方法論分出主要考察的文本類型。研究設計上,田野抽樣則選擇方便前往與具代表性的全家與7-Eleven門市,進行不同季節與時段各二十四小時的觀察記錄。 論文的研究發現即依照三種取徑與文本二大分類討論,分別討論商品與服務個別系譜下的社會文化意義,重點包含如飲料的身心調劑作用、食品的即時取用特性、菸酒既禁止又紓壓的矛盾、生活雜貨的少量備用,以及多媒體機臺不限時地的連結、櫃臺店員當面互動的彈性、店面空間自由消費的多樣可能。 綜觀全篇論文,本研究發現便利商店基於運輸與通訊科技的革新,而得以持續貼近,甚至創造當代人們需求,且所反映不同尺度的日常生活還能回饋、補充與改進既有的中地理論,提供更完整的物質文化經驗與理論想像可能。
  • Item
    再∕誤現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
    (臺灣語文學系, 2012-04-??) 莊佳穎; Yin C. Chuang
    本文藉由對於《一八九五》這部電影之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爬梳,探討台灣社會對於1895∕《一八九五》集體想像是如何生成的。筆者將把研究場域還原到台灣(人)本身的生活現場之中,同時關注電影之生產者的生產實踐和消費者的消費實踐。筆者將討論《一八九五》電影文本如何在電影生產者(如:出品人和導演等)與消費者(如:電影觀眾、DVD 收藏者和網友等)之間,透過持續的表述書寫和實踐,形構台灣社會對於1895∕《一八九五》的,兼具同質與異質、史實與想像的共體感。全文將分別就《一八九五》電影文本本身作為一個意義闡連的所在、電影工作者作為文本生產者之生產實踐、及電影觀眾作為文本消費者之消費實踐三個部份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