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侵入性液體:以伯蘭·史杜克之作《德古拉》看維多利亞時期令人惴惴不安的醫學發展
    (2022) 黃依婷; Huang, Yi-Ting
    伯蘭·史杜克在 1897 年所出版的小說《德古拉》引起了許多當時維多利亞後期,以及當今學術界對於身體界線議題的討論。出版在正當醫學革命性發展的維多利亞時代,該小說展現了許多吸血和侵入身體的衝擊意象。各項在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醫學發明常態化了外科手術和人體解剖,進而使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經歷了一場外科手術和醫學實驗的驟變。一種集體對於醫學發展的不安隨之在社會和文化中逐漸形成。 本論文探討德古拉與醫學論述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所帶來的焦慮不安。第 一章以德古拉的人類面爲重點,探討能作為證據將德古拉與貴族醫師還有中產階級解 剖學家聯繫起來的歷史事實。第二章則討論德古拉那源於他擁有的流動性的非人類魔 法力量,以及其所帶來的各種不安。而這些不安也與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液體和醫學 液體帶來的文化不安有關。這兩個章節透過德古拉探討兩個議題:第一,德古拉化身 的貴族醫師和中產階級解剖學家所造成的不安和身體界線紊亂;第二,比較德古拉侵 入性的液體操縱與醫學液體的入侵。最後,結論將討論德古拉如何回歸並以新冠肺炎 病毒為他的新樣貌,帶給現今社會一種嶄新,但同時又非常相似於維多利亞時期所經 歷過的那種不安。
  • Item
    後設認知策略訓練對國中生英語聽力、聽力焦慮、後設認知意識影響之研究
    (2016) 王姝文; Wang, Shu-Wen
    國中教育會考已於2014年開始加考英文聽力。為了增進國中學生聽力理解能力,教師進行聽力策略教學有其必要性。在眾多聽力策略中,後設認知策略尤為重要,它不僅能調整學生使用認知策略的方式以達到更有效的聽力理解,亦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本研究探討後設認知聽力策略教學對於國中學生的聽力表現、聽力焦慮及後設認知覺察的影響。 來自北台灣某公立國中的56位八年級學生參與了這次的實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28人)及對照組(28人)兩組。實驗為期八週,在此期間,實驗組接受一週兩次共16次的後設認知聽力策略教學,教學過程中由研究者引導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步驟來練習聽力。對照組每週亦練習相同的聽力題目,但未接受任何聽力策略教學。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前後都接受全民英檢初級聽力測驗,並在測驗後回答聽力焦慮量表(SLLAS)及後設認知覺察聽力量表(MALQ),以檢視聽力焦慮程度及後設認知覺察的變化。研究者使用了描述性數據,t檢定,及ANCOVA來分析學生的成績及量表填答變化。實驗結束後,兩組中進步最多及退步最多的各五位學生接受訪談,以了解受試者接受聽力測驗時的細節,包含聽力測驗時遇到的問題、焦慮情形、以及聽力測驗時所使用的策略。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在英語聽力測驗的得分並未顯著高於對照組;若與實驗組本身前測相比,則呈現顯著的退步。在焦慮層面,實驗組焦慮問卷的得分與對照組並無顯著差異,但對照組後測的得分顯著地低於其本身的前測,顯示對照組的焦慮程度在後測時顯著地降低。在後設認知策略覺察上,實驗組的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與實驗組本身前測相比亦呈現顯著的進步,尤其是在引導注意力和心譯兩個面向。學生的訪談中顯示出此教學法對於學生的聽力表現和焦慮程度未能有顯著的改善,但對於聽力後設認知覺察有顯著的提升。依據此研究的發現,我們提出一些在國中英語課堂上實施後設認知聽力教學的建議。
  • Item
    國高中生英語聽力表現與聽力焦慮、聽力自我效能以及聽力後設認知之關係研究
    (2017) 周曉佳; Chou, Hsiao-Chia
    國中教育會考已於2015年正式採計英語聽力測驗成績,而大學入學測驗也於同年將英語聽力測驗納入考試的一環,目前台灣已有一百多所的大專院校要求其考生必須在聽力測驗中達到一定的等級。為了增進英語聽力教學,教師有必要了解哪些學習者因素可能有助於學習者的英語聽力。本篇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國高中生英語聽力表現與聽力焦慮、聽力自我效能以及聽力後設認知之關係。此外,本研究亦探討哪種因素對英語聽力表現的影響最大。 受試者為121位八年級國中生以及123位十一年級高中生,他們分別來自台灣西部的一所國中和高中。施測過程中,受試者先接受全民英檢聽力測驗,其中國中受試者接受全民英檢初級聽力施測,高中受試者接受全民英檢中高級聽力測驗。聽力測驗結束後,受試者填寫基本資料,並根據先前施測的聽力測驗,加以填寫聽力焦慮量表(SLLAS)、聽力自我效能量表(LSE),及後設認知覺察聽力量表(MALQ)。藉此,研究者可掌握更多受試者的資料以利分析統計。研究者使用描述性數據、皮爾森相關積差相關係數,以及複迴歸分析統計來檢測受試者的聽力焦慮程度、自我效能強度,及後設認知覺察能力。 本研究發現國高中生的聽力表現和其聽力焦慮、自我效能、及後設認知覺察程度都有顯著的相關。其中,國高中生的聽力表現與其聽力自我效能強度的相關性最高,聽力表現與聽力後設認知覺察程度間的相關性次高,聽力表現與聽力焦慮程度的相關性則較低。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國高中生的聽力自我效能對於其聽力表現有顯著的預測成效,且在本研究中,自我效能是唯一對國中生聽力表現具有顯著預測能力的變項。除了聽力自我效能,聽力焦慮則是對高中生的聽力表現也有一定的預測成效。最後,本研究針對國高中生英語聽力教學及未來的研究,提供進一步的建議。
  • Item
    口譯學生的焦慮與心流經驗及其對口譯教學之意涵
    (2011) 盧姿麟
    口譯的認知處理要求讓初學者備感壓力。而焦慮是人類面對壓力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專注力、思考和行為表現。許多學生表示,從英語學習轉換到口譯學習的情境,後者的壓力與焦慮感受明顯高很多。儘管承受種種心理負荷,仍有許多學生表示喜歡口譯,願意進一步修習更進階的口譯課程,想必學生從口譯過程中獲得樂趣,如Csikszentmihalyi(1975)所稱的最優體驗或心流(flow)。 為了瞭解學生在學習口譯過程的焦慮與心流感受,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探究翻譯研究所學生學習口譯的心路歷程。研究者參考前人的文獻與問卷(Chiang, 2006; Schweda-Nicholson, 1985; Wu, 1999; 李翠芳, 1999; 周兆祥、陳育沾, 1999; 劉和平, 2005),並根據自身學習經驗,發展出本研究所使用之「口譯學習焦慮問卷」。普查母群為國內六所翻譯研究所共90位正在修習口譯課的學生,施測後共收回81份有效問卷。其次經由統計分析所得結果,將樣本分成高度焦慮(5點量表中M > 4)、中度焦慮(5點量表中M = 3-3.5)、低度焦慮(5點量表中M< 2.5)三組,並以最大變異取樣法(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Patton, 2002) 選出11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 問卷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所學生對於學習口譯具有中等程度的焦慮(M= 3.43),且經統計上獨立t檢定顯示不同性別、年級、和有無口譯實務經驗等變項,並無顯著的焦慮程度差異,但口譯學習焦慮與外語學習焦慮呈顯著中等相關(r = .59, p=0.01)。最讓學生感到焦慮的是演講主題不熟悉(M= 4.28),其次是各領域的專業術語(M= 4.26),以及講者口音(M= 4.26)。而訪談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皆曾在口譯過程中產生順暢、輕鬆不費力、與講者合而為一等感受,並在活動結束之後產生成就感、更有自信。雖然心流狀態的有無,主要取決於講者與題材,學生卻也近乎一致地表示,事前充實背景知識,良好的精神狀態,在活動前先讓自己平靜下來,會更容易產生心流。本文最後也將探討如何將這些學習口譯的焦慮與心流經驗,整合至口譯教學,以提升口譯教學的成效,藉此擴大口譯研究領域中對於學習口譯心理層面的瞭解,並提供口譯學習者與教師更多自學與教學上的參考。
  • 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5-12-??) 葉高樹; Yeh, Kao-shu
    本文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 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
  • 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5-12-??) 葉高樹; Yeh, Kao-shu
    本文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 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
  • 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
    (2013/08-2014/07) 葉高樹
    本計畫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 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 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 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 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 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 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 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計畫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 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 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