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探索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之逾越策略
    (2006) 簡志剛; Chi-Kang Jian
    本文主在討論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的逾越性和顛覆策略。畢夏詩作中的顛覆策略揭示詩中隨處可見的逾越性。這項特質使詩人的詩作充滿顛覆力量,也成為她在藝術上的追求和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趣的是詩人的成長藍圖、生命歷程和主體意念本身就是顛覆性的展現。我們可以說詩人的生活經驗反映了詩作中隱含的逾越潛力。從這個觀點看來,詩人的生命途徑和她的藝術性彼此交融,相互激盪。本篇論文將深入探索詩人如何藉由不同顛覆性手段來達成逾越策略。例如,詩人利用自己身為旅者的特殊身份、詩作中的怪物性和俯拾即是的動物意象、詩作中處理女性主體和獨特性的呈現都是具有逾越性的顛覆策略之一。 全篇論文分為四章。序言主在探討詩人的獨特旅者身份、女性主體與詩作中展現的顛覆和逾越性之間的相互關係。詩作中的顛覆策略將可視為詩人替弱者發聲的利器。從此觀點看來,強權社會對弱勢的壓抑與控制將可被一覽無疑。第一章專注於詩人的兒時創傷如何影響她後來的追求。簡言之,詩人的創傷塑造詩人未來的旅者身份。而詩作中的旅者不僅逾越疆界的侷限,也展現旅者獨特的洞察力和見解。旅者藉由旅程中找尋靈感,並善加運用想像力,帶領讀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旅行因此成為踰越的策略之一。因為旅者獨特的觀點不僅打破了主流文化的思維建構,也深入探討旅者如何藉由旅行策略展開意義追尋和價值探索。第二章剖析詩作中所呈現的動物意象與踰越性的相互連結關係。詩人善用大量的動物意象以達成顛覆主流思維的手段。此外,本章前半部的動物意象也呈現深具踰越性質的「怪物性」。本章指出所謂的「怪物性」其實是詭蹫多變的文化建構,用以打壓異己的手段。後半部的動物意象雖不具「怪物性」,但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種顛覆性的呈現。它們踰越了宗教教義、人本核心思想和地理環境的阻撓,帶領讀者體驗嶄新的視野和鴻觀。第三章探索詩人如何利用女性主體追尋為主題,達成顛覆策略。本章前部分著重於詩人如何女性化自然,以達成逾越效果。後部分將針對詩人如何利用女性和同性戀主體的追尋,反映自身,抗衡主流文化宰制。
  • Item
    林白、陳染小說中的家庭變貌及意義論述──以女兒書寫為觀察核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10-01) 石曉楓
    對於以「私小說」形式崛起於大陸文壇的女作家林白、陳染,論者向來關注者,為其小說中所呈現的情欲書寫與女性意識。本論文意圖從另一角度出發,檢視在少女成長經驗的書寫中,林白、陳染所刻畫的家庭樣態、父/母女互動關係;並梳理其間錯綜複雜的親子情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變貌,從而透視此種書寫對於傳統親子關係與家庭功能的顛覆。並由此推衍出二人的小說書寫,具有家庭空間向內推移、「國體」想像過渡至「身體」展演,以及後現代情境表現的歷史意義。
  • Item
    Transgressive Flows
    (英語學系, 2005-01-??) Lai, Chung-hsi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