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噪音對閩南語平聲感知的影響(2024) 陳心柔; Chen, Hsin-Jou本論文旨在探討聲調感知與非語言噪音之間的關係,其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非語言噪音的影響、(二)不同語調類型的差異,以及(三)上述兩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三十位對臺灣閩南語(Taiwanese Southern Min)熟練度較低之中文母語使用者參與聲調辨識實驗,他們在72種不同條件下(36種有噪音:3種聲調 × 4種噪音類型 × 3種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 36種無噪音:3種聲調 × 12次重複)識別臺灣閩南語的平聲調。研究收集並分析了在不同聲調類型、噪音類型和信噪比之下,研究參與者對於聲調判別之準確率及反應時間。根據邏輯式回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和三因子分析(three-way ANOVA)的結果顯示,低平調最容易識別,而高平調和中平調常常被混淆。語音譯碼噪音(speech-shaped noise)和粉紅噪音顯著損害了聲調辨識,而在白噪音和藍噪音中的表現則與無噪音之狀態相似。互動效應雖然無統計顯著,仍顯示出在較低的信噪比下產生了不同的錯誤類型:其中語音譯碼噪音造成辨識低平調時有較多錯誤,而粉紅噪音導致更多聲調被誤判為低平調。總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聲學差異(acoustic distance)和語言經驗對於初學者在噪音中的聲調感知皆有顯著的影響。此外,本研究結果也建議可進一步探索有色噪音(colored noises)在聽覺感知研究中的應用,特別是對專注力較不集中之學生或人工電子耳之使用者。Item 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2021) 鄧孟倫; Teng, Meng-Lun臺灣語言中,華語、閩南語及日語關係密切,研究來看,當前臺灣乃以華語、閩南語為主要語言,日語則因歷史上臺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當時推行的「國語」即為「日語」,而今日臺灣語言當中的華語、閩南語更沉澱不少日語外來詞,因此本文選擇此三語做一共觀研究。本文以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中最常用的「身體相關語彙」為探究對象,由「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身體詞彙中的認知隱喻表現,藉由統括式的整理及理論運用,期望能歸納出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的語義特徵、認知隱喻類型,語言結構以及其中暗涵的語言文化特點,也由認知隱喻探討臺灣人群思維過程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本文探討以華語為主,閩南語及日語為輔,以辭典收錄的詞彙作為研究語料,大量蒐集三語當中身體詞相關詞語,進一步分析它們在認知隱喻方面的表現,各章節探討詞語包括:(一)「頭部」身體詞:「頭」、「首」;(二)「五官」身體詞:「眼」、「目」、「耳」、「鼻」、「眉」;(三)「口部」身體詞:「口」、「嘴」、「舌」、「牙」、「齒」;(四)「四肢」身體詞:「手」、「掌」、「腳」、「足」;(五)「內部器官及其他」身體詞:「心」、「肝」、「髮」等,其中包含二字詞三字格及四字格語彙,日語則包含慣用語。由於日語並非像臺灣語言一樣是方塊字,能夠完整以「漢字」呈現,當中夾雜平假名、片假名,無法清楚歸納出二、三或四字格詞彙,因此本文裡華語、閩南語以部份身體詞「詞彙」當作研究語料;日語方面則是以身體詞「慣用語」中出現的身體詞語作為探討對象。「語義」表現部份,本文著重在「認知語義學」當中「隱喻」及「轉喻」兩方面的探討。身體詞在語言上的隱喻應用情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身體詞各部位名稱常用以隱喻人情事物,尤其在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各國語言互相交流,網路詞彙也不斷創新,使得身體間的隱喻表現應用更加廣泛。概念「隱喻」及「轉喻」是認知思維的兩大類型,透過身體詞語料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體詞當中的思維內涵,為何同樣的概念,在不一樣的國家及語言當中會以不同的身體器官來表示一樣的概念。本研究不僅揭示身體詞語對人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凸顯它在語言隱喻思維背後的文化價值,從中探討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瑰寶,最終期望深具特色的臺灣語言文化能夠永續傳承。Item 台語因為和所以的言談功能(2008) 蘇欣儀; Anne Hsin-Yi Su本研究以言談分析的方法研究台灣閩南語因為和所以在口語中的言談功能。研究語料長達7.5小時,內容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話聊天、電視訪談以及親戚朋友間的日常對話。雖然因為和所以的根本功能是標示因果關係中的因和果,兩者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對稱。為了互動上不同的需求,因為和所以各自發展出各式功能。 因為的言談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interactional),而且大部分是以聽話者為考量(other-attentive)。因為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aus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aus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有四種功能:(1) 標示單純原因(pure-cause marking)、(2) 標示解釋 (explanation marking)、(3) 標示正當性 (justification marking)、(4)表達理解(understanding display)。標示正當性的因為又可分為三種:(1)標示衝突性言論的正當性(justifying conflicting statement)、(2)標示面子威脅行為的正當性(justifying FTA)、(3)減輕尷尬(mitigating embarrassment)。非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其功能為標示資訊插入(information-insertion marking)。研究發現,在一般敘事時要表達原因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情況不會使用因為。雖然大多數的因為仍標示某種因果關係,因為只在特定的對話情境中使用,亦即只有當說話者認為需要特別地強化提供對話者更好更友善的對話情境時,才會使用因為。整體而言,嚴肅的談話主題、對話者間疏遠的社會關係、說話者對於要用因為導入的資訊所抱持的態度,這些和因為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 相對的,所以的言談功能比較不以聽話者為考量,而比較偏向以內容為考量(content-based)。所以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onsequenti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onsequenti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分為基層言談層次(local level)和高層言談層次(global level)二種。在高層言談層次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有兩種功能:(1)標示結論(conclusion marking)和(2)標示評論(comment marking)。非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有兩種功能:(1) 標示談話主題切換(topic transition marking)、(2) 形塑(framing)。雖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所以都帶有其最根本的意思—標示因果關係,但所以不是為了語法上的理由而使用,而是為了修辭及言談結構上的需求而使用。說話者使用所以以增加談話的嚴肅性,並且用所以來建構言談結構以達成其表達上的各種需求。只有在說話者對於談話有特定的目的,而且渴望能夠以此談話達到目的時,說話者才會使用所以。 本研究也探討因為和所以在言談功能上的差異。並且,研究他們有標記(markedness)及無標記 (unmarkedness)的情況以釐清此二者不同的言談語用動機。除此之外,研究中也比較了因為所以和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在言談功能上的差別。因為的大部分言談功能在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用法,差別在於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和功能比例。而所以的言談功能雖然和其英文同義字相似,卻在互動上應用更廣。所以的使用和嚴肅且有特定目的性的談話關係密切,但其英文同義字卻沒有這樣的關連。經由這樣的比較,更能清楚發現因為和所以不同的使用動機。Item 台灣閩南語:講、提出、建議之語意及功能研究(2005) 蘇婉珮; Wan Pei Su近年來,中文動詞詞彙語意的研究十分豐富;然而有關臺灣閩南語動詞詞彙語意之研究卻仍在起步中。 此篇論文試圖研究臺灣閩南話動詞詞彙語意。在本篇研究中,我們主要參考有關動詞詞彙語意與功能語法之相關理論 (Biber et al. 1996, 1998; Fillmore 1968, 1982; Jackendoff 1976, 1990; Hopper and Thompson 1980; Levin 1993; Vendler 1967),探究臺灣閩南語有關“溝通動詞”之功能語意。所研究之溝通動詞包括了「講、提出、建議」。藉由觀察語料庫中語料分佈之型態,研究顯示雖然臺灣閩南語這三個溝通動詞都是用於溝通,然而卻在語法呈現、語意呈現與事件結構皆顯露出細微的不同處。大體來說,這三個溝通動詞中,「講」是最常被使用的,也因為如此,在語法呈現、語意呈現與事件結構也展現著多樣性;「提出」相較之下,在語法呈現、語意呈現與事件結構是最受限的,而「建議」介於中間。首先,不同的語法呈現建議三個溝通動詞中, 「提出」有最高的可及物性而「建議」最低。 再者,不同的語意呈現顯示「講」在各種場合皆大大被使用,尤其是在口語型式,描述日常生活。「提出」與「建議」,尤其是「提出」則較喜歡被使用於書寫型式、正式場合與論談中,顯示著講者間不平衡之權力關係。「講」包含雙向與單向之溝通方向;然而「提出」與「建議」則只包含單向之溝通。最後不同的事件結構呈現「講」最具彈性,而「提出」則是一非常典型時間結束點明確的動詞。Item 台灣閩南語口語變調與韻律分界(2008) 李姿倫; Lee, Tzu-Lun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灣閩南語變調與口語韻律之間的關係,以及變調規律在口語語流中的韻律表現,期望從口語韻律的角度來研究台灣閩南語的變調現象。 研究語料是一則10分36秒的自發性口語對話,為陌生人對談,採用平常自然的談話方式進行。兩位發音人分別為40歲及52歲的女姓,皆以台灣閩南語為母語。研究結果顯示:(一)變調分界與韻律分界的對應比例達四分之三,顯示台灣閩南語口語韻律結構與語法結構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二)變調分界處不一定出現停頓、拖長等現象,變調組末尾音節甚至於傾向縮短時長;凡是變調組末端音節拖長或是之後接有停頓時,其變調分界一定對應韻律分界。換言之,只有變調組邊界等同韻律單位邊界,才會出現停頓以及邊界前延長效應。(三)當韻律單位末尾為變調音節時,亦即韻律與變調分界不對應時,邊界前音節延長效應更加明顯。顯示說話者在大腦信息擷取不順時,傾向加強言談中斷處的韻律特徵,以使聽者易於辨別所接收的是否為完整之言談信息。(四)變調與韻律分界對應的位置也是語碼轉換的位置之處,可見當語法結構與韻律結構一致時,容易幫助語碼轉換。 變調規律主要是配合語法結構來運作,然而變調語音的呈現卻是在口語的環境之中,台灣閩南語的變調現象可以說是台灣閩南語使用者在綜合語法線索與韻律線索之後的口語言談表現。Item 桃竹苗地區臺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8-09-01) 韋煙灶; 曹治中Item 台語對話中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2011/08-2012/07) 張妙霞本文旨在研究台灣閩南話自然對話中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及其所出現的前後 序列型態。極致詞乃指如「都」、「真的」、「每個」、「大部分」、「完全是」、「最少」 等等表極致語意之用語。說話者通常使用極致程度詞來為某一命題做強烈的斷 言、辯護、推斷等;並可用來表示承諾、同意、評價、抱怨等。換言之,藉由極 致詞,說話者可表達對談話對象的支持或暗示諷刺語意,用來表達正面或負面立 場。由於極致程度詞表達強烈的語意,因此不論聽話者是否挑戰極致程度詞所隱 含的誇大語意,說話者常需要在後序談話中修正或撤回原來的極端主張,改以較 溫和的用語來做讓步及修正。本研究採用行動為主體的研究方法,將含極致程度 詞話語及其引出的後序談話活動分別視為不同行動,來研究是否極致程度詞使用 時所出現的上下文有固定的序列模式,並與現有對英文研究的結果作比較,了解 台灣閩南語對話中與極致程度詞使用相關的互動及對話模式。目前文獻中,少有 對台語的自然語料中的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及對話序列模式研究。本研究所獲 得的成果將增進漢語語言學者在此方面的認識。Item Minimization,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英語學系, 2002-06-??) 李櫻; Ing Cherry Li本文探討言談語用因素在當代台灣閩南語語法化過程中的運作,指出Levinson (1987)的簡約化為極有力的運作原則,它常驅使交談者選用較為簡短的、語意廣泛的語言形式,再經由換喻(metonymy)推衍而產生語用隱涵,而後 並俗成化、語法化而為結構部門中新的語意、語法性質。根據實際語料的分析,台閩語中新近出現的語尾助詞用法,如kah、li、koh、kong等,均基於 簡約原則的運作,分別由到、你、閣、講等詞的典型出現語句之刪略而來。交談語料同時顯示,這種簡約化的語句刪略之動因,乃是基於話輪快速轉換中交談者認知 能力的限制,以及社會互動中禮貌原則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