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阿里山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之準則驗證與永續經營策略
    (2006) 劉瓊如
    台灣地區為發展生態旅遊,國內觀光主管機關除了於2002年核准生態旅遊計畫,並宣布2002年為「生態旅遊年」之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於2005年研提「生態旅遊白皮書」,以生態旅遊觀念的定義與精神為核心,積極倡導生態旅遊活動。阿里山地區的山岳旅遊活動一向受到遊客的喜愛,並適合發展成為生態旅遊區。然而,隨著遊客的大量造訪,生態旅遊地是否為了追求經濟成長而忽略適當的規劃與管理,實為管理單位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管理者的當務之急即是針對生態旅遊地進行永續發展之評估,藉以監測該區的旅遊環境品質與資源運用狀況。 本研究以阿里山地區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特性為基礎,透過生態旅遊發展必備的環境資源、吸引類型、景點區位等條件,分析阿里山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歸納出主要的三類型及其重要景區 : (一)鄒族文化生態社區:以達邦部落與來吉部落為主;(二)陸域河域自然生態區:以山美部落的「達娜伊谷」與瑞里地區的「自然生態教室」為主;以及(三) 阿里山鐵道沿線生態區:以森林垂直生態區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奮起湖「鐵道文化」區為主等。依據本研究所作之生態旅遊潛力分析,前二類屬二級潛力,第三類屬一級潛力,阿里山的確是中外馳名的高山生態旅遊區。 本研究基於居民、遊客、政府部門與旅遊業者等四種權利關係人,運用德爾菲法探訪23位專家學家之意見,經兩階段問卷調查後建構「山岳型生態旅遊地永續發展之評估準則」共計81項(22項遊客層面、17項居民層面、22項政府部門層面、20項生態旅遊業者層面)。其次,運用層級分析法(AHP)求取準則權重,經分析結果顯示:山岳型生態旅遊地之永續發展評估的重要層面依次為居民(0.334)、政府部門(0.293)、遊客(0.201)及生態旅遊業者(0.172)。最後,評估出三大主題樣區永續發展趨勢評價結果依序為「鄒族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95分)表現最佳,其次為「阿里山鐵道沿線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87分),再其次為「陸域及河域生態旅遊發展樣區」(平均值3.75分)均屬潛在永續發展程度。 為進一步掌握區內資源永續經營的相關問題,採用深度訪談法針對阿里山地區三類型樣區的四層面之權利關係人訪談請益,分析並整理出區內資源永續經營課題:在環境層面部分,尖峰假日尚未實施有效的遊憩承載管制措施、現有商家及攤販景觀雜亂、旅館民宿業者僅做一般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茶園、檳榔園超度開發及私有林地砍伐等問題、每逢颱風季節,山區常有落石出現,常造成道路坍坊或橋樑沖毀等情事;在社會層面部分,居民、業者均對金錢日益看重、已有幫派混進社區營運,社區商家間的競爭更白熱化;在生態旅遊產品部分,旅遊產品服務與包裝未符生態環保標準,所販售之農特產及工藝品伴手禮,未展現當地獨特性、導覽內容未有生態倫理教育觀念、生態旅遊安全維護未建立預警及緊急救難措施、大陸旅客對阿里山地區之住宿品質、餐飲品質、哄抬茶葉物價等之不當事件已提建言;生態旅遊產業部分,社區間生態旅遊統一運作機制未能建立、未能提高當地居民就業機會,部分社區未建立回饋社區機制、仍依賴公部門協助而少自給自足考量。 最後,本研究將研究區置於世界觀光組織(WTO,1996)之永續觀光中心之指標下,提出阿里山地區永續觀光發展的29項指標量度,作為經營者和決策者進行經營管理及擬定策略之參考。經實際評估分析結果有13項指標趨向永續性,12項指標背離永續性,4項指標趨向維持不變。對於不利阿里山地區永續發展目前所遭遇問題,本研究提出 : 導入政府的良性管理與規劃、積極實施遊憩承載量、擴大生態社區的參與機制、加強導覽功能與旅遊品質、提供多樣化的遊程體驗、強化旅遊服務技能、教育正確生態旅遊的理念、建立山岳型生態旅遊預警系統和推動誠信服務的態度等因應策略。 關鍵詞:生態旅遊、永續發展。
  • Item
    民眾環境態度、環境認知對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
    (2018) 凃玟鳳; Tu, Wen-Feng
    全球城市都致力於永續城市的發展,都市公共綠地如公園、休閒區皆被認為是讓都市宜居的重要因素。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在有如一片綠洲能讓人類回到自然的懷抱,近年來園內環境逐漸改善,但仍有環境問題期望能夠改善。本研究想了解民眾的環境態度、對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情形為何?環境態度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之、環境行為、改善建議是否具有差異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與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間是否有關係?本研究目的是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探討民眾環境態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環境行為、改善建議之關係。環境態度使用新生態典範論量表(NEP),生態系統服務認知參考千禧年生態系統服務評估(MA)概念,環境行為參考Hungerford 與 Peyton(1977)的環境行為量表,改善建議參考相關研究及實地觀察彙整出改善項目。 研究結果顯示:(1)職業與環境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2)環境態度類群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顯著相關性,但不分態度類群皆對「文化功能」的同意程度偏高,對「供給功能」的同意程度偏低;(3)環境態度類群與環境行為具有顯著差異;(4)民眾認為增加公園內乘涼樹木是迫切需要的;(5)不同環境態度類群對於改善建議是有差異的;(6)「文化功能」對「生態管理」、「說服行動」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生態管理」有正向解釋力,「支持功能」對「環境友善設施」有正向解釋力,僅有「供給功能」對環境行為沒有解釋力;(7)「供給功能」對「修剪茂盛陰暗枝葉增加透光性」、「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調節功能」對「增加兒童遊樂場設施」有正向解釋力,「文化功能」對「兒童遊樂場設施不具通用性,可增加無障礙設計」有正向解釋力,僅有「支持功能」不對改善建議具解釋力;(8)「反人類中心」類群對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環境行為、改善建議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組態度類群。本研究建議:(1)增加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樹木;(2)加強民眾環境教育;(3)改良新生態典範量表語句,增加民眾對題目的理解程度。
  • Item
    環境災害重建的後政治民粹主義:臺東縣之個案研究
    (地理學系, 2015-05-??) 王文誠; Wen-Cheng Wang
    為回應對全球環境議題的關懷,本研究就空間治理的脈絡,檢驗自然環境災害過後,重建的「政治性」空間。每當環境災害後,媒體傳播災難畫面,隨即大量的經費投入重建「災區」;沒有太多的土地規劃討論、沒有太多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也沒有太多的政策評估、更沒有環境影響評估來探討和審議「重建」對環境的衝擊。這樣的災後重建,某些程度上呈現出一種所謂「後政治」的狀況。對於「抵抗環境災害」採取一致性認同的策略,超越中央地方尺度、超越黨派對立,強調「救災」共識的凝聚與建構。並且,據此動員國家、企業、居民、社區團體及專家學者參與重建。本文受到當下「後政治」學者的啟發,以臺東縣做為災後重建的個案研究,透過現地考察及訪談的田野經驗,就後政治狀況和民粹主義交織的架構,配置在重建過程的計畫與實踐,討論災後重建如何型塑「後政治民粹主義」的特定編排。亦即,由於水泥工程中介所挪用的國家資本;新自由主義在國家動員市場的機制中愈加鞏固;以及,國家透過政策的介入,無論在法令、預算、和土地使用的權力上,提供共識政治的建構。
  • 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I)
    (2008/08-2009/07) 王文誠; 林雪美
    土地劣化為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人類不當使用土地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島土 地環境劣化問題日趨嚴重,尤其環境敏感且脆弱的海岸地區所造成的資源改變與土地劣化最為嚴 重。如何控制土地劣化,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環境保育和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海岸地區的問題,有效的保護海岸環境,美國海岸管理學家John Clark 將海岸經營管 理的目標,包含確保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污染的控制、 合理管制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理念與行動。本整合型計畫基於海灘 --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丘後土地帶生態系統整個沙丘性海岸的資源特性與功能、價值,並配合 國家頒佈的行動方針及國際海岸保護的趨勢與理念,特研擬本子計畫。以沙丘性海岸環境前緣的海 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土地資源與環境變遷,根據其環境劣化情形,提出保護與復育的計畫。強調 以合理性環境承載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提出長遠可供應用與復育的管理策略。 本研究擬以三年度計畫進行。第一年度主要透過海岸濱線及沙灘剖面形態變遷情形,以瞭解海 灘之環境資源變遷與土地劣化情況。第二年度主要評估海灘環境承載量,以建置海灘的永續發展指 標,與定量與定性的評估。第三年進而研擬海岸劣化環境之復育計畫,並整合所有子計畫的資源調 查成果,配合現有海岸法令與規章,擬定永續發展之規劃課題與目標。並透過土地使用適合性分析 整合調查資料,擬定地使用與永續發展之「實質計畫」與「執行計畫」,以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最 終目標。
  • 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II)
    (2009/08-2010/07) 王文誠; 林雪美
    土地劣化為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人類不當使用土地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島土 地環境劣化問題日趨嚴重,尤其環境敏感且脆弱的海岸地區所造成的資源改變與土地劣化最為嚴 重。如何控制土地劣化,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環境保育和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海岸地區的問題,有效的保護海岸環境,美國海岸管理學家John Clark 將海岸經營管 理的目標,包含確保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污染的控制、 合理管制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理念與行動。本整合型計畫基於海灘 --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丘後土地帶生態系統整個沙丘性海岸的資源特性與功能、價值,並配合 國家頒佈的行動方針及國際海岸保護的趨勢與理念,特研擬本子計畫。以沙丘性海岸環境前緣的海 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土地資源與環境變遷,根據其環境劣化情形,提出保護與復育的計畫。強調 以合理性環境承載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提出長遠可供應用與復育的管理策略。 本研究擬以三年度計畫進行。第一年度主要透過海岸濱線及沙灘剖面形態變遷情形,以瞭解海 灘之環境資源變遷與土地劣化情況。第二年度主要評估海灘環境承載量,以建置海灘的永續發展指 標,與定量與定性的評估。第三年進而研擬海岸劣化環境之復育計畫,並整合所有子計畫的資源調 查成果,配合現有海岸法令與規章,擬定永續發展之規劃課題與目標。並透過土地使用適合性分析 整合調查資料,擬定地使用與永續發展之「實質計畫」與「執行計畫」,以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最 終目標。
  • 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縣民眾參與海岸環境的保育及管理之探討(III)
    (2010/08-2011/07) 廖學誠; 陳宛君
    本研究將探討宜蘭縣民眾參與海岸環境的保育及管理,並進行當地社區永續發 展的策略規劃。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將應用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方式,研擬海岸 環境永續發展指標,包括環境生態、經濟生產、社會文化等三大面向,之後再以以 層級分析法進行指標的權重計算,找出海岸環境保育管理的最重要因素,並進行社 區永續發展的成效評估,最後再據此研擬民眾參與海岸環境保育管理的策略規劃。
  • Item
    台灣漁業政策分析與產業發展之研究
    (2007/05-2007/12) 陳子瑋; 周嫦娥
    漁業為人類利用可再生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全球漁業已逐漸面臨枯竭之狀況,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度補撈。根據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歷年的報告顯示,過漁現象近年來並沒有改善,反而逐年更形嚴重。在沿近海漁業方面,除了過漁問題之外,嚴重的海水污染也導致漁業資源減損,海水養殖漁業發展受限。而陸地漁業養殖方面,在有限的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下,多年來由於過度發展的結果,在西南沿海地區早已產生造成地層下陷因素的疑慮。我國為世界漁業主要貿易國,在面對上逑各種漁業供給面問題,究竟如何在生態保育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妥善因應,實為政府應當審慎思考之議題。 另外,我國食魚文化、社會結構、貿易自由化等漁業需求面和外在環境也一直隨時間而在變遷中。因此,究竟我國未來漁業發展方向為何?全球漁業資源日漸下降,又必須照顧國內漁業發展的雙重限制下,如何突破現況,為我國漁業樹立可長可久的目標,成為決定未來整體漁業政策之主軸。 漁業署謝署長大文於新漁業雜誌第158期發表「台灣漁業對全民的承諾與責任」一文,文中揭櫫我國未來發展漁業之六大原則,以期建立全民共識之漁業發展基本理念,促進我國漁業之永續發展。綜觀全文,可作為進一步建立政策分析架構之立足點。因此,本研究擬解決之問題即在於以「台灣漁業對全民承諾與責任」一文為背景,針對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沿近海漁業資源存量下降、國家產業結構逐步變遷、貿易自由化之影響、國民生活飲食習慣變化及漁業部門角色之調整等問題,由經濟面、環境面、社會面及制度面進行分析,以研析我國漁業發展之中長程目標,並探究其相關政策變數之影響,以作為漁業政策之決策參考。
  • Item
    漁產供需及漁業政策研究
    (2005/01-2005/12) 陳子瑋
    漁業為人類利用可再生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全球漁業已逐漸面臨資源枯竭之狀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過度捕撈。根據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FAO)歷年的報告顯示,過漁現象近年來並沒有改善,反而逐年更形嚴重。在沿近海漁業方面,除了過漁問題之外,嚴重的海水污染也導致漁業資源的減損,海水養殖漁業發展受限。而陸地漁業養殖方面,在有限的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下,多年來由於過渡發展的結果,在西南沿海地區早已產生造成地層下陷因素的疑慮。我國為世界漁業主要漁業貿易國,在面對上述各種漁業供給面問題,究竟如何在生態保育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妥善因應,實為政府應當審慎思考之議題。另外,我國食魚文化、社會結構、貿易自由化等漁業需求面和外在環境也一直隨時間而在變遷中。因此,究竟我國未來漁業發展方向為何?究竟在全球漁業資源日漸下降,又必須照顧國內漁業發展的雙重限制下,如何突破現況,為我國漁業樹立可長可久的目標,遂成為決定未來整體漁業政策之主軸。爰此,漁業署謝署長大文於新漁業雜誌第158期發表「台灣漁業對全民的承諾與責任」一文,文中揭櫫我國未來發展漁業之六大原則,以期建立全民共識之漁業發展基本理念,促進我國漁業之永續發展。綜觀全文,其中論證堪稱完備,可作為進一 建立政策分析架構之立足點。因此,本研究擬解決之問題即在於以「台灣漁業對全民的承諾與責任」一文為背景,針對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沿近海漁業資源存量下降、國家產業結構逐步變遷、貿易自由化之影響、國民生活飲食習慣變化及漁業部門角色之調整等問題,由經濟面環境面社會面及制度面進行分析,以研析我國漁業發展之中長程目標,並探究其相關政策變數之影響,以作為漁業政策之決策參考。
  • Item
    宜蘭海岸地區永續發展綜合評估與策略規劃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11-11-??) 廖學誠 陳宛君 莊永忠; Shyue-Cherng Liaw; Wan-Jiun Chen; Yung-Chung Chuang
    本研究以宜蘭海岸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回顧及專家諮詢,選取適宜的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並應用層級分析法,經由專家問卷以計算指標的權重,另外,本研究也針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綜合評估宜蘭海岸地區永續發展的成效,並根據綜合評估結果,提出研究區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研究結果顯示,經專家問卷調查分析後,以生態保育的權重值最高(0.414),其次依序為社會文化(0.238)、經營管理(0.228)及經濟產業(0.121)。另外,經當地居民問卷調查綜合評估後得知,以社會文化面向較好(6.37),其次為生態保育(6.24),再其次為經營管理(5.97),分數最低為經濟產業(5.37)。本研究進一步研擬宜蘭海岸地區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包括三大面向:(1)落實生態保育、發展觀光產業;(2)持續社區營造、創造文化經濟;(3)協同永續治理、加強民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