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黑暗中的鬼魅: 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中的非裔美國人主體位置與情動主體性(2023) 宋明達; Sumares, Nicholas本論文藉由閱讀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研究非裔美國人的主體位置,進而挖掘與理解懷氏小說中黑人主角的情動主體性。筆者引用凱斯琳‧史都華與布萊恩‧馬蘇米的論點,將情動描述為非理性、由歷史與文化之召喚與霸權所觸發的情緒反應。此外,情動不僅屬於個人,更能感染、傳遞給群體中的其他人。論文另將「主體性」描述為將個人與世界聯繫的獨特「觀點」或「世界感知」。主體性形成於個人與所處時空之意識型態與文化規範、價值和信仰的關係。「情動主體性」因此闡明了情動何以開展個人的「觀點」與「世界感知」。對底層群體而言,由於他們的能動性受到所處空間之理性規範所壓制,情動主體性對其而言更形重要。情動足以讓底層群體創造出某種主體性,賦予他們動力。此外,情動連結個人與世界及他人,這樣的連結也擴展個人的力量為群體的力量。筆者將情動主體性的概念帶入對懷特黑德的六部小說的討論。這六部小說為《約翰•亨利日》、《艾佩克斯止痛貼》、《薩格港》、《第一區》、《地下鐵道》和《黑男孩》。論文也關注這六部小說主角斡旋非裔美國身份的多元方式。筆者主張,在懷氏的小說裡,「黑人」的身份並非全然負面,也絕非完全為過去的歷史所定義。懷氏筆下的角色與空間、歷史和階級的關係充滿流動性,他們經歷變動的主體位置,時或擁有能動性。這樣的流動力量,很大程度來自於這些角色的情感反應:無論是抵抗或屈從於情感,情感反應創造特定的主體位置,強化或削弱角色們在美國空間中的能動性。Item 走出喬志高的影子?評析The Great Gatsby在臺灣中譯概況(2021) 溫恒; Wen, Heng本研究透過翻譯史分析研究美國小說家F. Scott Fitzgerald的The Great Gatsby在台灣流通發行的中譯本概況,並採取文獻比較分析法,結合部分譯者的訪談及相關譯評的整理,進行在台灣自第一本The Great Gatsby中譯本——黃淑慎的《永恆之戀》——問世後,各個時期中譯版本與喬志高的譯本《大亨小傳》的比較,勾勒出時空環境因素及彼此譯作的交互影響,進一步了解喬志高譯版的影響及各時期譯者在這段譯史中的活動概況。The Great Gatsby中譯本從美國冷戰時期文化大外宣的一環,之後成為出版社暢銷書單及美語學習用書。The Great Gatsby中譯本在台灣的概況,除了反映喬志高的譯本《大亨小傳》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呈現譯者主體性逐漸顯現,職業化及專業訓練的趨向。儘管喬志高譯版的影響仍在,我們仍能觀察到後期譯者們試圖以譯文風格或翻譯策略挑戰喬志高的經典譯作。Item 身體與身份的競逐:全球化時代跨國女性菁英與勞工的再現(2008) 廖彥喬; Yen-chiao Liao跨國女性菁英和勞工是全球化時代下新興的主體,然而不論在政經法各領域鮮少受到任何關注。身為兩大支撐全球化城市經濟運作的族群,她們分別擁有最優勢及最劣勢的全球移動權。藉由一本小說和三部影片關於女性菁英、非法移工、和外籍勞工的再現,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身體面向切入,來探討其主體性在此場域上如何一再地被競逐建構。 第一章討論身體經驗如何重建翁達吉小說(Anil’s Ghost)中女性菁英的離散身份,讓她逐漸意識到自身對於親密感、人際關係、和同理心的需求,最後認同自己為斯里蘭卡的一份子;第二章分析<美麗壞東西>中城市空間的(不)可見政治,以片中女性非法移工被性化的影像來檢視其身體與令人排斥的倫敦空間之間的轉喻關連;第三章則聚焦於兩部關於台灣女性外籍勞工的紀錄片,<八東病房>和<印尼女傭尤尼希>,討論身體實踐在家務勞動商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四個文本呈現出全球經濟對跨國女性及相關議題所造成的深遠影響,藉由這些文本的再現,筆者試圖提出以身體作為主體形成的競逐場域的可能性,也期望吸引更多研究者一起來重新想像/建構全球化時代下跨國女性的主體性。Item 中文學術論文的主觀性及客觀性(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2-11-01) 張妙霞; 羅予彣; 許月貴Item The "Other" Wordsworth(英語學系, 2001-01-??) Douglas Scott BermanItem Wang, Xiaobo(英語學系, 2005-07-??) Yue MaItem Eating, Cleaning, and Writing(英語學系, 2004-01-??) Ku, Chung-haoItem Beyond the Body(英語學系, 2004-07-??) Lee, Chia-yiItem The Data-Subject and Its Freedom(英語學系, 2003-01-??) Chia-yi LeeWith the emergence and sprawl of the Internet, people are wired in increasing numbers to data online.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humans and data starts to disappear due to better web integration at the front-end, interstices seem to be cut open in cyberspace by those who have gone too far in their dependence on this data h(e)av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ook into one of those interstices to read traces of the existential status of the data-subject. The main argument will be that the dilemma of the data-subject, being prone to the spectral attraction of data yet always anxious about its helpless addiction to cyber-space, discloses certain aspects of freedom essential to human existence. Previous studies on existential freedom and civil liberties will be drawn upon to help understand the factical condition of the data-subject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human freedom.Item 在地性的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2-10-??) 莊坤良全球化過份強調其普世性,反而忽略了在地性的重要。這篇文章旨在論證在地主體性對全球文化與英語發展的建構性影響。論文分四部份:首先說明全球與在地的互 相辯證關係,並指出全球的在地化與在地的全球化促成文化雜化的事實。第二,以後殖嚴的角度來檢視新興英語的雜化本質,並以此解構標準英語的迷思。第三,探 討全球化下的英語教材與教法,論述在地性的文化主體對英語教學的改示。第四,回到臺灣的場域,探討全球英語教學的在地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