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瘋狂與禮教——《莊子》生命觀下的儒學批判
    (2024) 左珉; Tso, Min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逍遙無待、修身養心的智慧經典,目前學界的探討大抵不脫形上宇宙本體論、主體存在論或工夫論等面向,但對於《莊子》生命及權力之析論則較不多見,其內蘊仍有待發掘。而大多數《莊子》論著皆屬正向的思考徑路,不過,本論將針對《莊子》「非常人」的思維反向進行儒學批判:即以《莊子》死亡書寫中的乖異行徑和一系殘傷醜惡的畸人形象,闡明在儒家禮教權力施展的囿限之下,《莊子》將如何反思儒家的喪葬價值及顛覆儒家理想人格框架、如何在生命的瀕臨之中「轉」入逍遙之「化」境。本文亦將輔以余德慧「人文臨床」、「生死學」之論,推展出嶄新的《莊子》生命觀詮釋。而由《莊子》文本雖能看出其對於生命的觀察、批判與關懷,但全書卻從未提及「權力」二字,故本文將於包羅多方的可能詮釋中,擇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瘋狂」視角,據此界定《莊子》反權力的「瘋狂」人格及其生命觀背後的「懲戒權」,亦即探悉儒家禮教對人們身體、語言及思想的宰制,如傅柯嘗言:「對秩序而言,身體是用於穿透和塑造的。秩序就像一個大的骨架,發出指令,身體便被穿透和侵蝕。」《莊子》所要批判的,便是帶有成心和分判價值的儒學文化脈絡。此外,本論以《莊子》生死學為研究主軸,並與儒學進行溝通辯證,故將以先秦儒道互動下所形成的《莊》學文本為研究範圍;也就是說,根據目前學界共識,僅〈內篇〉為莊子本人之思想,但本文或許不能將〈外篇〉、〈雜篇〉棄而不談,乃因〈外篇〉、〈雜篇〉中具更多與儒家人物對談之內容,皆涵括了《莊子》生命觀之旨要,因此,本文是以《莊子》一書為依據進行討論。期許能在歷史的追溯、理論的定位及《莊子》欲傳達的可能意義之上,提供一個方法論的對話,建構出「瘋狂」的生命觀系統。
  • Item
    《飢餓遊戲》:監視與自我呈現
    (2023) 謝佩珊; Hsieh, Pei-Shan
    本文藉由分析《飢餓遊戲》三部曲來探討作者蘇珊.柯林斯對監視的詮釋及主角對於監視的回應。本文以米歇爾.傅柯的圓形監獄理論為主要架構來分析作品中的凝視和規訓,探討圓形監獄在這部作品中是如何作為一種監視的手段,以及傅柯的圓形監獄在小說中的施惠國是如何透過科技轉化成電子圓形監獄。除此之外,本文還引用其他學者的監視理論延伸討論監視這個概念,並結合厄文.高夫曼的自我呈現論,分析主角凱妮絲在凝視之下是如何建構她的身份認同。透過研究這些主題,本文希望闡明柯林斯是如何以監視作為論述來吸引讀者,並批判權力、控制及監視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 Item
    拼出新女性:《莎樂美》對二十世紀初日本與中國新女性群像的影響
    (2019) 顏涵銳; Yen, Han-Ray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新女性現象,伴隨著工業文明和都市化發展而來到,是現代化文明進程中女性解放的一個里程碑,有工作、不婚的新女性,往往又與主張女權、抗拒傳統的女性主義重疊,是當時各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特點。即使到了日本,新女性論述依然主要是由女性主義者掌握,因此能站在女性的需要角度發生,但,中國的新女性論述,卻長期是由男性所掌握,再結合了「賢妻良母」的修辭後,中國的新女性有了不同的論述的社會功能。 王爾德的《莎樂美》作為唯美主義文學作品,著意的是驚世駭俗和對於維多利亞社會道德禁忌的挑戰和衝撞,該作出現在新女性成形的同時,其特有的故事情節,其實也潛藏著王爾德個人對新女性的詮釋和註記,也因此在此劇透過翻譯流傳後,讓各種語言的新女性透過這個角色找到適合的表演內涵,新女性因此化身莎樂美,莎樂美則賦權新女性。這篇論文探討從莎樂美中所誕生的新女性如何賦予當時既有的新女性新的面向:情慾,從而豐富了新女性論述的內涵。 本文藉由傅柯的性言說比較性文化在各國社會的差異,從中檢視王爾德《莎樂美》在翻譯到各文化後所造成的原因和影響,以求看到翻譯在近代東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對於女性論述的影響。
  • Item
    蘇童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0-07-01) 石曉楓
    蘇童的《河岸》以少年視角表現文革敘事,形成冷酷色彩與荒誕之特質,此種荒誕特質尤其展現在身體的書寫上。本文分由「河與岸的關係:從愚人船說起」、「看與被看:身體的自主與非自主權」、「慾望與懲罰的交鋒:少年庫東亮的身體焦慮」以及「革命血統認證:身體的固著與脫逃」四節,論述《河岸》裡的身體書寫。首述放逐的身體懲罰、鎮民對於船民所執行的集體規訓、母親對父親所進行的私人規訓;次言女性身體所受集體眼光的審視及其歸屬權;再論少男成長的身體焦慮、愛欲苦惱,以及慾望的公眾檢閱、規訓的轉化等;最後回歸「愚人船」意象,論述父子血緣認證的問題。文末指出《河岸》是一則政治與欲望的身體寓言,庫家父子正是以「正義懲罰」與「情欲懲罰」之名,被施予身體的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