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1970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2017) 高嘉駿; Kao, Chia-Chun
      1970年,是海外台獨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年。經由長時間的交流與合作,美國、日本、歐洲及加拿大四地的海外台獨團體成立了「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WUFI)」。此外,因發表「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受到國民黨政府軟禁的彭明敏成功從台灣脫逃至瑞典。上述事件使得海外台獨運動的聲勢頓時如日中天。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尼克森上任後,面對越戰問題以及冷戰對抗,決定採取聯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制衡蘇聯的策略。隨著美國中國政策的轉向,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尤其是在聯合國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1970年4月19日,蔣經國進行第五次的訪美活動。面對風雨飄搖的外交困境,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接班人,亟欲鞏固中華民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維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地位。面對蔣經國的訪美,海外台獨運動者分別在美國的東、西兩岸策畫了三場刺殺計畫。其中,黃文雄、鄭自才於4月24日的行刺計畫雖然未成功擊殺蔣經國,且兩人隨即遭到逮捕。但是黃文雄擊出的那一發子彈,震驚了當時的海外台灣人以及美國社會,後人將此事件稱之為「四二四刺蔣事件」(簡稱「刺蔣事件」)。經過了一年的法院審理,黃文雄及鄭自才的罪刑皆被確定,然而兩人最後皆選擇棄保逃亡他國。兩人逃亡的舉動不僅重挫了海外台獨的士氣,同時也造成台獨聯盟內部的對立與分裂,可謂影響深遠。 「刺蔣事件」雖然只是一個不到一分鐘的刺殺事件,但是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1960年代國際政治的縮影,以及海外台獨勢力與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對抗關係。本文希望以「刺蔣事件」這一個點為中心,一窺當時的時代氛圍。
  • Item
    戰爭中的性別及社會階層: 「陪都婦女福利社」與抗戰救濟工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8-12-??) 柯惠鈴; Ke, Hui-ling
    抗戰時期,陪都重慶湧入大量難民,社會救助組織及團體應運而生。過去研究戰時社會婦女救助工作,一般多注意國民政府中央成立的各種婦女組織,從而強調許多工作對婦女動員的貢獻,至於半官方或民間的社會團體,如何開闢資源,如何構建戰時婦女的「經濟防線」,向來較少被挖掘。半官方或民間婦女團體,在日益艱困的抗戰環境中,是否有更加靈活,乃至更加便捷的方式來從事婦女福利工作?政府對於民間婦女團體的工作,有無任何指導與約束?這些問題涉及戰爭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的評價。而戰爭中遍地是「苦難受害」的婦女,社會救助以婦女為目標,如何使資源分配給真正需要幫助的苦難者,而不是虛應一場?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陪都婦女福利社」是本研究關注的對象,這是一個由國民黨指導成立,成立後,力圖獨立運作的政黨外圍婦女組織。經由對「陪都婦女福利社」的研究耙梳,將呈現戰爭中國家面對嚴重崩解的社會,將如何維持措置,而這些措置又透露戰後中國的那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