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厚實翻譯
    (2024) 樓克己; Laslo, Gregory
    台灣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幾乎無法言喻;在世界系統理論中,現代台灣的邊陲社會裡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晚近的後殖民思潮所帶來的衝擊,加上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開始正視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然而後殖民思想有時可能走上文化復古中心的偏鋒,否定了受殖民影響的歷史的合法性。諷刺的是,這反過來有時會引致一種文化決定論,主張最古老的文化元素才是合法純粹的。但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個體如何建構自我認同,而不是用他們的集體文化的過去來強加定義。下山一(林光明)是日本警察和泰雅族公主所生下的孩子。他與台灣人民的經歷相呼應,長期以來他的身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理療所定義的,然而年老時,下山一將自己視為台灣人。《流轉家族》作為下山一的自傳與家族史,描述遭殖民的經驗,同時否定殖民與反殖民主義的定義。本論文受安東尼·阿皮亞之深度翻譯、單德興之厚實翻譯和西奥·赫曼斯之雙重脈絡化等概念啟發,旨在將小眾的後殖民文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並讓下山一的經驗和聲音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以探討自我身份是否應取決於過往的殖民歷史。
  • Item
    「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
    (2015) 董恩慈; Tung, En-tzu / Syaman Lamuran
    yamililiman sira do akawen da (達悟人為了政府土地登記,相互間爭吵); yabere rana o isisasvad do keisakan(礁岩帶的生物變得稀少); tosia o kusozi du pongso namen(不要核廢料放在人之島-蘭嶼)。 這是當今達悟人之島(他稱蘭嶼)最常被提起的環境議題,問題的造成,可歸咎於國家現代環境治理模式的失效,以及傳統生態知識被干擾,甚至被取代,族人照顧及維護所生存自然環境及自身社會的權力與能力被剝奪。 傳統生態知識的運用讓達悟人在這島上生存超過千年。原生在地的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隨著時間與空間的驗證,形成達悟人對當地自然環境獨有的絕佳適應力及韌性能力,這並非現代環境治理及其背後去在地脈絡化的知識所能達成。 現代環境治理雖然具有絕佳科學數據、機械技術與國家強有力的管理模式,但是迄今在人之島所經歷的現代治理過程裡,它並沒有有效地引導當地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卻反而帶來諸多對島嶼自然環境與達悟社會的傷害。 族人面對被強置核廢料等環境不正義的對待,勇敢地起身反抗,喚起對島嶼豐腴優美自然與文化的愛惜與責任,展開傳承與守護的行動,這樣的努力,值得驕傲,也引發許多非達悟友人的關心與協助。 本論文擬呈現達悟人傳統生態知識多元動態地規律人與環境互動的內涵,來對照全球化下當前國家在人之島行使的現代環境治理,時值島嶼面臨環境議題與社會變遷劇烈嚴重之勢,期能藉由立基於傳統生態知識的在地觀點,回應並調整現代環境治理,提出達悟人所期盼的永續家園環境治理模式。 達悟部落社會順應飛魚季節天時與自然環境,經千百年考驗所建立的歲時祭儀規範,調和現代治理制度,復振部落社會組織活力,轉化為達悟自主治理的規範運作,才是解除現代國家由上而下人定外部規範,除權達悟社會的政府機構運作,人文與自然去脈絡化所造成的環境治理危機。 關鍵詞:傳統生態知識、環境治理、人之島(蘭嶼)、達悟、原住民族
  • Item
    臺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9/11/1) 汪明輝
    台灣原住民 (Taiwan aborigines ) 在台灣本土化運動 (indeginization) 之牽動下,世紀末的最後二十年引發了民族振興運動,起初八○年代的運動形式及其訴求上,係循著弱勢階層抗爭運動的基調,並未顯現其民族主義 (ethnonationalism) 運動之性格,直到九○年代,運動力量明顯轉弱,原住民運動逐漸提升為民族運動,運動的空間焦點由街頭轉進至原鄉部落。 雖然原運團體對土地或領域有強烈主張 (claims),卻無整體運動理論作為行動策略之準則,本文旨在引介原住民民族發展(ethnodevelopment)理論,並指陳該理論兼具社會與空間雙重性,本文論述焦點置於民族發展之空間性(spatiality)探討。社會運動與空間運動具時並行,狹義之空間運動即在空間之實踐行動 (spatialpractice) 以表達、展現其訴求與力量,廣義則為空間建構運動(spatial construction)。就原住民民族運動而言,原鄉空間(homeplace)為運動之核心,卻被優勢民族所邊際化 (marginalized),然此邊陲空間卻最俱對抗核心之潛能,原住民族應進佔邊陲(marginality)作為直接對抗核心之基地,這核心空間具有三種層面之空間鬥爭 (spatial struggle)與建構行動策略,即具體客觀空間、空間之精神與主觀意義以及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