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
    (2018) 李明道; Li, Ming-Tao
    清代稱為枋橋的板橋,在台灣拓墾過程中是屬於相對比較晚開發的地區,但卻保留著許多豐富而且完整的史蹟,這些史蹟的背後,都有著漳、泉、客、平埔各族群在拓墾過程裡競爭與合作的歷史意義。本研究從這些宮廟、學社、水圳的史蹟中有著以下的發現: 一、板橋地區之所以成為漳州人的勢力範圍,乃在於擺接平原開發不易,漳州人林成祖取得擺接社的合作,以其豐富的開圳經驗,成功開闢了貫穿擺接平原全境的大安圳,而大安圳的歷史意義,在於促成擺接平原的水田化,並且吸引同鄉的更多漳州人前來開墾耕作,漸而成為漳州人勢力之地。 二、板橋地區的兩大平埔族群,武朥灣社與擺接社,雖然土地逐漸落入漢人手中,但為了族群生活,而努力的從事農耕與漢文化的學習,固然其族群生命得以延續下去,卻仍不免遭被漢化的命運,現今只有在社區的地方宮廟尚存些許番社訊息。 三、林成祖家族於林爽文事件後,發展逐漸受挫,重商性格的林本源家族以取得大安圳水權為契機入主板橋,兩大家族勢力之交替,也代表著板橋地區由商人集團勢力取代原有的農墾集團勢力。另一方面,林本源家族第二代的強勢風格,將板橋地區帶入了漳泉械鬥的風險之中,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卻也成功的抵禦泉州人的入侵。 四、無論是林成祖家族或是林本源家族,皆利用宗教組織確立自己的地方領導地位,更特別的是林本源家族運用宗教組織瓦解舊勢力,以宗教信仰在漳州人內部促成團結,融合客屬族群,向泉州人宿敵尋求和解,可謂運作到極致。 本研究題目定為「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是因為板橋地區的發展先後受到了上述兩大強勢家族的影響,並主導了板橋對外的族群關係。前者主導了原漢關係,後者則與漢人族群內部:漳、泉、客的械鬥與和解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討論兩大家族在板橋勢力的沒落與崛起,也代表著板橋漳州人對其他族群關係所呈現的變化。
  • Item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08-12-01) 呂春盛
  • Item
    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5-06-01) 呂春盛
  • Item
    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9-03-01) 陳佳宏
    日治初期臺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絕大多數的人無奈地選擇現實認同,但有些人的情感認同上還是遙遙託付於祖國原鄉(清帝國→中國)。到了日治中期,臺灣精英領導社會運動向日本爭取權利時,或者由於本身自信不足,或者日帝國的力量過於巨大,一些臺灣精英常必須援引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與日本抗衡。然而,這類存在慨念裡的祖國圖像,畢竟與中國實體差距頗大,臺灣人往往對中國政治的詭譎與深沉,諱莫如深,甚至一無所知。因此,除非遠離臺灣,前去中國發展,否則臺灣人歸結還是僅能與日本人合作。不過,隨著日本與中國之衝突不斷加溫,日本當局自不能容忍包括臺灣人在內的帝國子民懷有貳心。於是在「皇民化」-日本認同之集體催眠的氣氛中,不惟中國認同頓遭扼抑,戰時的臺灣主體性同等面對沉重的壓抑。二戰的結果,使得臺灣人的「日本化」功敗垂成,但新的中國政府又以極其強勢的姿態君臨臺灣,臺灣主體性不是遭到再次的重擊,便是在中國認同的羽翼遮蓋下而被遺忘。未料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發生,翻轉了這股臺灣人的認同歸向,將日治中期以來「自治」的訴求,重新導引至追求臺灣主體性的臺獨認同。本文便試圖以「二戰結束」與「二二八事件」爲兩個歷史轉折點,以臺灣精英爲討論重心,分析其間臺灣之認同糾葛。
  • Item
    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陳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