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Untitled(英語學系, 2019-03-??) Gi Taek RyooWritten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poetry of Elizabeth Bishop illuminates acultural moment when cybernetic imagery or cybernetic modes of thinkinginfiltrated soci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rhetoric. Bishop’s notion of poetry asportraying “a mind thinking” echoes the technological insights of “cybernetics”that sought to specify the ways in which human minds and machines operate.Cybernetic frameworks attune us to Bishop’s Cold War poetics and her artistic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in an increasingly technology-driven world. Thethematic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Bishop’s work find a poetic means by whichto reactivate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 of cybernetics science in the form ofaesthetic assimilation of and resistance to power and control. As a result, thecomplex social,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realities are made to interact with andshape each other within the artistic composition of Bishop’s poems. This paperdemonstrates how Bishop’s poems embody the self-reflective paradox ofcybernetics (both formative and transformative, and also both mechanical andself-organizing), which was deeply embedded within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of the Cold War period.Item 透過畫家之眼:約翰●厄普代克《兔子,跑》裡間接的直接性(2018) 陳禹村; Chen, Yu-Tsun本文旨在探討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最為人知的小說《兔子,跑》。作品當中因間接援引了畫作以及窗戶的讀畫文(ekphrasis),反而直接帶給讀者一九五零年代美國郊區的生活感受。因為使用畫作及窗戶這兩個視覺媒介,作者成功地將圖畫的視覺、心理、社會層面轉譯於字裡行間。本篇論文將會分析讀畫文如何藉由視覺運用重現美國人民在五零年代的心理感受及社會氛圍。 論文第一章節以厄普代克的三本藝術評論為文本。透過作者的藝術評論,我將介紹他受到現代主藝的諸多影響以及他的美學觀點和藝評寫作風格,並且藉由藝評提供有關於1950年代美國的背景知識。 第二章會比較《兔子,跑》與厄普代克針對四位畫家:Jan Vermeer, Ameodeo Modigliani, Edward Hopper and Jackson Pollock作品撰寫藝術評論的相似處。藉由比較小說與藝術評論,我希望能證明作者於小說中用文字創作了畫作,且那些畫作是被當作重現當代美國社會平庸性(middleness)的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s)。 並進一步申論,為了與中庸性共存,畫家看世界的方法能夠提供角色們一種存在策略,去歌頌並且超越無味、緊繃、孤寂的現代美國社會。 第三章則著重在日常的視線,將說明作家不是只依賴第二章的名畫家之眼。相反的,透過角色們與日常的窗戶的互動,我們更能具體感知一九五零年代的冷戰在美國郊區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操演。在小說中,窗戶複雜又模稜的物質性反映也啟發了角色們在冷戰中的想法。Item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1970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2017) 高嘉駿; Kao, Chia-Chun1970年,是海外台獨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年。經由長時間的交流與合作,美國、日本、歐洲及加拿大四地的海外台獨團體成立了「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WUFI)」。此外,因發表「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受到國民黨政府軟禁的彭明敏成功從台灣脫逃至瑞典。上述事件使得海外台獨運動的聲勢頓時如日中天。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尼克森上任後,面對越戰問題以及冷戰對抗,決定採取聯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制衡蘇聯的策略。隨著美國中國政策的轉向,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尤其是在聯合國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1970年4月19日,蔣經國進行第五次的訪美活動。面對風雨飄搖的外交困境,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接班人,亟欲鞏固中華民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維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地位。面對蔣經國的訪美,海外台獨運動者分別在美國的東、西兩岸策畫了三場刺殺計畫。其中,黃文雄、鄭自才於4月24日的行刺計畫雖然未成功擊殺蔣經國,且兩人隨即遭到逮捕。但是黃文雄擊出的那一發子彈,震驚了當時的海外台灣人以及美國社會,後人將此事件稱之為「四二四刺蔣事件」(簡稱「刺蔣事件」)。經過了一年的法院審理,黃文雄及鄭自才的罪刑皆被確定,然而兩人最後皆選擇棄保逃亡他國。兩人逃亡的舉動不僅重挫了海外台獨的士氣,同時也造成台獨聯盟內部的對立與分裂,可謂影響深遠。 「刺蔣事件」雖然只是一個不到一分鐘的刺殺事件,但是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1960年代國際政治的縮影,以及海外台獨勢力與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對抗關係。本文希望以「刺蔣事件」這一個點為中心,一窺當時的時代氛圍。Item 聯合國中的交鋒:1950年中國控訴美國侵略臺灣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6-06-??) 蕭道中; Hsiao, Tao-chung韓戰爆發後,東亞冷戰局勢急劇升高,美、蘇兩陣營國家不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也在外交舞台上展開激烈的交鋒。1950 年8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回應美軍進入臺灣海峽的行動,向聯合國控訴美國侵略臺灣。這件控案既有亞洲冷戰的背景,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內戰的延續。由於臺海兩岸各有一個「中國」政府,案件發展不但牽涉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與臺灣地位問題,同時關係到美、蘇集團在朝鮮半島的對抗局勢與以美、英為主的西方國家在遠東問題上的複雜互動。同時,這個案件促成北京代表首次出席聯合國會議, 是兩岸「中國」代表唯一一次在聯合國正面交鋒,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臺北為阻止北京代表出席會議,首次在安理會主張行使否決權,最終卻沒有發生效果,是聯合國歷史上罕見的案例。由本案的發展過程可見冷戰時期東亞複雜多元的國際關係,也是觀察聯合國與遠東國際問題的良好窗口。Item 反共意識形態與性政治:1950-1960年代台韓社會中的他者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9-04-??) 陳佩甄; Chen, Pei-jean「從北Gay」這個詞過去幾年開始出現於南韓的反LGBTQ 運動中,指控性少數團體就如同親北、親共人士,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樣的修辭不僅重新點燃過往政治時空中普遍存在的恐怖主義,亦再次將「性變態」(sexual perversion)和「政治顛覆」(political subversion)連結起來。本文認為「從北Gay」這樣的詞彙反映的不只是南韓社會內部的歷史問題,對照戰後初期台灣反共論述中的「性變態」身影,即可窺見當時台韓社會內部皆有類似的政治傾向。本文將追溯反共意識形態中「政治與性」如何交互運作:透過檢視大眾論述如何以「性變態」為特徵,將共產主義者「非人性化」,並塑造新的性∕別規範。為此,本文聚焦於1950-1960年代台韓媒體如何再現共產主義者和「性變態」者,並將詳細討論三部台韓小說:《重陽》(1961)、《永遠活著》(1959)和〈傻瓜與白痴〉(1966)。本文發現,媒體和文學再現的共產主義者和同性戀者皆與謀殺、性暴力和性變態有關,而這樣的表現手法促成了社會大眾對於這兩種人的仇恨情緒,並將這兩種人物轉化為意識形態和社會的不法分子。而這樣的作法,不僅讓政治意識形態得以進入各層級人民的生活領域,同時又以性別矛盾取代階級、種族、族群間的衝突與無解。本文強調,政治意識形態和性∕別規範必須交叉思考,才更能有效理解社會內部各種權力關係的運作模式。Item The Reception of George Orwell in Taiwan(英語學系, 2014-05-??) Te-hsing ShanThe popularity,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of Georage Orwell at home and abroad remain phenomenal more than sixty years after his death.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 or popular writers, Orwell's reception in Taiwan, with the man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nd paratexts of Nineteen Eighty-Four and Animal Farm, has been exceptionally warm, long-standing, even “Orwellian.” This phenomenon has much to do with Taiwan's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its geopolitical context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 in the Cold War. If translation is an afterlife, as Walter Benjamin's famous metaphor gose, we cannot but wonder about Orwell's afterlife in Taiwan─a self-proclaimed bastion of anti-communism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a unique countr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Orwell's Nineteen Eighty-Four and Animal Farm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Whereas the former has often been read as yuyem, meaning both “prophecy” and “allegory,” the latter has been read as political fable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us extending the author's readership to schoolchildren. There have been two periods of particularly heightened interest in Orwell: one in the 1950s and the other around 1984. In addition to tracing representative translations of Nineteen Eighty-Four and Animal Farm over the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Orwell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represented by translators, publishers, writers, critics, and intellectuals alike. Taken together, they have made Orwell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respected foreign writers in Taiwan.Item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12-??) 陳建忠; Chen, Chien-chung如果「國家文藝體制」曾經或顯或隱地支配了冷戰與戒嚴時期的台灣文藝思潮走向,是一種「剛性體制」,制約著作家在意識形態與文化想像上的趨向;那麼,「美援文藝體制」雖自域外移入,亦同樣扮演類似的制約作用,然而是一種「軟性體制」,促使台灣文學的發展導向了有利於美國(或西方)的世界觀與美學觀,或是發展為將文學創作與社會變革區分開來的純粹美學思考方式,其深入幾世代所形成的「集體無意識」,影響之深遠不可等閒視之。本文最重要的企圖,便是由美援下的雜誌出版之考察出發,把「美新處」作為冷戰記憶的代表「寫入」台灣文學史,以便銘刻此種另類的現代性經驗,讓文學史同時也是精神史,可以不時提醒我們思索台灣文學獨特的經驗與困境,讓文學生產的自我反思傳統得以在真誠的檢視裡逐步建立,使具有主體性與批判性的台灣知識分子作家的「反思性實踐」(reflexive practices)成為一種可能。